在農村這4種行為屬於忤逆不孝,尤其前2種

在農村的傳統當中,不管是大家族還是小家族,基本上都會有一個管事兒的老人,雖然在不同地區的農村對這個管事老人的稱呼不一樣,但是其意義大差不差,每當家族當中有什麼有分歧或者難以抉擇的事情出現的時候,都由家族中的這個長著的意見為主,這其實就是農村孝文化的一種體現。

這種情況不僅在家族當中存在,在農村的普通家庭當中也表現得很明顯,一些80後應該還記得,小時候每次開飯都要先去請爺爺奶奶入席,如果爺爺奶奶沒有入席的話,後輩是不能直接坐下開吃的。

諸如此類體現對老人尊重和孝順的生活細節在農村比比皆是。不過隨著農村逐漸向城市靠攏,很多年輕人都覺得保留這些習慣是很“迂腐”的事情,也跟不上形勢,所以從不願意遵循這些,農村這些生活當中無形的“尊老敬老愛老”的外部環境就慢慢的消失了。

在农村这4种行为属于忤逆不孝,尤其前2种

更糟糕是現在農村的年輕人早早地就出去生活了,極少能回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意識裡也就沒有要孝敬父母的想法,所以農村現在出現了很多兒女都有,但卻像是無兒無女的五保戶一樣,一個人住在農村的破屋裡邊的老人,看起來就讓人心疼。

還有些老人是年輕時候一心想著子女,把所有的都給子女瓜分了,但是老了子女卻開始計較誰家得到的東西多,誰家得到的東西少,彼此互相推諉,沒人站出來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說到底,只要有這4種行為屬於“忤逆不孝”,尤其前2種,簡直“沒人性”。

第1種:從戶口上與老人分戶,讓老人申請貧困補貼

在农村这4种行为属于忤逆不孝,尤其前2种

按照農村的戶口制度,只要是在一個戶口本上的人,都可以理解為是一家人,但是如果能分開不在一個戶口本上了,那就可以按照兩家人來計算了。

有少部分農民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早早地找理由和父母從戶口本上分離開來,等到父母老年的時候,逃避對父母的贍養義務。

眼看農民失去了勞動能力,村裡肯定不會不管,這時候一般村裡就會給老人按照貧困戶進行辦理,按月、按季或者是其他的期限發放補貼。

可讓人生氣的是有些人連父母的這個補貼都不放過,更有甚者連父母貧困補貼的卡都拿走了,錢發了就直接被取走。

第2種:自己吃香喝辣,卻給老人吃剩菜剩飯

在农村这4种行为属于忤逆不孝,尤其前2种

農村雖然不像以前那麼封閉了,但是村子還是個比較小的圈子,老話說“壞事傳千里”,輿論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所以有些農村的兒媳婦就開始想辦法做面子活兒了,表面上看每天給老人端飯過去,挺孝順的,但端的什麼飯卻很有講究。

村裡有一家農民自己在家燉雞吃,卻額外的給老人下麵條,而且這邊吃完飯那邊麵條已經全部爛了,糊在一起,就那樣給老人端過去。

等到後來老人的侄子來看她,發現屋裡剩了一盆的麵條,已經餿了,老人求著侄子把自己接走。

這件事之後那家人就很少和村子裡的人有來往了,出來被其他農民看到,大家也會在背後指指點點。

第3種:言語上不尊重老人,甚至有侮辱行為

客觀的說,有些農村的老人年輕的時候由於見識有限,可能確實存在偏心,不知道心疼兒媳婦等行為,但是既然嫁過來了,老人老了好歹是自己的婆婆,不說是床前伺候的多麼盡心盡力吧。

一碗熱飯,一碗熱湯還是該做到的,但有些兒媳婦因為年輕的時候受了氣,一直耿耿於懷,終於等到老人老了,不能反抗了,於是就言語上不尊重老人,甚至有些時候看老人不順眼了還會有侮辱行為。

我想說的是這輩子誰都有做錯事的時候,能留一線還是留一線吧,這樣也是自身修養的一種體現,你說呢?

在农村这4种行为属于忤逆不孝,尤其前2种

第4種:互相推諉,有能力卻不願贍養

現在以農村的70後為代表,很多農民都在籌備著自己存養老錢,為什麼農民也有了這個意識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現在農民漸漸意識到不管自己為了子女多麼盡心盡力,可是到了老年仍舊可能會出現子女不贍養自己的情況,尤其是農村裡出去的子女,壓力本來也確實大。

別看農村很多家庭子女都有好幾個,但有時候真不頂一個孝順的,因為往往子女間會互相推諉,還有些子女有能力卻也不想贍養。

在农村这4种行为属于忤逆不孝,尤其前2种

尊老愛老,孝順老人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同等條件下,他們為了讓子女過得更好需要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多,如果到了最後,親生子女都不能體諒他們,孝敬他們的話,那對他們來說就太殘酷了。

以上的4種行為說白了都是忤逆不孝,尤其是前兩種,簡直是“沒人性”。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