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怎樣崛起的?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後裔有關

在世界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當中,有一個公司的名字卻頻繁的出現,並對歷史的進程產生重要影響,而稍微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也都聽過這個名字,它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

近代以來,經歷大航海時代,世界逐漸聯繫在一起,歐洲開啟它殖民世界的血腥道路,而在列強殖民道路上作為先鋒與主力軍的,便是東印度公司。許多人誤以為東印度公司便是指英國東印度公司,不過事實上,規模較大的東印度公司共有七家,它們分屬於荷蘭、英國、丹麥、葡萄牙、法國、瑞典、奧地利。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怎樣崛起的?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後裔有關

在七家東印度公司當中,最被中國人所孰知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於清朝來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可謂是一條附骨之蛆,食其骨髓,讓無數清朝人恨之入骨,卻無可奈何。不過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剛剛成立時,它只是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公司,還曾歷經打壓與排擠,舉步維艱。那麼,英國東印度公司又是如何崛起成為後來的龐然大物的呢?

東印度公司,顧名思義,與印度有極大的關係,準確的來說,東印度公司主要活躍的區域是印度洋一帶。在十六世紀初,印度洋海域以及印度大部分被葡萄牙所掌控。在當時印度盛產胡椒和香料,葡萄牙利用印度進行貿易壟斷,攫取不計其數的利益。暴利讓歐洲各國的商人分外眼紅,他們紛紛在國家的支持下成立東印度公司,而成立最早的,便是於1600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怎樣崛起的?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後裔有關

不過,在眾多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初,獨佔鰲頭的卻不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由十四家以東印度貿易為主的公司合併而成,荷蘭國家議會授予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而且它還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擁有統治殖民地的權力。荷蘭東印度公司儼然成為荷蘭殖民統治者的在外代表,因而比英國東印度公司晚兩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卻獨佔先機,在荷蘭的支持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初開始以武力排擠其他歐洲勢力,從而使得荷蘭壟斷了印度尼西亞的商業貿易,荷蘭成為海洋霸主。

此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自然不甘落後,它擁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正式授予的皇家特許狀,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可是此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卻完全無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抗衡,不管是政府扶持力度還是本身的公司運營模式,英國東印度公司都不如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資本家不甘心荷蘭的壟斷,因此英國東印度公司曾派人進入香料群島,卻被荷蘭人以武力趕出。

不過在十七世紀晚期,局勢發生變化,荷蘭海洋霸權開始衰落,三次英荷戰爭中荷蘭的表現愈發不如英國,因此英國東印度公司終於在印度洋撕開了口子,逐漸壟斷亞洲的棉織物、絲織品貿易。

《東印度公司:鉅額商業資本之興衰》中記載:“棉織物流入英國所引發的消費革命,儘管進口棉織物增多讓英國傳統的毛紡織產業大為不滿,推動出臺了棉織物禁止法與使用禁止法,但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政壇、商界的密切關係,使得禁令根本沒有被嚴格執行。”在此期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英國政府的全力支持。

不僅如此,荷蘭東印度公司主要殖民的地區是印尼一帶,而充滿商機的印度卻被荷蘭人和葡萄牙人視為不毛之地。英國東印度公司迅速抓住機會進入印度,而一位蒙古族的後裔,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此人叫做賈漢吉爾,他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此時元朝早已覆滅,但蒙古人締造的莫臥兒帝國卻是印度的霸主,它掌控著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怎樣崛起的?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後裔有關

為了拓展英國的海洋貿易,英王詹姆一世派遣外交官帶著許多珍寶拜訪印度皇帝賈漢吉爾。英國人的珍寶以及他們的貿易條件讓賈漢吉爾非常滿意,於是他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蘇拉特等地居住和建廠的特權。

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各地建立商館,修建工廠,迅速發展。而英王查理二世也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更多特權,比如吞併土地、組建軍隊、發動戰爭等,對此《英國東印度公司史論》書中評價道,這表明“東印度公司喪失了原來的特質(作為商業企業),蛻變為一個軍事統治者、殖民地經營者。”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怎樣崛起的?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後裔有關

在莫臥爾王朝第六位皇帝去世後,帝國進入分裂,各地軍閥割據,土邦林立,英國東印度公司藉此挑起戰火,各個擊破,實力愈發強大。1756年,英法爆發戰爭,英國戰勝,法國丟掉了它在印度的殖民地,自此,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獨佔印度市場。在印度發展起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卻在強大以後向印度露出獠牙,它通過軍事鎮壓和商業壟斷,將印度徹底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在佔領印度市場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將視線轉向更龐大的中國市場。事實上英國東印度公司早在清朝前就已經與明朝打過交道,但即使是逐漸日落西山的明朝,英國東印度公司也無法佔得便宜,而清朝時由於閉關鎖國政策,英國東印度公司無法大規模打開中國市場,只能通過廣州十三行與清朝進行貿易。

不過在與清朝的貿易時,英國一直處於不利地位。早期英國希望模仿俄國,通過北美的毛皮來打開清國市場,但由於俄國毛皮商的打壓,英國人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之後英國人向清國輸出在南太平洋獲得的海參、珍珠等海產品,但這些商品不僅利潤不高,還面臨著東南沿海商人的激烈競爭,因此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打開清朝市場的過程中走得十分艱難。

不過清朝龐大的市場和利潤還是讓英國人垂涎不已,既然無法通過合法商業貿易打開清朝市場,英國人就通過在殖民地種植的大量罌粟,向清國出口鴉片。清政府對此並非沒有警覺,從雍正帝開始,清政府數次頒佈禁止吸食鴉片的昭令,不過收效甚微。而通過鴉片,英國東印度公司迅速逆轉與中國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清朝大量白銀流入英國人的手中,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近代的“鴉片之殤”。

就這樣,英國東印度公司以一家民營公司的身份,卻使得整個印度成為自己的殖民地,還用鴉片打開了清朝市場,它成為英國殖民最大的幫兇。不過,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於印度的剝削和鎮壓,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抗,加上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地位引起其他商人的不滿,因此英國政府剝奪其對於印度的管轄權,並命令其所有財產上交政府,英國東印度公司自此走向衰落。1874年,在兩百多年間左右歷史風雲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終於走向它的末路,正式解散。

《東印度公司:鉅額商業資本之興衰》

《英國東印度公司史論》 西村孝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