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CCTV电视指南频道《数字飙榜》发布了《之十大创纪录》,看后颇有感触,配图重新整理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为小说在人民大众中风行几百年而长盛不衰,自1982年被搬上荧屏以后,其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至今日从五尺孩童到八旬老者无不能对剧中情节如数家珍。它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几乎每一位上世纪出生的中国孩子心中都曾怀有一段《西游记》情结。

电视剧《西游记》是一场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看了《西游记》,祖国的名山大川、佛寺石窟、宫殿园林尽收眼底,名家大腕、俊生秀娥、老少精英悉数登场,让你不出家门游遍千山万水,拜会各路神仙,其包容量之大前所未有,使人看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

它又是一幅精描细刻的壮丽画卷。该剧从1982年草创到1988年完成历经七个年头,平均每集花费的时间将近三个多月;剧本也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剔除了许多封建迷信和血腥场面,增加了一些世俗描写和戏曲场景,避开了晦涩的佛家偈语和文言对白,改换成现代人的通用说法和浅显用语。这样,深谙原著的读者不会感到别扭,而用心品味的观众自然轻松愉快。如此精心策划,的确难能可贵。

除了动人的剧情之外,十几首插曲也是风格各异,朗朗上口,每当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想起,脑海中都会有一段美妙的故事浮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已经成为了一种经典印记,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血液。

反观当今电视荧屏,频道数量与日俱增,影视内容堪称海量,却很难让手中的遥控器停下来,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当今影视圈内,靠媚俗吸引眼球,凭炒作赚取票房,大牌导演欺世盗名,无辜观众大呼上当。长此以往,只能自砸招牌、自毁前程。而从根本上,审美趣味整体下移、精神世界渐趋荒芜,才是可悲可叹之处。如果要找一条艺术振兴的南山捷径,那么《西游记》堪称一枚活的路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探寻观众认同背后折射出的审美需求,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品味不断提升,进而在国际市场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1982版剧组全体合影

近日,CCTV电视指南频道《数字飙榜》发布了《之十大创纪录》,笔者看后颇有感触,兹配图重新整理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

1、造型突破

上榜理由:《西游记》神仙鬼怪,无一逃出王希钟的“如来手掌”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电视剧的拍摄,是导、表、摄、录、美缺一不可的一项工程,其中,美工虽然排在最后,但是却是同样重要的环节。而央视版《西游记》的成功,美工的功劳不能不提,尤其是剧中人物的造型,不仅在当时就已深入人心,而且成为了之后神怪造型的楷模。《西游记》的第一造型师应该是吴承恩,他用笔墨描绘了神仙妖怪的模型,而第二造型师就是王希钟,他完成了二次想象和创作,在他的创意之下,《西游记》中各路神仙妖魔都在我们面前成为了栩栩如生的真实影像。

2、场景突破

上榜理由:《西游记》不仅是经典的神怪片,还是一部经典的风光片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央视版《西游记》之所以成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功的表现了原著中的各个场景。在孙悟空还处于占山为王的“齐天大圣”时代,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色,就让当时的观众为之倾倒。后来,孙悟空上了天庭,《西游记》剧组又再现了天宫的壮丽景色。直到现在,《西游记》中关于神界的制景,依然不算落伍。之后,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师徒4人走遍了祖国名胜山川,也品尝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西游记》剧组的摄像机在再现原著场景的同时,也记录下了祖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位评论者所说,这部作品又是一部难得的风光片。

3、最难忘女儿国

上榜理由:《西游记》里的“女儿国”,是艳阳高照下的那片绿荫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西游记》像《水浒》一样,是男人的世界,但是出场的女人却几乎个个有戏,个个出彩。个个小姐丫环,以及仙女狐精,都让人过目不忘。女性的温柔和多情为作品融入了浪漫和柔和的色调,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有了众多女演员们出色的加盟,这部以降妖除魔为主的影片,也带来一点缠绵悱恻之意。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蜘蛛精

4、最优秀的人才

上榜理由:最艰难的磨练,创造最优秀的人才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央视版《西游记》的剧组中,可以说是卧虎藏龙,名家荟萃,有不少早已经成名成家的表演艺术家,还有很多之后家喻户晓的人物。唐僧的母亲是当红的黄梅戏演员马兰,车迟国王后则是著名的评剧演员赵丽蓉,女儿国国王朱琳也在当时崭露头角,花果山水帘洞的一个小猴子成为后来的奥运跳水冠军熊倪,那匹敢为师父报仇的白龙马也变成了著名主持人周涛。

5、更替演员之最

上榜理由:佛有三身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从左至右:迟重瑞 汪粤 徐少华

人说,佛有三身,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造化,《西游记》中的唐僧的确是由三个人来完成: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汪粤是第一个进入剧组的唐僧。当年他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被前来选角儿的杨洁导演看中。但是,学电影出身的汪粤执著于电影,于是在几集之后又匆匆离开剧组。徐少华原本是山东话剧院的演员,汪粤走后,徐少华接替他演了8集的唐僧,1985年,因为选择了去学院进修,徐少华也选择了离开剧组。迟重瑞是第三位唐僧,也是最后取得真经成为神仙的唐僧,他当时是81届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

有人说《西游记》里唐僧最好演,因为只要不喜不怒,装出一幅慈悲心肠就可以了。这里暂且不谈关于表演的理论,单从这三人合演一个唐僧来讲,就已经成为这部戏的一段佳话。

6、本色之最

上榜理由:真经还需真火炼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从左至右:朱军 王伯昭 闫怀礼 六小龄童 迟重瑞 马德华

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虽然通过《西游记》大红大紫,但是接拍的其他角色都不成功,由此可见,六小龄童真的与孙悟空捆绑在一起了。马德华似乎对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赞赏有加,因为取经之后的价值观多少借鉴了老猪,他曾说:《西游记》以后,我等于得到一个感悟——人要快乐。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怎么办呢?一个信念——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闫怀礼也说过:沙和尚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将来我还要按照这样去做,老老实实地做人。师傅说:“直到现在有时候有人请我们四人去演出,一看接待我们跟接待这些腕儿不一样,他们感觉不一样,说你们怎么一点架子也没有啊。”看来,师徒四人已经把真经读透。

7、艰险之最

上榜理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八十一难怎么取真经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和小说中一样,师徒四人在拍摄之中也亲身经历了八十一难: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面具活生生地粘在脸上,天热的时候闷的喘不过气来。马德华和闫怀礼每天要背负很厚的海绵肚子,大热天比穿棉袄还热。剧组的车在云南的山路行进,开了好半天的才发现油桶脱落,不及时发现师徒四人恐怕早已不在。再一次拍摄中,八戒被河水冲了好一段距离,马德华独自挣扎了很久才被发现。天宫的一场戏中,六小龄童被抛起很高,却因设备故障栽了下来,幸好有人下意识地托了一下。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拍摄的过程如同《西游记》小说一样充满了惊险性,但是正如师傅所说,“一切都逢凶化吉了”。

8、拍摄时间之最

上榜理由:玄奘取经用了18年,拍摄也只用了18年。

纪录指数:★★★★☆


央视版《西游记》十大创纪录


1981年,日本版电视剧让刚刚有了电视机的我们对名著有了形象化的了解,但是造型和台词都让我们有些啼笑皆非的感叹。于是,中央电视台将筹拍《西游记》提到了日程上来。1982年,《西游记》剧组正式搭建开始拍摄,经过7年艰辛不懈的努力,1988年,前25集全部顺利完成。

1998年剧组人员再次聚到一起,创作了《西游记》后16集,并在2000年春节期间隆重上映。前后历时17年,当年22岁的六小龄童如今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而很多当年还生龙活虎的演员如今已白发苍苍,更有一些演员在《西游记》后16集开拍之前,就已经离开了我们。

9、收视率之最

上榜理由:《西游记》为中国四大名著的普及,建立了汗马功劳

纪录指数:★★★★☆

1986年,还在紧张拍摄中的《西游记》剧组,就将加紧编辑的前边章回搬上了荧屏。这一年,播出时的总基数达到89.4%,那驰骋幻想、诙谐嘲戏的西游篇章让观众惊叹。

《西游记》不仅仅红火一时,近20年来,该剧重播了无数遍,且每一遍都有超出业界专家想像的收视成绩,为此,他们进行了专业统计:从12-14岁年龄段到61岁以上年龄段,几乎每个年龄段的观众群的收视基数都在90%左右,而同期相对较火的剧集基数要低下几成。

以不同的学历水平来统计,大学文化的收视基数为85.2%,而不识字或少识字的人群的收视基数居然达到了100%。这样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业成长及发达以来都是罕见。

10、重播之最

上榜理由:除去电视机中的播放,在你我的心中,又有多少次的重播

纪录指数:★★★★★

自从1986年《西游记》与观众见面,在之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西游记》被不停的重播,尤其到了寒暑假,更是重播的高峰期。至于《西游记》到底被在中国重播了多少遍,已经无从统计了。

不仅仅在中国,央视版《西游记》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典电视剧,在海外也不断重播。据说《西游记》在泰国播放时,泰国的犯罪率明显下降,因为小偷都回家看《西游记》去了。而在远隔重洋西方国家,《西游记》也得到很多人喜爱。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出生年代相差3年,就会形成代沟。可是,这个说法对于央视版《西游记》完全不适用。《西游记》真正的做到了老少皆宜,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牙牙学语的幼儿,都不存在收视障碍,不管什么年龄,当《西游记》重播的时候,人们总是禁不住坐下来,再次重温一遍。也许,《西游记》值得心理学家研究一下,看看“代沟”这个如今的社会问题,能否从《西游记》中找到解决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