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山下竟然有座"花園洋房”?“百年名校”西南大學值得駐足傾聽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天下聞名,而這裡的"巴山"就指的是縉雲山。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如果你親自來到這個地方,霞光四射的日出、如夢似幻的雲海,給人一種身在仙境的錯覺。這裡的美景讓你來了就想走,隨處可見的裡白好似那森林裡面的精靈、四季常綠的闊葉高聳入"雲"、強壯飽滿的竹筍讓人恨不得來一場關於筍的滿漢全席。又因山間常年雲霧繚繞,色赤如霞,似霧非煙,磅礴鬱積,加之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名之由來有多種傳說:一說,黃帝時有縉雲氏後裔居此,故稱縉雲山。二說,因縉雲寺而得名。三說,縉雲山在遠古時代叫做巴山。傳說在這一地帶生活著兩個氏族,但因為縉雲氏為保住自己的孩子對著兩個氏族進行了掠奪,九位勇士反抗,寡不敵眾化為山峰擋住敵人去路,這就是“縉雲九峰”,從那時起,巴山上空的雲彩,一早一晚,總是緋紅緋紅的,古時稱赤色為縉色,於是人們便逐漸把巴山稱為縉雲山了。四說,地方誌記載,4700年前,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在此山修道煉丹,因為丹成之時天空出現非紅非紫的祥雲,軒轅黃帝遂命名為縉雲,縉雲山因此而得名。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山上如此美麗,山下也毫不遜色,在縉雲山腳下有座“花園洋房”,這座“洋房”不僅佔地面積很大,還是一個很神聖的場所——學校,這座“花園洋房”就是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簡稱西大,由原教育部直屬西南師範大學與原農業部直屬西南農業大學於2005年合併而成。原兩校毗鄰而建,均溯源於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範學堂。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師範、農學相關係科分別與1940年創辦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文法學院等合併建立西南師範學院、西南農學院。此後,重慶輕工業職工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相繼併入。

百年名校,誰能不為他駐足?在未來到這裡之前,覺得這應該是一座學術氣息極強的學校,但是來到這裡之後,竟然給人一種擁抱大自然的感覺,似原始森林、似迷宮。道路兩邊的參天大樹,綠蔭遮天,這樣的高溫天氣從中穿過,偶爾吹來的風竟有絲絲的涼爽;奼紫嫣紅的花,引起了視覺上的極度舒適,走在林蔭小道上,還有那似有若無的花香縈繞鼻尖;書聲朗朗,從莘莘學子身邊經過,飄來陣陣書香,頗有一種“風聲雨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之感。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如果你覺得西南大學只是一座“花園洋房”你就錯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建築讓人耳目一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南師範學院第一教學樓。木地板、高大的水泥窗讓其成為一座頗有韻味的的建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毫無遲暮之感,一年四季在綠樹叢中掩隱,反而散發出一種青春洋溢的氣息。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此外,還有一座紀念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的吳宓的故居。吳宓,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被稱為“比較文學之父”。吳宓其人,不僅才高八斗,還心地善良。一次,中文系一位教師借了吳宓五塊錢,在規定期限內此人並沒有還錢,於是吳宓走到他家裡,向其討還了欠款。於是那位教師在外面說吳宓小氣。吳宓向別人解釋說:"我不是為了五元錢,我是在幫助他提高道德修養。"吳宓的解釋蒼白無力,可能有人認為他把錢看得很重,而把友情看得太輕。其實不然,吳宓在每月發工資那天都要上郵局匯錢,收款者中有他的親友,也有他的學生,有時不夠,還向鄰居借錢。某學生考取美國留學,但家裡沒有那麼多錢,吳宓一次就給了他三百大洋,使這個學生如願以償。吳宓再三聲明:這筆錢是送給他的,不用償還。

縉雲山下竟然有座

縉雲山下因地制宜、循著高丘低地創造出有層次的“花園洋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建築......當身處在其中,那種快樂與滿足只有自己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