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作戰時,摺扇一揮,全體刀刃向上,摺扇再揮,刀刃向下劈來

本文節選自《大明權力場》 出版機構:臺海出版社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帝國御倭的一個分界點。在此之前,汪直的殘餘力量已經基本被撲滅。剩下一些人逃到福建和廣東兩省的交界處,跟廣東的海盜會合在一起開始在閩粵沿海騷擾。此時,在南直隸和浙江的盜匪已經不是以前的海盜,而是那些徵募來剿倭的軍隊。在浙江倭患已經解除的情況下,朝廷勒令其解散,他們又成了新的倭患。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御倭行動是由一名叫戚繼光的人負責。戚繼光是山東登州人,出身世襲官宦家庭。其祖上原為郭子興部下,後跟隨朱元璋。在明平定雲南戰役中,其祖上戰死。從此,戚家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一直到戚繼光世襲到今天。從元代起山東就是御倭的大本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朝廷將戚繼光調到浙江來負責御倭事宜。戚繼光負責寧波、紹興、台州等一線重地。戚繼光來到浙江後發現本地駐軍不能戰,客家軍軍紀又差。戚繼光決心招募一支新型軍隊,實現以浙人守浙土的原則。

倭寇作戰時,摺扇一揮,全體刀刃向上,摺扇再揮,刀刃向下劈來

浙江總兵 戚繼光

戚繼光來到民風驃悍的義烏,挑選了3000名礦工組成了一支新型軍隊。黃仁宇在他的著作《萬曆十五年》中寫道,戚繼光挑選士兵的原則是隻收農民,不收城市居民。凡臉色白皙、眼神輕靈、動作輕快的人一概拒之門外。因為這些人都是來自城市的無業遊民,一旦交鋒,不僅自己會逃跑,還會唆使周圍的人一起逃跑。一旦受到審判的時候,他們又會嫁禍於那些言辭笨拙的夥伴。戚繼光按照這個標準招進來的都是淳樸可靠的農民。戚家軍的這種淳樸作風一直保留到戚繼光死後多年。在30多年後的御倭援朝戰爭中,以戚家軍為班底的薊鎮兵並沒有像遼東軍那樣驕縱,他們不搶功,而且總是打頭陣。

戚繼光的軍紀嚴明。他實行連坐法,一人退一人被斬首,全隊退隊長被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全隊被斬首。

倭寇雖然沒有騎兵,但是他們的集體作戰能力強。日本人那種在下級群體中的嚴密管理模式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明顯表現。不論是作戰,還是宿營,倭寇的小頭目都能夠對下級戰士進行嚴格的管理。在戰鬥中,他們的偵察、進攻、防守、撤退都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程序。他們注重團體的聯絡性,這一點無論是在戰爭還是宿營中都有體現。他們在劫掠村莊的時候,一般派遣20人的小部隊進入,用當地人做嚮導,有斥候偵察,尖兵開路,分層次的展開兵力。他們在撤退的時候也有人接應。在與官軍作戰中,他們也講究實攻與佯攻。

這些倭寇通常頭戴鬼頭面具,以海螺為號角,通常能令攻擊他們的人感到膽寒。他們有兩把刀。作戰的時候,雙手握著一把長刀,增加砍殺的力量。另一支短刀插在腰間,用於攻其不備。每個人的後面還背有標槍。交戰中,當標槍投擲過來的時候,人們往往不知道這些標槍從何處而來。

作戰的時候,倭寇的指揮將一把摺扇向上一揮,他們一排人將刀刃向上,刀背向下吶喊著衝來,這樣是為了麻痺對手。在對手的目光被那柄摺扇吸引住的時候,那把摺扇會突然調頭向下一揮,然後,這些進攻者會“嘩啦”一聲將刀鋒全部轉為向下劈來。

倭寇作戰時,摺扇一揮,全體刀刃向上,摺扇再揮,刀刃向下劈來

倭寇

針對倭寇的這種作戰方式,戚繼光採取了“師夷技長以治夷”的方法。他創立了戰法與倭寇相似的鴛鴦陣。這種鴛鴦陣也是小集體作戰,強調集體的協調性。每人配一把長槍和一把腰刀。它的特點是攻守兼備。這種鴛鴦陣竟然成了倭寇的剋星。跟倭寇的戰法相比,它的優勢就在於強調進攻與防守相結合的協調性。它不強調個人意識,完全強調的是集體意識。在這一點上,戚家軍竟然比倭寇做得還要好。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以後這些因為被遣散而成為盜匪的軍隊很快被撲滅,因為他們沒有海外的基地和支援。在1562年臺州大捷後,浙江的倭寇基本上被肅清,戚繼光帶著他的軍隊又來到福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倒臺,胡宗憲受牽連也被捕入獄。但嘉靖依然支持胡宗憲所任用的這些將領。在戚繼光、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的齊心努力下,從嘉靖四十一年到隆慶元年(1562年~1567年)經過5年時間的浴血奮戰基本上肅清了帝國的倭患。此時,從嘉靖二十六年到隆慶元年(1547年~1567年)歷經20年的備倭行動終於取得了勝利。

倭寇作戰時,摺扇一揮,全體刀刃向上,摺扇再揮,刀刃向下劈來

明史著作《大明權力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