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找癌新貴”PET檢查還需要走幾步

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中國居民的這一數據使得冷僻的科學名詞PET成為了癌症篩查中的新貴。

PET是什麼?簡單說,PET通過正電子發射重建(癌細胞的)三維影像,是臨床檢查癌症的一個利器。

“我在2000年前後回國講學時,不要說普通大眾,即使是在醫院中的醫務人員,也僅僅是大醫院中的專業人員知道PET是個什麼東西。但在僅僅十幾年後的2016年,即使是在我家鄉的東北小城,發現已經有很多的普通人聽說過這個東西了,甚至有一些人或者親戚朋友都做過了這項檢查。”日前,韓春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韓春雷博士是芬蘭國家PET中心主任,芬蘭國家PET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PET中心。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中國目前每年惡性腫瘤發病約為392.2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而且十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在現代醫療中,對於腫瘤病人,或者是懷疑腫瘤的病人,PET都是一個重要的影像學檢查路徑。但PET這種“利器”在我國還遠未普及。PET普及需要走幾步?

可憐的小白鼠

“當年我做博士研究的時候,殺了2000多隻小白鼠,如果有這個設備,就沒必要殺小白鼠了。”日前,在山東臨沂參加國際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高峰論壇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上海市核醫學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劉興黨教授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這個設備”就是指的小動物PET,小動物PET現在在科研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以前沒有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做實驗,對新藥的開發,都是在小老鼠身上做。把藥物打進去,然後把老鼠殺死,取出各個器官,然後分析,再去做病理。有了這個設備之後呢,就可以觀察動態的了,就不用把小老鼠或者其他動物殺死了。”雖然是科學研究的需要,劉興黨還是對小白鼠有所“愧疚”。

現在,PET技術已經應用在臨床診療方面。

此次峰會的組織方,山東麥德盈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劉繼國博士舉了一個例子:在PET剛開始引進中國的時候,有家醫院購買了一臺,在給本院員工查體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近40例癌症或者是潛在癌症的“患者”。

但是現在,PET在我國還遠未達到像CT這樣普及的程度,其中的原因包括設備的昂貴、專業人才的缺乏等。

韓春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芬蘭約550萬人口,有17臺PET,大致就是每百萬人擁有三臺多,歐洲大致是每百萬人口2臺,美國有3500臺左右,而中國目前是330臺,每百萬人0.2臺左右。

診療價格的瓶頸

在做PET診療方面,價格還是一個考量因素。劉繼國告訴第一財經,他曾帶一位朋友去做PET,面對超過萬元的費用,這位朋友打了退堂鼓。劉繼國形容這還是一項“貴族消費”。

開始的時候,在北京做一次PET的檢查費是1萬元,藥物是2000多元(做PET需要注射一種藥物,藥物的單位是“毫居里”,一般要注射9個“毫居里”。每個“毫居里”價格在200元左右),這就將近1.3萬元。現在,檢查費降到了7000元,藥費還是2000多元,總的費用是萬元左右的規模。這對很多普通病人還是需要認真思考一下的。

劉繼國認為,從單獨做一次來說,萬元的費用還可以接受,但做過一次之後,還要進一步看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以後還要看康復狀況。這麼下來費用就更高了。

做PET檢查的費用現在在全國範圍內還沒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這麼大筆的費用也很難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但做PET檢查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北大第一醫院以前是1個月檢查80~100例,現在是1個月360例。”北京大學醫學部核醫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榮福告訴第一財經。他不太認同劉繼國所說的“貴族消費”,認為PET正在為公眾接受。

劉興黨說,現在貴的主要原因是設備貴,買不起,如果是國產的,普及了的話,那費用肯定就便宜了。將來PET降價是必然的趨勢。

普及PET需要走幾步

“實際上,核醫學有三大基礎問題:設備、藥物、臨床。”王榮福說。

PET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核醫學”的範圍。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國內診療界所用的PET設備已經從完全依賴進口到開始逐步實現國產化,國內已經有數家廠家能夠生產這類產品。國產的設備在性能方面已經和進口產品差不多。現在已經不是“GPS”壟斷中國市場的情況。這裡所謂的“GPS”是指此前此類產品的三大生產商,也就是GE(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

“在硬件上,尤其是晶體,那些老外都是買我們的東西的,但是在軟件上,就是後臺處理上,我覺得國產設備不是太好,我也給廠家提了一些問題,但裡面涉及方方面面,最主要是資金。”王榮福說。

“麥德盈華這次推出的超高靈敏度PET新產品,從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敏感性上都是一個跨時代的新產品。”韓春雷告訴第一財經,“將來我們要購買,因為這個產品對我們的科研會有極大的幫助,現在科研領域非常需要這類產品,以前我們就是花錢也買不到這種性能的產品。”

但在劉繼國看來,設備問題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解決,難以解決的是“軟”的方面。

“國內現在核醫學的教研科室是有的,但還沒有專門設立的核醫學系。這就造成此類專門人才的缺乏,每年能培養出的此類專業人員也就是200個左右。很多在PET方面的醫師也是半路出家,在全國範圍內,能夠寫PET診療報告的人並不多,以至於很多專業人士需要飛來飛去給當地醫院提供指導。”劉繼國說。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新的高性能產品儘快進入臨床。這需要比較複雜的審批過程。現在,劉繼國所在公司生產的產品在走這樣一個渠道,先出口到國外,取得“牆外開花牆內香”的效果。

癌症防治工作是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劉繼國擔心的問題,政府相關部委也密切關注並給出政策指引。

上個月底,國家衛健委等十部門聯合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印發。

方案要求,加強癌症相關學科建設,完善人才教育結構,健全多層次的癌症防治人才培養體系。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將依託“雙一流”高校佈局建設國家癌症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適當增加癌症放化療、影像、病理、護理、康復、安寧療護以及兒童腫瘤等薄弱領域的專業招生計劃和專業人才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