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對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存在很大質疑?

君臨天下999


每每談及“夏都”談及二里頭遺址,總是不缺乏爭議,而爭議的焦點也不僅僅在於二里頭遺址是否為夏都的問題,還有二里頭遺址三期四期文化類型是否也屬於夏文化的問題。

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年至3500年,是二里頭文化的代表及命名地,除了二里頭遺址,在整個河南中西部到山西西南部地區,還發現了一百餘處二里頭文化類型的遺址。


二里頭文化是一種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早期商文化的文化類型,如果按照《史記》的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早於早期商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

而二里頭遺址,又是如今發現的一百餘處“夏文化”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她的範圍包括了二里頭,圪壋頭,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總面積超過了三平方公里。

且在二里頭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宮殿區,居民區,作坊區,墓葬區,窖穴等功能區,從城市的建設來看,二里頭遺址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社會等級劃分,權利的劃分。


因此,二里頭遺址被人們稱作是“最早的中國”,是中國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開端,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二里頭遺址曾經必定是一國都城的所在。

而不少學者甚至就認定二里頭遺址就是史籍中所記載的夏都——斟鄩。

但又正如問題中所言,對於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的問題,確實有不少學者還存在質疑,或者說是在確切的能證明二里頭遺址就姓“夏”的文物證據出土,先不著急給她定性,就是這麼個意思。

當然了,按照人們結合史籍來看,商朝之前不就是夏朝嘛,那麼早於二里崗商文化的文化類型不就是夏文化嘛。


既然是夏文化,又具有都城性質,那麼說二里頭就是夏都,確實也能說的過去。

但考古學講究的是嚴謹,根據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來看,有了文獻記載還要有文物作證才算是嚴謹的。

目前來看,在二里頭遺址沒有出土文字等文物證據,能夠證明其姓“夏”,因此,從文物佐證一方面來看,確實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
個人理解,二里頭遺址是夏都的可能性是極大的,考古人員所需要的,只是還在等那個證據的出現罷了。


Mr與川


二里頭號稱“夏都”一沒有得到國家文物局認可。

其二連二里頭考古隊隊長徐宏先生也不敢下定義。


其三,二里頭出土文物明顯是受到了比其更早,規模大一倍的石峁遺址文化傳承,在石峁都沒有定性的情況下二里頭算什麼?

下圖僅為其中一例

其四,目前我們發現最早宮殿遺址是蘆山峁遺址,還有石峁、陶寺等等並非二里頭。


其五,目前發現的比二里頭更早的石峁、良渚、陶寺、蘆山峁都是都邑性質遺址。憑什麼斷定二里頭是“夏都”?

其六:山西陶寺出土了權杖等象徵王權的文物,這些都是二里頭所沒有的。如果定性“夏都”,憑文物山西陶寺更有說服力。

難道就像那位二里頭副館長說的“國家文物局考慮到學術爭論比較謹慎,但作為地方博物館我們完全可以把“夏都”這個牌子亮出來” 請問你在糊弄誰?請問你是地方博物館就可以對歷史不謹慎了嗎?這是一個歷史博物館的治學態度?

名聲是自己打造出來的,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掩耳盜鈴實在可笑, 而這塊“夏都”的招牌也只能證明該博物館自身是什麼行為準則而已。


天道TD


題主的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

關於“二里頭”是否為夏都的質疑依據紛繁複雜,它姓“夏”還是姓“商”,各派爭鳴之聲足夠派生出系列叢書。

遇到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妨將其簡單化,我們不是專家,作為歷史的愛好者,粗暴的理解一下也未必不可以。

簡單的說來,質疑源於它沒有決定性的證據來自證姓“夏”。也就是說它只展現了客觀的實物,卻沒有自證文書。

我們模擬一下,你臨時客串一下邊檢人員,一名老外緩步來到你面前,你問:“哪國的?”,答曰:“日本”。你打量一下對方身材、相貌,檢查了隨身攜帶物品,憑經驗感覺靠譜。但是,如果你進一步又問:“護照拿出來我看看”,答曰:“忘帶了”。這時,你就難免要懷疑對方是不是日本人,也許是韓國人呢?

“二里頭”的情況就如同假設中的日本人,而作為邊檢人員的你,就是歷史學者、考古專家。

安陽殷墟為啥沒質疑,因為人家帶護照、身份證了,人家有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

二里頭文化遺址雖然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卻苦惱於缺乏文字記載。要知道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還是較多的。加之1959年主持發掘二里頭遺址的徐旭生先生也認為它是早商都邑,所以學界就開始合理懷疑,產生出:它屬於商文化範疇,可稱為早商文化或先商文化的質疑。


努力的往專業些的地方說說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從地表開始,由淺入深分(年代上自然是由近及遠了)可劃分為:現代耕土層、近代層、二里崗文化層(大部分為漢代層和漢代基址)、二里頭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層。這些文化層堆積中,主要的是二里頭文化層。


二里頭文化層中包括了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下面的為第一期文化層,最上面的為第四期文化層,皆保存完好、地層關係清楚。

遺址中,二里頭第一期文化層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這與河南龍山文化(篇幅所限,讀者們可自行拓展閱讀)中晚期(碳-14測定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年代比較接近。出土文物也充分表明,在文化面貌上,兩者存在淵源關係,前後相承,這已達成共識。

但是,在細節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加之年代測定上還存在100年的差距,可見它們之間還有缺環。好在後來在新密縣新砦遺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存正好填補了這一缺環。

雖然新砦遺址帶有濃厚的龍山晚期風格,但是它遺存的灰坑打破了龍山晚期的灰坑,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它在年代上要晚於龍山晚期。同時,年代上它又要早於二里頭一期,出土文物又包含了許多二里頭一期的特點,可見,這是一個從龍山晚期向二里頭一期過度的階段。

於是主流學界將這處遺存從二里頭一期中獨立出來另立一期,稱為新砦期。

這樣,二里頭文化的分期就一目瞭然了。

所謂質疑,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筆者採信的觀點是:二里頭文化確定無疑的是夏文化,其中新砦期加上二里頭文化一、二、三期屬於夏代,從第四期開始進入商代。

首先,從地域方面看

新砦期和第一期遺存分佈面積較小,僅四、五處遺址有所發現,並分佈在登封、洛陽一帶;含有二、三期遺存的遺址數量高達八九處,分佈範圍東抵鄭州、西達陝縣,遍佈整個豫西地區。四期遺存分佈地域未變,但僅有六處遺址有所發現。

上述二里頭文化五期遺存的分佈情況與古史文獻所記載夏人的活動區域完全相符。

其次、從時間方面看

夏王朝自禹開始,至桀滅亡,共傳十四世,十七王。

前文說過,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兩者合計為2300年~公元前1500年,與關於夏代公元前22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推斷相吻合。由新砦期存續100年的情況看,二里頭文化每期應與之大體相仿、每期各佔100年,那麼,新砦期和二里頭文化的一、二、三期屬於夏代,第四期則已經進入商代。

第三、從文化面貌方面看

二里頭文化源自龍山文化,經過新砦期的過渡形態,發展成為二里頭遺址一期遺存。


由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二里頭文化就其整體而言,理應屬於夏文化,其中遺址的四期已經進入商代,是商滅夏後留下來的夏人文化。

二里頭遺址地處洛陽平原,這裡四面環山,扼守東西南北四方交通要道,從軍事角度看極為險要。盆地內河川縱橫、土地肥沃,宜於人類生活。其後有許多王朝在洛陽營邑建都。其西,5公里為漢魏洛陽城、17公里為隋唐東都洛陽城、24公里為東周王城;其東,6公里為偃師商城。

以筆者這外行人看,夏人十之八九也會建都於此。


覌海聽濤


這個洛陽本地媒體和二里頭考古隊長許宏的表述還是挺客觀公正!

帶上夏都的帽子可謂名利雙收!

這裡面還有兩個邏輯:

1.因為現有二里頭長的像夏都就下結論一定是夏都!你要質疑有本事就考古個真的再來否定我!(等時間久了二里頭夏都的名號打出去了,你們即便考證出了夏都那也是假的)

2 .凡是否定二里頭夏都的會被扣帽子: 你們都是被外國敵對勢力利用,否定二里頭就是否定夏朝,否定中國五千年文明,是賣國賊!……

拜託,大家沒有質疑夏朝的存在,只是質疑的是夏都,全國那麼多與二里頭類似未證實都城的遺址區都不敢輕易下結論,二里頭這麼著急就被論斷成夏都,有何依據?!(別說陝西人懷疑,全國很多學者,包括安徽浙江學者引經據典的發文說夏都在淮河或者江浙一帶)

不能就為了證明中國五千年曆史刻意湊數!

早早帶上夏都的光環就為國爭光,為國獻禮?

現有二里頭出土的文物,沒有史料記載,沒有出土文字,也沒有專家學者科學論證(如碳十四測年法)所以還不足以證明這裡就是夏都!

相反如果這些考證都有了,再給二里頭以夏都名號才實至名歸!




佐佑君


因為二里頭遺址的條件不符合,完全沒有達到夏都的條件。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這兩條記載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經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今本《竹書紀年》曰:“自洛汭(洛水灣)亞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這其實是周武王滅商後說的話,意思是從洛水灣一直到伊水灣一帶,地勢平坦無險阻,這裡有夏朝的都城。

周武王為營建新都跟周公到洛陽盆地考察時,對周公說:“成周的洛水灣一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無險阻,是夏朝定都和居住的地方,離天室山又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這說明夏朝都城在成周的洛水灣到伊水灣一帶的洛陽平原。

《史記·夏本紀·正義》雲:“《商書》曰:‘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這條說明太康失邦後,兄弟五個人在洛水灣等他,這就是太康、后羿、夏桀入主過的夏都所在。

《史記·孫子無起列傳》言:“夏桀之居之,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這一條按字面正確的解釋是:夏桀所居住的夏都斟鄩,左邊有黃河、濟水,右邊有泰山、華山,伊闕在它的南面,像羊腸一樣的山或者山脈在它的北面。這裡有人說泰華是太華,這完全不可能,一、那個時候有“太”字,這麼重要的地方不會用“泰”來代替(如太康);二、為了對仗工整左邊是黃河、濟水,那右邊的泰華肯定是泰山、華山。這裡河濟就代表一條河,泰華就代表一座山。羊腸的意思有三種:一個就是羊的腸子,另一個是像羊腸一樣的山或者山脈,還有一個是羊腸坂。羊腸不可能是沁陽西北的羊腸坂,因為它不在伊闕(龍門)的北面,兩地不在一條南北線上,橫向距離相差太遠,所以羊腸就是一座山或者山脈,這一條記載就是說夏都斟鄩左面有一條河右面有山,伊闕(龍門)在它的南面,有一座山或者山脈在它的北面。龍門不在二里頭遺址南面,這個條件二里頭遺址不符合。

《括地誌》記載夏都斟鄩在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處,鞏縣縣城在鞏義市西面康店村,到二里頭四十多里,如果從鞏縣縣界算只有二十里左右,二里頭遺址也不符合這個條件。

綜上所述,二里頭遺址不是夏朝都城斟鄩。


天下探索


因為這個問題是陝西人幫西方人提的,還記得當初商朝被髮掘的時候嗎?是哪個省極力否認和反對中國有商朝??沒錯是陝西人,因為他們害怕河南歷史比他們厚重,現在又如出一轍的反對夏朝,反對二里頭。二里頭文化遺址被確認為夏都是宏觀方向所定,前期是允許存在分歧的,就像當初的殷商發掘情況一模一樣。只是像殷商和夏都在河南,估計陝西人的屁股會坐不住臉面會掛不住而已。陝西人心裡恨啊“既生瑜何生亮”啊😄


東峴匠


二里頭有98%可能性是夏都,考古學家沒有下定論只是證據鏈有點瑕疵,但是,請記住,這不叫質疑,真正的專家不會否定,不會對98%的可能性熟視無睹。

網上這些敢直接叫囂,不打折扣質疑的,大部分都是民科自媒體,不要看頂著一個黃v就認為他是專家。

舉個簡單的例子,二里頭有2%的可能性不是夏都,別的某個地方有2%的可能性是夏都,你支持誰?

當他拿著2%的可能性質疑那98%的可能性的時候,你覺得有多少人支持他?

為什麼你會覺得是很多呢?寥寥無幾而已。


觀事傳


國家文物局:“二里頭文化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洛陽二里頭(遺址)作為夏都已經寫進教科書。

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嵩山)為中嶽~《史記》。

洛陽的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發現東亞地區最早的中軸對稱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綠松石作坊,最早的井字形大道


CRESPO


嚴格說:二里頭的文物,已經充分證明了其是一個(地跨甘肅到山東、華北到長江流域的)廣域文明國家的首都(有完善的階級和權力體制),是世界史學界和國家所有部門公認的

但是,跟埃及“第一到第三十王朝”這種簡單數字命名、有文物就能上溯歷史的情況不同,中國有著對上古完整的傳說記錄!所以,“文實相符”就成了二里頭和夏超邁不過去的坎!

目前為止,二里頭大量出土的文字標誌,是“車”而不是“夏”!而書中的夏朝,偏偏中華大地找不到任何直接支撐的文物!

(感慨埃及的雞賊,如果中國記錄一個“第三王朝”而不是“夏”,那麼二里頭就綽綽有餘的把中國的文明證明到六千年而不是國際公認的四千年了)。

無論是虞還是夏,我倒傾向於認為傳說史料出錯,畢竟把車寫或讀成夏還是有點難。


旅行日記4


二里頭文化遺址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偃師市境內,距今約在3500年到3800年之間,屬於的朝代大概是夏晚期到商初期的時候,整個遺址的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左右,據檢測該遺址的時間約為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1959年的時候發現併發掘,被確定為夏朝晚期的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經過碳14的測定年限大約距今接近四千年左右的歷史, 該遺址總共經過三個階段的挖掘,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發掘的墓葬群,第二階段是八九十年代發掘的周邊遺址生活區和作坊,第三階段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發掘的宮殿遺址,還有大量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以及宮殿遺址城牆遺址。



據大量的古籍文獻記載,夏朝的都城就在伊洛平原裡面,不少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古都,但是雖然有遺址存在但是卻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本著嚴謹的角度性質,所以並沒有把這個遺址定位為夏都,但是在商代以前史書只記載有夏一個王朝,所以這個遺址應該不是其他王朝的遺留,是夏朝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二里頭遺址的範圍很廣,佔地面積很大,光宮殿的佔地面積就超過了12萬平方米,而且整個遺址裡面有最古老的城市道路交通網,最明顯的一條是主幹道才七百多米,寬十米到二十米之間,是已知國內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交通網,整個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是一個規模比較龐大的城市。

整個二里頭遺址分為四期,一二期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三四期為商周時期的遺址,一二期文化遺址為夏代的遺址,在世界考古歷史上,西方國家始終不承認我們的夏朝存在,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代表的意義重大,證明了我們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