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在自己呆腻的地方晃荡·厦门】

沙坡尾曾经是我常晃荡的地方,我指的是避风坞里面的渔船还没被清理出去的时候,我常在下午时间到这里淘些海货。后来渔船被清理出去,我来的次数就越来越少,这不,又快半年没走到这里了。

现在的沙坡尾变化太快,每次过来看到的沙坡尾都不一样,不像以前,沙坡尾变化得很缓慢,都是老居民在这里生活起居,不与日月争长短。

变化快,主要就是新店一家接一家地开,老店则一家接一家地走,完全大变样了。而且那些新开的店,经常是几个月最长半年不到就又转让然后重新装修,所以沙坡尾变化快的情形是:老的一直离开,新的一直稳不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人气还没起来,店租先炒起来了。

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有几家老店还一直没离开,我猜这些老店的主人,一是本地老居民,二是不怎么差钱,三是店面自己家的,四是店开着有事做好打发日子。

比如我一直认为有成为网红潜力的这家碉堡理发店,看看玻璃窗上和门上贴的“告示”,就能知道这位理发大叔不一般,很任性。

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我曾经去体验过一次这位理发大叔修理头顶大事的水平,还行,老派的技艺。他的理发店最大的亮点在洗头池,既是洗头池又是一张桌子,手一推就能变样,这样的好处是,剪头的人中间不用起身到另外的洗头池洗头,直接把身子一倾头一低,理发大叔桌子一推直接冲洗,设计颇为巧妙,搞不好可以去申请专利,此处不是广告哈,就是记录见闻。

还有,这家碉堡理发店十分干净整洁,从里面的摆设看,我认为这里既是店也是他的家。

碉堡理发店往前再走一点,有一家沙茶面店,也是几十年的老店了,店是简陋了点,但沙茶面的口味不错,也是老式的厦门做法,颇得周边老居民的心。据说开这家店的老夫妇靠它养大了三个女儿,如今他们老了,店里的生意交到二女儿手上,他们没有退休,还在店里帮忙,现在去吃还能碰到他们。

还有那家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面线糊店,这家店开30多年了,已经是将近两代人的时光跨越,隔三岔五到这里吃一碗面线糊也是附近很多老居民的日常。

沙坡尾的老店已经关了不少,现在还开着的这些,也许哪天再走过来,又已经变成另外一家时尚得很的新店。

每一家老店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还开着的时候,故事在继续,它们一走,故事就谢幕了。

在老店和新店的来来去去中,我发现沙坡尾这些年多出了几家民营书店,还都是小有名气的,一家在中华儿女美术馆里,一家在恒达大厦对面,一家在厦港酒家旁边。完全可以下一个定论:沙坡尾是厦门民营书店密度最高的地方,这可以成为沙坡尾一张名片。

还有,在沙坡尾有一处叫做“路灯计划”的免费共享空间,特别温暖的创意;海边则有一座由原来的厦门鱼市场改造的公益为主的美术馆,画展都是免费参观的。你看,沙坡尾这个小小的地方,真是文艺得让人想撒野一下或粗犷一点都不好意思。

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我想起几年前在沙坡尾拍的一张照片,那是2015年,当时渔船都从避风坞清理出去了,在一处墙上有人写了几行字:渔港船迹绝,鸥鹭少临游,岸旁竚(zhù)笠(立)翁,苦等船儿归。显然是一位上了年纪,颇通文字的老渔民或老居民写下的,这些文字,有乡愁的味道。

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老店、书店、文艺、乡愁,单这几个词就是一种让人特别向往的情境,这样的沙坡尾,真香。

不过沙坡尾还没真正香起来,人气还不够,所以才有“老的店一直离开,新的店一直稳不下来”的状况出现。

如今沙坡尾新开的店,都是以游客为消费对象,和邻居厦门大学还有更远一点的曾厝垵、中山路相比,这里的游客人气还有很大的差距,跟与它一水之隔的鼓浪屿相比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沙坡尾要从原来的居民社区走向旅游景区,这是要让以前的老故事谢幕,那就得认真想想新故事如何搭台?处在几个热门景区夹击之下,又开发得晚,没有搭好新戏台的沙坡尾没那么容易突围。

像在避风坞内放几条假渔船应景,以为这样就能把游客吸引来,有点低估游客们的审美了,也和厦门这座优质的旅游城市不匹配。如果只是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思维给沙坡尾搭新故事的戏台,沙坡尾怕是老故事谢幕之后,新故事不知何时才开得了幕。

沙坡尾,老故事逐渐谢幕,新故事还在搭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