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存隨取收益率近4% 智能存款“捲土重來”?

羊城晚報記者 戴曼曼

隨著銀保監會明確結構性監管要求,變相高息攬儲的“假結構”無處遁形後,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銀行的攬儲壓力逐漸顯現。與此同時,曾經一度接受過監管“窗口指導”的智能存款產品又重現江湖,在多個線上金融渠道或者平臺上,羊城晚報記者都留意到,此類起存金額低、期限靈活的存款類產品上線,以接近4%的年化收益率跑贏了多數定期存款。一度下線的智能存款“捲土重來”,是否會引得監管再次出手?

承接低風險偏好客戶

起存門檻低、可隨時提前支取、利率遠超過傳統存款……於去年走紅的智能存款產品,在經歷了監管“窗口指導”甚至部分產品主動下線的情況下,近期卻重現江湖。

羊城晚報記者在多個線上渠道發現,包括百度旗下的度小滿、京東金融、小米金融和陸金所等平臺,均有推出智能存款產品,包括新網銀行、中關村銀行、振興銀行和華通銀行等銀行的相關產品,均採用“靠檔計息”的方式,即存款時間越長利息越高,其中隨存隨取產品年化收益率逼近4%,頗受市場歡迎。

值得留意的是,此前就有多名業內人士曾透露,“智能存款”本質上或是利用活期存款收益權轉讓,來實現資金流動達到準活期的目的,即已涉及資金錯配,已引起了監管注意,部分銀行或已收到“窗口指導”,智能存款產品一度下線。

此時智能存款產品重新“上線”甚至選擇種類更多,這是否意味著監管態度有所轉變?“這類產品的盛行,一方面是由於銀行本身攬儲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理財產品的口徑逐步收窄”,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逐步退出銀行,需要用新類型的產品去承接此類客戶,才能避免客戶的大量流失。而智能存款的特性符合這類客戶“低風險,中等收益”的投資訴求,因此其需求也相應增加。不過多位業內人士透露,智能存款此時的“上線”並不意味著監管有所放鬆。

“如果後續此類產品被叫停,大概率監管會採用新老劃斷的方式推動相關政策的平穩實施,所以存量產品大概率不會受到較大影響”,魏驥遙表示,假如監管出手,大概率也會給一個過渡期。

結構性存款或量價齊跌

智能存款為何重回市場?分析認為,這或與銀行攬儲壓力加大有關。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紛紛出臺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成為銀行攬儲的“利器”。2018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結構性存款規模大幅增長,據央行數據,截至2019年9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85萬億元。

在結構性存款暴增的同時,不斷有聲音傳出有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涉及造假,今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劍指部分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產品運作管理不規範、誤導銷售等問題,規模超10萬億元的結構性存款迎來強監管。

隨著監管層頻繁下發文件,“假結構”存款將受到強力約束。分析認為,部分銀行將被迫調整產品的收益結構,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率有可能走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減弱,結構性存款總規模有可能會有所壓降。在此情況下,銀行的攬儲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