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在中學、小學、幼兒園三大學段的教師資格證筆試中,

材料分析題所佔分值比重分別為為36分/40分/40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馬上就要考試了,特意給你整理了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真題(科目二),中學、小學、幼兒園都有,趕緊來看看吧!

得大題者得“天下”

臨考3周,乾貨要及時轉發啦~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中學

1.材料

我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有一天我收到班上學習較差同學的一封信。信上說.....您知道嗎?我一直想拿到一個獎狀回家,讓爸媽高興,那樣他們就能帶上我出去旅遊了。”看了信,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捫心自問:我深入學生心靈深處了嗎?我關心他們的渴望了嗎? ..... 反思中我萌生一個念頭,午間,我請來了班上學習後進的學生。我手裡拿著一本書,一支鋼筆,一個足球,一張獎狀。我問他們,如果讓你選擇一樣的話,你們會選擇什麼?想不到大家都選擇了獎狀。於是我說:“ 那好,如果你們想要獎狀。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想想自已在哪方面努力就可以得到它,請你們寫下來。”開始他們有些茫然。在我的一再鼓勵下和啟發下.他們各自寫了自己的長處。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些同學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努力表現自己,果然,“每月一評”發獎那天,他們各自得到了“講故事能手”“環保衛士”“勞動標兵”“體育健將”“電腦高手”等獎狀,他們終於在同學們中抬起頭來了,為了提高獎狀的含金量,使他們在下個月能夠得到“月明星” 的稱號,我對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講故事能手”要寫一篇班級同學故事一則,“環保衛士”要在班上做一次“減少霧霾從我做起”的發言。“勞動標兵”要為班上展開的義務勞動策劃個活動計劃。“體育健將”要給大家講一則體育運動規則。” “電腦高手”要給全班同學培訓-次“電腦常用英語單詞”。於是,原來這些不肯讀書,不愛寫作,不喜歡學習英語,不願思考的學生動起來了.....各科老師也發現,他們學習比以前認真多了,成績也有了較大提高。

問題:

(1) 該班主任貫徹了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則?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2) 該班主任採用了哪些主要的德育方法? 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30.(1)該班主任主要貫徹了以下德育原則:

①疏導原則。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該班主任發現後進生更喜歡獎狀後,因勢利導,鼓勵和啟發學生寫下併發揮自己的長處,努力表現自己,最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獎狀體現了對疏導原則的運用。

②因材施教原則。該原則是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現狀,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班主任在收到學生的信後,考慮到學生對獎狀的需求和實際發展情況,鼓勵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現自己,並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以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③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於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以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班主任客觀看待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創造條件,將後進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啟發學生克服缺點,發揚優點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④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於組織和教育學生熱愛集體,並依靠集體教育每個學生,同時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班主任通過對進步的學生提出進步的要求來促進全班學生的共同發展體現了這一點。

⑤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該班主任在對後進生的教育中,既做到了尊重學生,又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品德發展狀況出發,提出了適度的要求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2)該班主任主要使用了以下德育方法:

①實際鍛鍊法。實際鍛鍊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使其在活動中鍛鍊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德育方法。班主任鼓勵學生表現自己,並對學生提出各種活動要求體現的是對實際鍛鍊法的運用。

②品德評價法。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班主任為進步的學生頒發獎狀,鼓勵他們獲得“月明星”的稱號體現的是對品德評價法的運用。

③說服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是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德育方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展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利用後進生對獎狀的渴望,鼓勵、引導學生髮揮優勢,努力表現自己,從而提高成績體現了對該方法的運用。

④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即個人修券法,是指學生在教育者的引導和啟發下,根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之心,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完善自身品徳的方法。班主任通過獎狀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體現的是自我教育法。(考生結合材料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第二道材料分析題

31.初三學生曉輝近期很苦惱,常常感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覺得自己的情緒。來得快,變得也快。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時就非常高興。遇到一點挫折又極度苦惱:與同學交往經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導致同學關係緊張,回到家裡,只要父母過問他的學習,他就很牴觸:我這麼大了,還要你們管。因此,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合。他想改變這一切,可是每次出現狀況時,老毛病就再次發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發了脾氣都後悔莫及,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問題:

(1)材料中曉輝的表現反映了他情緒發展的哪些特點?

(2)作為教師,請你針對曉輝的的問題提出指導建議。

【參考答案】

(1)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情緒的社會性成分不斷增加。中學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內容進一步深化。

材料中曉輝的表現反映了他情緒發展:

①情緒反應強烈,易動感情。他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情,或者振奮,顯得激動、熱情;或者動怒、慪氣,與人爭吵,甚至打架。如與同學交往經常為一點兒小事發脾氣,導致同學關係緊張。

②出現反抗情緒與逆反心理。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發生在父母或教師等成人遇事“愛嘮叨”,說話過頭,限制了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交友結伴的時候。如只要父母過問他的學習,他就很牴觸。

③情緒變化的兩極性明顯。如他覺得自己的情緒來得快,變得也快;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時就非常高興,遇到一點挫折又極度苦惱。

(2)對曉輝問題的知道:

①教會曉輝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②豐富曉輝的情緒體驗;

③引導曉輝正確看待問題(調整認知);

④教會曉輝情緒調節的方法;a.認知調節法;b.合理宣洩法(自我排解);c.意志調節法;d.轉移注意法;e.幽默法。

(5)通過實際鍛鍊提高曉輝情緒調節能力。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小學

材料:

四(2)班小明最近在校表現不好,學習成績直線下滑,為了解小明在家中的情況,班主任顧老師到小明家家訪。在同小明父親交流情況時,顧老師引用了一句古語:“養不教,父之過。”小明的父親聽後很不高興地說:“顧老師,您這話欠妥,孩子是我生養的,我不送他到學校接受教育,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那是我的過錯,現在,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你們教不好,這應是老師的過錯,怎麼能說是我們做家長的過錯呢?”結果,雙方未能在教育小明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問題:

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教師與家長衝突的看法。

試述教師家訪的注意事項。

【參考答案】

(1)材料中發生家校衝突的原因主要是未達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一些老師發現孩子的問題後只知找家長告狀,把責任往家長身上推,做法欠妥,讓家長對老師的要求產生牴觸情緒。

其次,很多家長片面的認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顧好就可以了,教育問題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缺少與學校的配合觀念。造成了家校之間的衝突。

所以在家校相處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應承擔相應的職責,秉承家校共育的理念,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2)家訪注意事項:

1)提前與家長溝通做好相關準備,

2)明確家訪的目的性。

3)在家訪過程中注重實效性,與家長溝通中做到尊重、平等。

4)最終形成教育的合力。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第二道材料分析題

王老師出示問題:毎棵樹苗16元,張叔叔要買4棵,經過協商,買3棵送一棵。每棵便宜多少元?學生很快就有了以下兩種解法:

(1)16x3=48(元),48÷4=12(元),16-12=4(元),

(2)16x3=48(元),16×4=64(元),64-48=16(元),16÷4=4(元)

王老師習慣性的問了一句:“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小杰遲疑地舉起了手:“老師,我的方法是16÷4=4(元),但我說不出為什麼,”這種解法王老師也沒預料到,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嗎?面對這一情況,王老師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組織同學進行探討。

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這個16元也表示買4棵一共便宜的,除以4得到的就是每棵便宜的“有的說“買3棵送1棵,便宜的就是送的這1棵,也就是4棵便宜16元,所以16除以4就是毎堁樹便宜多少元,”……小杰困惑的表情舒展了,王老師也露出了笑容。

問題:

(1)結合材料,評析王老師解決小杰困惑的教學行為。(10分)

(2)簡述教學過程中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基本要求。(10分)

【參考答案】

(1)材料中,王老師的教學行為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職業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王老師的教學過程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材料中王老師設計組織學生回答,善於啟發學生思維,材料中王老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果後還引導提出,還有其他解法嗎?這些都體現了王老師把學生當作能動的主體。

其次,王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教育機智,材料中當小杰有自己的想法時,老師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另外也體現了王老師的生成能力。

最後,王老師體現了把學生當作獨立人格的人,發展中的人,材料中,當小杰有想法但是無法表達清楚時,老師並沒有遏制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而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學習,最終在老師的啟發幫助下,小杰的疑惑的心情疏解了。

總之,王老師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岀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教學情況非常正常,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此題從引導、幫助、啟發學生、激勵鼓勵學生這些維度闡述也可得分)

(2)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髮展的過程,只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生成性資源以其具有的主體性、互動性、真實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逐漸被人們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成的,是能進一步推動知識意義有效生成的“動力資源”,教師應及時捕捉、及時採擷,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動態生成教學資源的理念。

第一、營造氛圍,生成資源

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種民主、和諧、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體驗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親情與關愛,得到的是激勵、鼓舞、感化和指導,使學生內心的想法盡情地表達。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產生和釋放的“能量”將是超常和無法預測的,精彩的課堂生成資源才可能隨時生成。

第二、抓住契機,開發資源

對於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我們要迅速思考作出判斷,如果是正確的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我們要堅決利用,反之我們要堅決摒除。

第三、善於傾聽,再生資源

新課程要求我們為師者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同時自己也要俯下身子,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發言,思考他們為什麼這樣提問、為什麼這樣回答?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再生資源。

第四、學會取捨,提煉資源

教師要提高開發利用生成性資源的教學智慧,從生成的角度來看生成性資源層出不窮,無處不在,然而並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準確洞察學生心靈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學生在課堂稍縱即逝的變化;還要善於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裡湧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整,煉就一身慧眼識金的提煉功夫,巧用有效資源,使學生能在活而不亂趣而不俗、新而不謬的空間裡暢所欲言,從而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生成性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時時處處存在,我們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珍惜真正的、有價值的資源,使教學活動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同時我們教師一定要增強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藝術,使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和魅力。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幼兒園

1.材料:

教師出示餅乾盒,問亮亮裡面有什麼,亮亮說“餅乾”。教師打開餅乾盒,亮亮發現裡面裝的是蠟筆。教師蓋上蓋子後再問“欣欣沒有看過這個餅乾盒,等一會兒我要問欣欣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你猜她會怎麼回答?”亮亮很快就說:“蠟筆”。

問題:

(1)亮亮更可能是哪個年齡班的幼兒?(6分)

(2)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14分)

【參考答案】

(1)亮亮更可能是幼兒園中班的幼兒。

一方面,4歲左右的幼兒還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區分開,認為別人想的和自己所知覺到的一樣,因此會出現錯誤信念;另一方面,從幼兒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幼兒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材料中亮亮的表現更傾向於中班幼兒。

(2)①亮亮的行為體現錯誤信念。

錯誤信念是指向兒童描述一個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與事實不相符),然後試圖向兒童提問,看兒童是否能推斷出主人公的真實信念。

材料中的亮亮知道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筆,但是欣欣是沒有見過的,也就意味欣欣不知道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筆,當老師問亮亮,欣欣認為盒子裡是什麼時,亮亮卻直接說“蠟筆”。說明亮亮不能夠正確判斷他人的心裡想法。體現了錯誤概念的特徵。

②亮亮的行為體現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為中心是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並判斷事物。

材料中的亮亮通過教師打開餅乾盒知道了材料是蠟筆的形象,體現了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符合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同時亮亮將自己對盒子中具體材料的認知等同於欣欣的認知,體現了沒有站在欣欣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特徵。說明了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第二道材料分析題

15.在開展“燒烤店”遊戲前,大一班的李老師加班加點為幼兒準備了燒烤架、燒烤夾,以及各種逼真的“魚丸”“香腸”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師沒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與幼兒商量,並支持他們自己去尋找、蒐集所需材料,幼兒遊戲情景分別見圖1(大一班)和圖2(大二班)

搶分!教資116分的科目二主觀題模板都在這了!含中小幼

問題:

(1)哪位教師的做法更恰當?(4分)

(2)請分別對兩位教師的做法進行評析。(16分)

【參考答案】

(1)大二班王老師的做法更恰當。

理由如下:材料中“燒烤店”的遊戲屬於角色遊戲,大班幼兒角色遊戲處於合作遊戲階段,喜歡與同伴一起遊戲,能按自己的願望主動選擇並有計劃的遊戲。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師雖然用心準備了遊戲材料,但是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兒在遊戲中想象力的發展,因此是不恰當的。大二班王老師沒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與幼兒商量、支持他們去尋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兒角色遊戲的特點,因此王老師的做法更恰當。

(2)①李老師的做法不恰當。

首先,遊戲是幼兒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現實生活,具體表現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師在遊戲時為幼兒準備的材料太逼真,不利於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其次,遊戲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遊戲中的材料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來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師沒有了解幼兒的想法而是直接為幼兒來提供材料符合幼兒遊戲自主性的特點的要求。

最後,李老師投放的材料過於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於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

②王老師的做法恰當,符合大班幼兒角色遊戲的特點,有利於幼兒遊戲的開展。

首先,王老師的做法有利於發揮幼兒在遊戲中的自主性,同時能夠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材料中,王老師與幼兒商量、支持他們自己去尋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夠使幼兒更主動積極的參與遊戲中,同時通過自己尋找材料的方式能夠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其次,王老師的做法能夠激發幼兒參與遊戲的興趣,同時激發幼兒在遊戲中更好的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材料中王老師並沒有直接選擇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材料,而是讓幼兒自己尋找,能夠使幼兒大膽的結合生活經驗並且展開想象,從生活中挖掘和發現合適的材料進行遊戲。

最後,王老師的做法符合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啟發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

材料中王老師讓幼兒自行尋找的材料,如樹葉、籤子等均來自於生活中,有趣、可變、可操作,不僅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也能夠讓幼兒自主地進行設計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