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循環迴路"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前段時間,跟圈子裡的高知媽媽們小聚,花茶几杯下肚,又到了炫娃狂魔們展示成果時候了。岑雨媽媽拿出手機:"來聽聽我姑娘唸的詩。"隨著播放器秒鐘跳動,一個動聽的童聲傳出來。

"星星們高掛空中, 千萬年一動不動, 彼此在遙遙相望......."海涅的《星星們高掛在天空》。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對小學一年級來說會不會很超綱?"一位媽媽問到。她的寶寶還在上中班。

"如果你看過考綱就不會這麼說了"岑雨媽媽補充道:"我讓她每天早晨七點會起來讀半個小時詩歌或英文。"

"每天都讀嗎?"我關心的是一個6歲的娃如何能堅持

讓我看看,岑雨媽打開一個應用軟件,嗯,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好,堅持了80天,會越來越簡單的。

聽了太多媽媽們抱怨孩子根本無法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故事,小岑雨簡直是"別人家的娃"。"她就沒有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問岑雨媽媽

"怎麼會,誰也不會那麼自律,關鍵是要一套好方法!"原來岑雨媽媽又把帶團隊的方法用在了娃身上,看起來還挺有效。我們往往希望孩子能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從每天早晨喝水,到每晚練琴。但是這樣的堅持,不但娃做不到,怕是連我們自己都很困難。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自律"

在美國管理研究院(IMS)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看來:"自控是不變,自律則是改變。"

讓娃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在他的時間表上,添上那麼一項。

對於朋友的女兒岑雨而言,本來能睡到七點半的美好早晨,要硬塞進去一項並不那麼有趣的事情:讀書。這就要求她調動自己的意志力,或者媽媽首先要調動意志力,把她從床上拎起來。看起來容易,其實非常難做到。

看看我們朋友圈裡那些瘋狂的打卡吧,如果大家能自律,還要那些截圖幹啥。為啥堅持一件事兒就這麼難。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這跟人類的腦結構有很大的關係,神經科學裡三腦理論把人腦的模型分為爬行腦(原始本能腦)、哺乳動物腦(情緒腦)和新腦(理性腦)三部分。拿健身來舉例雖然理性腦認為堅持一件事兒很好,但是在辛苦工作一天後,情緒腦往往告訴我們:太累啦,不想動。在我們努力自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用理性腦控制情緒腦,這需要動用大量的注意力。

然而,注意力也是一種資源,如果只是專注於一件事情,或許還沒那麼難。一旦需要處理的事情多了起來,自律堅持就很難了。對於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來講,更是難上加難。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好習慣的"循環迴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雖然堅持每天早晨起來跑步,或者每晚睡前閱讀並不那麼容易,但是仔細回想一下,堅持睡前刷牙很困難嗎?堅持每天早晨喝咖啡很困難嗎?為什麼這些事情不需要理性腦動用大量注意力來控制情緒腦呢?答案是習慣。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在對"習慣"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了堅持的秘密。那就是建立一個好習慣的"循環迴路",讓它像車輪一樣自己運轉起來,這樣就不用消耗注意力了。如果把人腦比作一個電腦,習慣無疑就是將"早晨讀書半小時"這個程序設計成了開機啟動後臺運行,不用佔那麼多CUP的資源。

為了準備校際足球賽,翔宇爸爸給他制定了一個為期四個月的體能提升計劃:每天晨起在小區跑道跑四圈,每次計時,完成後就在客廳的黑板上打卡。計劃期初執行的很順利,但是到第三週,翔宇就會以身體不適、學習到太晚起不來等理由,逃避跑步。為此爸爸給他做了調整,如果早晨沒有跑,可以在晚上補齊。最後打卡記錄顯示,在四個月120多天中,翔宇堅持了100天跑步。翔宇爸爸告訴我,現在娃已經養成了每天早晨運動的習慣。

在這個例子中,包含著"循環迴路"中的四個要素,為足球賽提升體能是啟動因素,行動是跑步

隨著堅持每次翔宇都耗時更少、黑板打卡,都是非常好的反饋,根據反饋及時調整,也是整個計劃被堅持下來的原因。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幫孩子建立好習慣可以這樣做

實際上,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寶爸寶媽需要很多次運用這一模型,來幫助孩子建立各種各樣的好習慣,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動起來。那麼該如何利用這一模型"啟動"好習慣呢?

● 什麼目標能讓娃堅持?

建立一個習慣,關鍵在於讓孩子有一想起來,就要馬上行動的目標感。那些比較宏大抽象的目標,或許更容易被成年人理解。但孩子卻相反。比如大寶就很難明白每天"刷牙"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但是如果我們幫娃把目標解釋成,如果你每天堅持刷牙打鉤,每月到牙醫那裡,就能獲得一張"免拔牙卡",他就能明確到底是在堅持啥,不是嗎?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 堅持的行動儘量簡單

在晨起跑步或者讀書的例子中,建立的習慣動作都是非常簡單的,比如背詩、讀英語,而不是隨便看什麼書。小區跑四圈,而不是籠統的運動。步驟越少,對娃來說越容易堅持,也越容易形成長久的習慣。儘管有些事情本身很複雜,沒辦法被簡化,爸爸媽媽也可以抽取核心的點來幫助孩子簡化行動。比如預習第二天功課,是一件很複雜的行動。但是我們可以把行動變為簡單的:列出明天最難的部分。

如何幫娃養成好習慣?科學家:嘗試建立好習慣的

● 插入有效線索:一.....就......

在培養孩子一個新的習慣中,最好將新的習慣,放在舊的習慣之後。然後建立一個觸發裝置。寧月媽給小寧月,制定了睡前彈一個小時琴的計劃,放在她喝牛奶之後。這個線索是:一喝牛奶,就去彈琴。這樣不用提醒,娃也知道自己接下來需要做什麼。

● 佈置合適的環境,降低行動成本

最後寶爸寶媽也要認識到,堅持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要儘量降低娃的行動成本,事情要簡單再簡單,堅持的環境也要便捷。如果娃每天早晨起床,必須要挪開玩具,打開櫃子,從箱子裡找出自己的書,這樣早起看書就成了複雜的行動。

而如果有一個讀書區,孩子起床後可以坐在舒服的小沙發裡看書,這樣堅持起來就會更加容易。

凌晨媽媽來叨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每一項成功都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努力。但其實習慣的養成並不需要持續不斷地付出自知力,幫娃啟動這樣的"循環迴路",一旦度過最初的階段,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意志力,而習慣成自然了。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