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作者简介】王晓飞,自号南山岭人,陕西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临渭区作协主席,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曾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长篇历史小说《大儒牛兆濂》等,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微信公众号搜索:渭南文坛,关注后,可查看更多美文。

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用三十余万字的篇幅,把人们口头传说的“牛神仙”,蓝田的牛才子,还原成关中理学的最后一位大儒,对我的写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写出他的精神和风骨,是我三年前动笔时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三年后数易其稿,书出版后参加了西安曲江会展中心第29届全国书博会。牛兆濂仅仅是陈忠实笔下“朱先生”的原型,真正的牛兆濂到底什么样儿,我设想,一袭长衫青衣,脚蹬一双千层底布鞋,肩搭褡裢,精神矍铄,气定神闲地悠然向我们走来,他行进在横岭和蓝川古道,蜿蜒曲折的小径上,他一路坚定地走来,仙风道骨衣袂飘飘。

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在华胥渚边,在滋水河畔,蓝川先生传道受业解惑,在“四献祠”芸阁书院,牛兆濂先生的学生遍及关中和域外,听那琅琅的书声,先生呕心沥血育桃培李,云阁学社翰墨香,铁画银勾得方正,为世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一封封惊世骇俗的书札,一篇篇警策的箴言警语,无不是记录着耕读的生活,无不是启迪人生的智慧。鸣鹤沟的土窑里,正谊书院的一孔孔窑洞里,先生的一支如椽之巨笔,在如豆的青灯下苦苦研习求索,周程张朱之学,贺瑞麟先生之传……牛先生挥毫泼墨,有卷卷《蓝川文钞》传世,时而奋笔疾书,为天地立心,著书立言立说,为生民立命请命,时而捻须沉思,那摇曳的灯影里,土墙上映照出先生清瘦的面容,伟岸的身躯,铮铮有钙质骨骼。敬仰先贤而为往圣继绝学,蓝川先生以“四吕”为精神楷模,择邻而居谈笑风生,先生虽身居一域,心系天下苍生,未居庙堂之高却心忧天下生民,这正是古贤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也是他耕读传家的精神衣钵。牛兆濂先生有一副对联:“数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几椽茅屋,半藏农器半藏书。”可以看做是牛兆濂先生人生的一种写照。

窥探一代大儒牛兆濂波澜壮阔的一生,蓝川先生确实是个正气堂堂的热血男儿,身世虽系市井里的平民百姓,但称他为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圣人,一点也不为过。关学的创始人张载,自关学诞生伊始备受关中学人追捧,曾有过书院林立才子辈出的鼎盛向荣之象。关学从万众瞩目到寂寂无闻,用了八九百年的时间,到一代大儒牛兆濂先生的出现,延续了关学的正宗脉系,他的离去,使这回荡在关中大地近千年的关学正声,最终成为绝响。我们翻开一卷卷散发着墨香《蓝田县志》,翻动那一页一页泛着黄色的书稿诗签,里面无不镌刻着蓝川先生的人格魅力,无不是牛才子先生精神风骨的写照。他倚杖而行,踏遍了玉山蓝水寻迹探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留下一部可查可考的鸿篇巨著《牛志》,它所承载的难道不正是先生对故土眷恋,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担当么!

风云察透志行坚,牛兆濂先生一生以弘扬儒学为己任,每每有人邀请先生入仕,抑或是荣华富贵送到手边,他总是婉言拒之。而每当百姓受苦遭厄,他总是挺身而出,不遗余力地铁肩担道义。1900年关中那场百年不遇的饥荒,面对苍生黎民的疾苦,蓝川先生义愤填膺,上书朝廷开仓赈灾,为此不辞劳苦主动请缨,主持蓝田赈局救灾事务,数以万计的百姓饿殍满野的困境才得以救济;儿子想在赈局谋个差事,被牛兆濂断然拒绝。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之中,蓝川先生和同学兄元际,冒死深入龙潭虎穴,陈述利害以情打动升允,劝退清兵罢兵息战,避免了一场兵戈之祸,黎民百姓免于涂炭之苦,成为关学中人亲躬笃行的楷范。

在小说中大写一笔的还有禁烟,当关中鸦片危害,先生目睹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惨状,心急如焚只身深入西府,苦口婆心晓以利害,走乡串户体察民情,在西府烟害泛滥的重灾区,从源头上遏制毒瘤。牛兆濂先生于齐鲁书院等处讲学,著书立说整理史籍编辑文钞,将博大精深关中学说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小说中贯穿先生一生,也是作为大儒光彩照人的地方。一帧帧经过岁月淘洗的书札,一页页泛黄的翰墨便签家书,蓝川先生对父母拳拳长辈的孝敬,对兄弟子侄的循循善诱,妯娌之间的和颜悦色,对倭寇进犯的同仇敌忾,浸透着先生一生奉行的濂和孝,“大孝治国、中孝治人,小孝治家”,在蓝川先生文字中,在蓝川先生的躬行实践中,不赴公车守孝奉母,信仰更在身体力行,他将中国的孝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面对倭寇侵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眼见华夏国土沦丧,为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先生已至花甲之年不顾年老体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先生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亲自组织蓝田子弟300余众参加兵勇,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恳请弃笔从戎效命疆场后未能成行。但是先生矢志不渝爱国之心没有泯灭,口诛笔伐日寇罪恶行径,书写了一大批抗日诗文唤醒民众,鼓舞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士气,激励后方群众支援前线的满腔热枕。

先生作为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誉满关中名惯三秦,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已把他塑造成“朱先生”,在读者心中深深扎根。我要大写特写的是大儒“牛先生”,一代关中理学大儒牛兆濂先生!牛兆濂为人师表慎言敏行的逸闻趣事,在蓝田乃至关中也是长盛不衰流传,早已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尤其是蓝田人引以为荣的不朽话题。我当着牛锐先生的面曾说,蓝川懿德如同灞水川流不息,先生的精神和风骨犹似白鹿原亘古不变。

牛兆濂先生由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读书人,成为关学最后一位传人,成为真正的大儒牛兆濂,让我想起已故名家路遥的一句名言,人生的路很漫长,最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当牛兆濂成为鸣鹤沟堂堂正正的新科举人,当父亲去世母亲双目失明,在恪守孝行与功名富贵中作出了决然的抉择。一位关中汉子,用双手轻轻端起纸盆,又重重摔在坟前的尘埃,从这一刻开始,一切世间俗事在他眼里都想开了,通透了。人该怎样度过这充满无常的人生?人应该如何面对寻常又不寻常的人生命题?寻常就在于它是所有人的宿命,不寻常就在于人千差万别的精神认知。牛兆濂不断地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至少是一个儒生,儒家道义已然融进血脉,短短二十一年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让他透视生命的真谛,但他开始了更深层的人生思考,力图弄清生命的真相。

二十一岁的举人老爷牛才子牛兆濂先生,显然他追随的是孔儒之说,那个为亡父披麻戴孝的新科举人,那个将纸盆郑重端起又重重摔下尘埃的儿子,当悲伤的泪水划过牛兆濂年轻的面颊,他含泪的目光是怎样由迷茫而渐渐变得坚定起来,他的精神意志又是怎样由迷茫变得坚韧起来?而正是这中坚定和坚韧,让牛兆濂脚下的黄土路,瞬间一下子宽阔起来,让这条“歪把葫芦”的黄土沟,忽然一下子深邃丰茂起来。牛兆濂从浩翰的儒家经典里,看见了一道生命之光,这就是修身齐家格物济世,牛兆濂从儒家经典里找到了自己一生前行的方向,他终于坚定地“守孝奉母,学为好人。”年轻的牛才子牛兆濂先生,站在黄土崖畔上仰望星空俯察大地,在思索人生中洞穿了生命的真谛,然后淡然而又欣然地走进人生更广阔的世界。

牛兆濂先生明白了生命有诸多无常,不再羡慕虚荣却从不虚无,恰恰相反,他更是义无反顾地直面既苦难而又温暖的人生,从容而又欣然找到了生命的大自在。先生在潜心研究周程张朱,潜心关学遵从恩师瑞麟先生,承四吕之风,究物理学周易,推演宇宙,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毕生所学皆指向“学为好人”,把一个“人”字做的顶天立地,把一个“人”字写得方正浩然。二十一岁就是牛兆濂人生中关键的几步,得到儒学精髓洞照,通明透彻,完全走向了自我精神的独立,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超越世俗的荣华而独立特行,立心立命立言继绝学,行走人世间,把自己的才华挥洒在关中的热土,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关学。

手捧自己的心血之作,行走在家乡接近蓝田的横岭,穿行蓝川古道,蜿蜒曲折的小径今已作坦途,牛兆濂的精神魅力与风骨,浸透在一页页一行行的文字,牛才子牛兆濂先生能不能活起来,活生生地正在向我们走来,仙风道骨衣袂飘飘,从书中笑呵呵地走出来,我在持续关注着。

王晓飞:努力开掘关学大儒的精神和风骨-创作《大儒牛兆濂》点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