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风起于青苹之末。创作历时3个月的《风起南方》,终于在己亥新秋迎来了收获。

《风起南方》宽4米,高5.6米,10月22日,这幅山水巨作在289大院亮相,永久在此落户。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红棉光明热烈,寓意自强不息;绿榕坚韧深沉,寓意厚德载物。一阴一阳,相得益彰。经冬不凋的松树,青翠欲滴的芭蕉,点缀在山崖水泊上,一起迎接盎然的春意。

这丹青里的一笔一画,谱写着时代精神的光荣与梦想,见证着南方报人的使命与初心。《风起南方》巨画面世之际,让我们再次回到创作现场,感受背后的点滴故事。

戳《风起南方》短视频纪录片↓↓↓揭秘大画创作故事

“南方的故事要从春天说起。”凭借南方人的敏感,《风起南方》创作团队很快就将大画创作锁定在“春”的主题上。《风起南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钦松领衔创作,艺术家唐晓、林沛锐、陈良宗、张永利共同绘制。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由国家博物馆收藏陈列的《长江揽胜》,是许钦松此前主创的最大尺幅作品,而此次悬挂《风起南方》的墙体比《长江揽胜》还要高。凭着再攀艺术高峰的勇气,许钦松决心将墙体空间发挥到极致。

开笔前,许钦松师生走出画室,直面真山真水。他们来到清远英德连樟村,沿着北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随走随画。连樟村之旅的温暖气息,让许钦松一行收获特别的感悟。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5月3日,创作团队在利嘉大厦的画室里举行了开笔仪式,《风起南方》山水大画创作正式拉开帷幕。

此前,许钦松亲自“点将”组织创作班底。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高研班班主任林沛锐,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助教导师陈良宗,江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唐晓,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高研班班长张永利应邀加入。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正式上画之前,许钦松集思广益,让画家们分别独立画出草图,再加以综合打磨。“事实上,将初稿转换成4米宽、5.6米高的大画是要冒险的,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如此大尺幅的素描稿,需要不断将素材填补到大画中去,十分考验全局的驾驭能力。”他直言道。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从碳稿到墨稿,再到渲染,最后上色收拾,许钦松每一个环节都会亲自把关。多年来的创作积累,让他炼成一双火眼金睛,他反复检查画面里的各种细节,对一山一水都进行细致的修补。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要知道,用传统皴法表现南方山水,一直都是山水画创作的技法难题。岭南地区缺乏名山大川,往往秀美有余而博大不足。葱茏茂盛的草木植被,也很容易掩盖山水的肌理特征,从而削弱画面的气势与美感。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改革是南方的魂。画面过于保守,就感受不出风起云涌的生命力量。”许钦松没有照搬具体的实景,他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更好展示岭南大地的风骨。

为提升岭南山水的辨识度,许钦松以木棉和榕树作为前景。这是粤人最熟悉亲切的草木,也是岭南报春的典型物候。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作为南粤大地的母亲河,珠江自然无法从画中缺席。千回百转的珠江从画家笔下奔涌而出,一路高歌猛进,纵横交织,最终百川汇流,共同奔向苍茫壮阔的大海。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海,在许钦松的创作意念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身为澄海人,许钦松从小在海边成长。面朝大海,就有千言万语在他的心潮涌动,潮汕“红头船”扬帆出海的浩荡场景,更让他浮想联翩。

“岭南是华侨的故乡,我们的视野从来就是海洋的视野。”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下,粤港澳大湾区也在加速启航。《风起南方》画面尽头,海上铺洒着充满希望的霞光,那里是“风”的故乡,也是“梦”的方向。

《风起南方》诞生记|详解“许氏山水”如何表现南方“高度”

“涓流积力沧溟远,枝叶发微消息先。莫道君程行步早,登临路上后追前。”随着山水大画的正式亮相,《风起南方》印上镌刻的诗句,激励南方报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者】杨逸 李培 万璇

【摄影/视频】张由琼 姚志豪 李细华 徐昊

【作者】 杨逸;张由琼;李培;李细华;万璇;姚志豪;徐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