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队大姚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很可悲的是他根本就没干错什么事,但是接手大明时,国家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虽然崇祯皇帝非常勤政,并且生活十分节俭,但是独木难支,无法挽救逐渐衰亡的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

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在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在煤山自缢了,他本想率大臣和李自成拼死一搏,但是却无一人响应,看到大势已去后,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陪同下,登上了万寿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死后,太监王承恩跪缢而死,他的尸体在两天之后,才被李自成的起义军发现。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叛贼了,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就是新王朝的建立和重建国家,虽然崇祯皇帝死了,明朝也倒了,但是明朝在各地都还在有残余的势力,很多大臣百姓们都还在视明王朝为正朔,对于反对势力还能直接派兵清剿,但是对于明朝遗留下来的臣子,臣民们重建还需要这些人,只能安抚啊。

闯王李自成

所以李自成也很聪明,虽然在入京后,对手下管理得不怎么样,但是对崇祯皇帝他还是让人将崇祯皇帝好好的安葬了,他让手下,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两人的尸体,用棺木装殓好,并为他们两搭建了灵堂,按照皇帝,皇后的身份,让人给他两穿着好相应的服饰,并按照正常皇帝下葬的礼节进行安葬。

崇祯皇帝在死前,曾在自己的蓝色袍服上写道: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但是从李自成为崇祯皇帝好好安葬来看,他应该也是看到了崇祯皇帝写下的这些字。虽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但是李自成对他也算是礼遇有加了。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崇祯皇帝自己是没有陵墓的,因为他来不及修,李自成更不可能给他修了,但是崇祯皇帝的爱妃田贵妃早死了,她是有园寝的,所以李自成为了省事,就让人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一同合葬在了田贵妃的墓里,把这座墓改名为思陵。但是李自成把人葬了之后。还要把墓给封起来,但是这时他手下的人烧杀抢掠,根本就没钱拨去封上墓穴,还是当地比较有钱的这些人家捐款把思陵给封上的。

后来满清入关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又专门给崇祯皇帝举办了一场葬礼,之前李自成下葬崇祯皇帝的墓,只有地下墓室,地上什么都没有,是不符合礼节的,所以清政府又拨钱,划地给他重新修建陵墓改葬,并且下令全国都要为崇祯皇帝服丧三天,还让人给赔崇祯皇帝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在思陵旁也修了墓,之后在乾隆年间朝廷也曾经两次拨款修建过思陵。

明思陵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这个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以后,先是用门板停在东华门内侧,给搭了灵棚。第二天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也就是说,为崇祯帝入殡的是李自成。

停灵期间,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李自成决定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组织募捐,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就用这笔钱,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祯帝后梓宫葬入陵内。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所以说,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满清入关,也就是入葬一个月以后,清廷就下令营造崇祯帝陵寝,并且命名为思陵,但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明朝司礼监曹化淳一再上书催促,工程终于于当年11月开工,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9月完工。耗银大约三四千两,其中1500两是顺治皇帝所赐,其余为内外官员捐献。平西王吴三桂还曾捐出1000两。

也就是说,现有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宝城也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还对思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建。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史书上记载,李自成攻破长安后,崇祯帝无路可逃,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而亡。李自成发现崇祯自缢身亡后,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书中记载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在《国榷》、《流寇志》和《罪惟录》中均有记载是李自成安葬的。


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清廷入关后,下令重新改葬崇祯帝的墓地,并营建思陵建筑。1644年11月,开始动工,于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终于完成。



到乾隆年间,思陵修缮过两次,建筑规制上也发生了变化,顺治、康熙年间,很多知识分子,不称思陵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宋南渡后,很多人称古时帝、后茔冢为“攒宫”。


小生聊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崇祯?大明老朱家最后一任皇帝。咋说呢大明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简单的说,这都城搁那,皇帝就蹲那,没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说法,您要是把这都城攻破,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亲不和亲的事,你瞅着老朱家的大明不顺眼,来呀!咱陪你练练没问题。个头大哇咋的咧,让老朱家拿自家闺女当挡箭牌?这事还真没干过,也不惜得干,那叫丢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语一声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这主从来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个不要脸的你要是瞅着那一块入了你的法眼,没问题啊,撸起袖子咱干一局,打趴下没关系,老朱家的人还得想办法咋弄回来,祖宗的产业咋说丢就丢,没听过。

这和满清的皇帝可区别大发了。逃跑割地赔款,他一样都没落下可占了全乎。敌人还没有瞅见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个的都城撂下来就跑,咸丰就是头一个,这后来几乎就成了惯例。后来那割地赔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家伙比俺都清楚。

这事不能聊,一聊就搂不住火,分分钟钟的就跑偏了,离咱这题就十万八千里了。

好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咋说呢?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却有着一大帮子亡国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钟钟的就把北京城给开了,这就得拜谢大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人打小就聪明,有着神童的美誉,见风使舵,瞅着风就能闻见人放的那啥味来,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给你文出来。

就是这张缙彦把那城门洞给开了,带着一帮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磕头,在前头一路小跑牵着刘宗敏的马头,进入了紫禁城。

当时的张缙彦头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给人家刘宗敏卖个萌啥的了。后面大家伙也知道了,崇祯帝搁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而李自成呢开头几天还能约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个缩头乌龟一样官员还以为,自己个只是还了个主子,能接着伺候李自成,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那张缙彦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誉,瞅出来李自成不按好心,转头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李自成通过酷刑和抄家杀人,算是从这些大明的官员身上拔下为了老多银子,当军饷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张缙彦算是躲过一劫,跑到南明的地头上继续忽悠,弄了老大一官,当然也没得意多久,就被满清给整趴下了,这就哆哆嗦嗦的认满清为新主子。就他这样的要兵没兵,要脑子却长了一堆反骨的家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脚丫子就踹到了宁古塔喝西北风去了。

最后哀叹自己个生不逢时啊,弄了一本书《东京》算是整了一点贡献吧!

乾隆编那贰臣传中啊,他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大明的官员都是缩头乌龟转世吗?”

那倒不是,崇祯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乌龟转世,但还是有很多好官员。当年追随崇祯帝自杀的官员举家自杀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监自杀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战斗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宫女自杀的也有三百余人。

得,咱这一说就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接着聊。

崇祯的事

话说,绝望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右脚蹬着一只红鞋,在一件蓝色的衣服上留书说:“他这人当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养了一帮子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后导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这事说起来就惭愧,真真的没脸见老祖宗,只好拿头发把脸遮起来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尸体随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伤害百姓就成!”

而这时间点上的,李自成满北京城找崇祯帝,就想着整个啥仪式的,也好名正言顺的来个继承大明江山啥的,还整了一通告:“把崇祯帝献出来,赏一万金,给个伯爵当当,如果把崇祯帝藏起来,抓到了就灭族!”

结果崇祯帝已经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这机会。

那么为了彰显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搁北京城那东华门外边,搭了一草棚子,说是灵堂其实是示众。把崇祯帝和皇后用两扇门板给抬出来往那一搁,回头又重新整了两副柳条木棺材。

四天后,给崇祯帝整了一口红漆棺,给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给俩人整了两套衣裳。

这俩具棺椁这一停就是好几天,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吊唁,跪地上大哭,磕头都磕的满脸是血,此后就没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国桢,而李国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寝不能碰,二用天子礼葬崇祯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应了。这就有了后来崇祯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修啥陵墓。毕竟当时大明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就没有顾的上这事。

这咋弄呀?这就只好把崇祯帝和他的皇后埋入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陵墓中。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贵妃的合葬墓。

这葬可以,但李自成没钱,只能募捐。得,就为这事衙门口给了一批条,让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时候就十个人,一共捐了233.6两。

就是用这点钱,开了田贵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椁搁在棺床上了事。为了像那么回事,还在地面上搭了五个棚子。然后弄了两只羊一头猪,算是祭祀了一下。

后来又召集了百多个人给崇祯帝堆起了坟头。后来办这事的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了砖头瓦块的,围着这坟头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就算完事了。

后来李自成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分分钟钟就让吴三桂之流带着满清给秒了,接着吴三桂为了表达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现啥岔子,这吴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给勒死了。得咧,这大明也就结束了,而满清就正式的入驻了中原。

那么满清为了笼络笼络人心,这就把崇祯帝那墓,就命名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这开始叫出来的。

而且还在地表上营建园陵建筑。

这事估算得用银子三千两。其中奉旨拨银一千五百两,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两。可这奉旨拨的银子,这工程所就不知道从哪里去领,而那募捐的也就只达到了六百五十两。后来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筹集了一千两,这离那预估的款项差着老大一截。后来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得咧,这就凑活着开了工。

这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其实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顶个名头。这事就结束了。

所以是谁把崇祯帝葬到了思陵,应该是李自成,因为当时没有李自成点头,谁也不敢啊。但实际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赵一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导读:明朝的皇陵只有崇祯皇帝的思陵是个例外,因为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没有人给他大费周章修建帝陵。在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后,先是李自成给他草草的收敛起来葬入田贵妃的墓中,所以说思陵是由贵妃陵寝升级到帝陵的。到清朝入关后为笼络汉族人心才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帝陵改葬和地上陵墓建筑,这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思陵样子。


历史背景: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末年,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日暮西山。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关外的后金政权咄咄逼人。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绝望的朱由检上吊自杀,死时披发跣足留书写: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崇祯皇帝的安葬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野心勃勃的攻入紫禁城打算俘虏崇祯皇帝然后搞个改朝换代的仪式好显得大顺顺理成章的继承大明。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崇祯,于是李自成发布明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因为这个和朱棣和建文帝的靖难之役不同,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后来发现原来刚烈的崇祯皇帝早就自杀殉国了,真实的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根本不给李自成这样的反贼这样的机会。李自成在北京东华门外设置灵棚,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装殓到棺木中停灵。还不错崇祯和皇后入殓的时候穿戴依然按照礼制,帝后分别用红、黑柳木棺材成殓。

但是由于崇祯属于自杀,所以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一天。况且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所以根本没有给自己准备陵寝,有限的钱财都拿去平定叛乱了。弄的自己身后都没有地方可以安葬。

李自成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他还打算让自己的大顺王朝能够绵延百年呢。所以也比较仁义的依照天子礼仪安葬了崇祯。但是他不可能从搜刮来的巨额白银在重新给崇祯打造陵寝,那得多少年啊。所以他挖开两年前去世的田贵妃的陵墓,把崇祯和皇后葬到了田贵妃墓中。这田贵妃墓的规格肯定不够天子墓的标准,也就凑合算了。因此崇祯的思陵是唯一由贵妃墓升级过来的。



那么我们来说具体安葬的寒酸状况,由于大顺政权没有拨付专项资金来修陵和安葬。所以进展缓慢,然后只能组织募捐。十个人走了两百多两银子这就是安葬崇祯皇帝和皇后的所有费用了。再次祭奠完成后下葬关闭墓室。由于田贵妃去世后仅仅两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地上建筑都没完工。等崇祯下葬后,大伙又凑了五两银子给垒了一圈围墙。安葬工作就算完成了,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确实非常寒酸的没有哀荣的带着对江山的眷顾去了。


清朝入关后再次修缮

顺治元年满清入关迁都北京,为了笼络人心和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清朝决定重修思陵,一来是昭示大明已灭;二来是给老百姓看我们是善待前朝皇族。我们是从大顺政权手里得的天下,不是大明。

顺治时期主要是的修建主要是对思陵营建、张皇后改葬德陵。就这点事磨磨蹭蹭的弄了多半年到了顺治二年才完工。到乾隆时期重新修缮了一番,所以才是我们现在大致看到的样子。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崇祯和周皇后死后,由李自成下令安葬在北京昌平原来埋葬崇祯宠妃田贵妃的墓圹里。

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后,几天后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当时明朝的兵部主事刘养贞自己出钱买了两副柳木薄棺把他和周皇后的尸体简单装殓起来。

后来,李自成出于安定民心的考虑,觉得应该予以妥善安葬,就拿出质量较好的红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重新装殓了崇祯帝、后,并且命令顺天府择日将崇祯帝、后下葬在昌平银泉山原来埋葬田贵妃的墓圹里。

因为崇祯帝尸体有棺无椁,负责监葬的大顺礼政府主事许作梅临时决定把田贵妃的棺材从原来的木椁中取出,用它装了崇祯帝的棺材。

按照惯例,一个皇帝即位后就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但崇祯初年御用堪舆学家在天寿山明陵地区踏遍群山,竟没有找到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因此为崇祯帝修建陵墓的事情一直拖下来。后来崇祯帝看中了河北遵化马兰峪的一块地方,可是这时明王朝岌岌可危,他的筑陵计划就搁浅了。到了清朝顺治时期,遵化马兰峪这个地方被选做了清东陵。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按照明皇陵的规制,为崇祯帝与皇后、贵妃合葬的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筑:明楼、享殿和碑亭,命名为“思陵”。在明朝十三陵中,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天启帝朱由校的德陵和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规模是最小的。



听三哥说历史


崇祯,差点成为抛尸野外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其葬礼不仅寒酸,而且悲哀,最后还是葬进了妃子的墓中,还算落土为安。这主持下葬的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顾命大臣,而是一个寻常小吏。


1、

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但明朝跟一座被蛀虫掏空了大坝一样,已经漏水厉害,所以崇祯皇帝再怎么努力都无力回天。大坝只要外物轻轻一撞,就会四分五裂,化成洪灾席卷天下。

李自成进京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早就听说李自成的手下见女人就占,见钱财就抢,所以为了皇家的颜面,为了自家的女人不受辱,于是出现了以下一幕。

贵妃们,你们好好去吧,朕等下就来陪你们!

贵妃们拿起毒药,骨碌碌的喝了下去:夫君啊,来世有缘,还做你妻。

命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拿起宝剑对着公主一阵乱砍:女儿啊,不是爹爹不爱你们,而是不能让你们受辱,我无脸在九泉下去见列祖列宗。

崇祯和太监王承恩逃到皇宫后的煤山,崇祯找了棵歪脖子槐树,以发遮脸,然后看了眼大明江山,吊死了。王承恩找了棵海棠树,也挂上去了。

歪脖子槐树,以发遮脸,寓意心怀有愧,无脸见人,这崇祯至死还是很讲究。

2、

李自成就没那么讲究了。

李自成进京,本来还想在崇祯面前耀武扬威一番,羞辱一下,哪知道连人都找不着,于是发火下了命令藏匿者灭族,献帝者封侯。

这时崇祯披头散发在树上挂着呢。

找了三天,愣把李自成的火气给弄没了;找到崇祯后,为了争取民心,李自成就搞了一出设灵堂拜祭的把戏。

双块门板往东华门旁一放,将崇祯皇帝、皇后尸体一撂,大臣们来拜!

崇祯这时很惨,还穿着内衣裤,鞋上煤山时掉了一只,就这样躺在门板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心假意的都有。真心的三十余人号陶大哭,哭皇帝,哭大明江山;假意的七十余人拜了一拜站在一旁感叹世事无常,其余的都是打酱油走过场来看热闹的,谁知道李自成会不会秋后算帐。

李自成没钱,打心眼儿没打算把抢来的钱安置崇祯,但为了招揽李国桢,总算答应以天子之礼葬崇祯,停尸三日已经发臭的崇祯皇帝可以入土为安了。

李自成命令太监买棺材,省钱嘛,最廉价的柳木最合适。


3、

下葬找不到地儿!

崇祯生前内忧外患,一直没时间和精力修自己陵墓。李自成还在为战事焦头烂额,也不可能为崇祯来风光大葬修陵墓,听说田贵妃的陵基还未完工,得,三人葬一起吧,于是下令昌平州全权负责此事。

昌平州银库也是空的!

昌平州有个小吏叫赵一桂,比较有良心,自家皇帝死了,至少得入土为安吧,于是召集乡绅孙繁祉、白绅、刘汝朴等十人,凑了二百多两银子,作为开墓封墓的花费。

当地百姓又凑了5两,作为祭祀、修筑围墙之用,崇祯的后事总算完成了。

崇祯下葬过程很简单。

李自成为招揽李国桢答应以天子之礼下葬崇祯,一毛不拔下令昌平州全权料理后事,小吏赵一桂出头,召集乡坤当地百姓筹资二百多两银子作为花费,完成了李自成口中的“风光大葬”。

后来清朝为了笼络人心,向汉人示好,减低汉人的抵抗之心,定崇祯三人墓为思陵,康熙出银一千五百两,百官出资一千五百银,拖拖拉拉一年后,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进行了一次修缮;乾隆又作了一次修缮。



崇祯下葬是昌平州小吏赵一柱牵头,乡坤和当地百姓筹资完成的,与李自成无关,与清朝无关,就这么简单的事儿!


西游梦红楼


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亡国之君。他虽然是自缢而死,但最后却还是被葬于思陵当中。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把他葬到陵墓当中去的呢?


这点在史书当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即顾君恩以告自成。其实把他葬到陵墓去的不是明朝的官员,而是崇祯的死对头李自成。李自成本来没有打算安葬崇祯,只不过明朝有很多臣子坚持要这么做,因为呼吁的声音太大,李自成没法装看不见,所以他就草草将崇祯埋到了思陵当中。要是这些臣子不坚持的话,那么崇祯或许就真的没有办法进入陵墓,而是被就地草草掩埋了。

在清军入关之后,他们没有选择破坏陵墓,反倒是对陵墓进行了修缮。清军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愧疚,而是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笼络人心。


史料有记载,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

如果他们对待崇祯的态度非常差的话,肯定会激起人民的反抗。他们知道自己是外来者,所以在处理这种事的时候还是非常谨慎的。如果真的触怒了民众,那么清朝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维系统治,从这点来看,清军明显比李自成要高明得多。

其实在百姓心中,崇祯的地位还是挺高的,要知道,崇祯并不是被人杀死,而是自缢而死。他在死前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敌人不伤害百姓。

史料有载,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很多皇帝都是自私自利的,而崇祯和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为国为民这四个字,他无愧于百姓的敬仰,他的行为的确让很多百姓免于受难,因为崇祯已经做到这种程度,李自成的确不好再造杀孽了。


还有,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亡国的责任其实不在他,很多对崇祯不了解的人,觉得崇祯之所以自缢而死,是在赎罪。可大家要知道,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和崇祯的关系其实是不大的,崇祯自从执政以来,一直致力于铲除奸贼,还天下一个太平,只可惜明朝大势已去,崇祯一个人根本抵挡不住时代的浪潮。

史料有载,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如果当政的不是崇祯,那么清军入关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正因如此,在百姓心目当中崇祯的地位是很高的,如果清军亵渎了崇祯,那么他们即使没有胆量反抗,也绝对不会真心归顺。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虽然被葬于思陵,但思陵原本并不是属于他的,思陵原来是贵妃的陵寝,后来经过改装,这才变为皇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崇祯当时还很年轻,所以他没有修建陵墓,而且修建陵墓的开支非常庞大,崇祯是一个明君,他把国库里面的钱都用来当做军费,自然没钱去修建陵墓。


夏目历史君


这是个十分有趣却又让人很唏嘘不已的问题。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在崇祯自缢之后,是谁替他安葬的呢?又是怎样成了今天的样子呢?

腐政造起义

崇祯皇帝其实说不上昏庸,甚至说他还是一个比较勤政的皇帝,但是此时的明朝也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挽回,而且崇祯在改革中也没有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造成了群众的不满与反抗。在明末的时候,由于国家非常的腐败,造成民不聊生,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中带头的就是李自成。原因原来是崇祯在位的时候,他的一道圣旨,让李自成无缘无故的就失去了自己养家糊口的职业,所以李自成发动起义,企图推翻这个早已破败的王朝,希望亲眼见到崇祯皇帝,去质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这样逼迫人民。



当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自杀了。当时的李自成也是非常无奈,没能见到皇帝,但是十分开心,因为他终于推翻了这个王朝,而且此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怎么安葬崇祯帝?

皇帝怎么葬?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陵寝是非常的豪华,如果他生前有自己建造陵寝的,李自成只需把他送进去就好了。不过明朝末年,社会是非常动荡,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给自己建陵墓,这也就导致了他没有地方可以安葬自己。


李自成想着以前的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墓,而朱元璋的陵寝就是天寿山。他想着让这个崇祯皇帝也安葬在那里吧。只不过那个地方已经成为战场,也没有崇祯皇帝的安息之处了。在李自成眼中,这本来就是一个昏君,所以李自成想就这样放着不管了。后来在太子朱慈烺的再三恳求之下,李自成才答应给这个崇祯皇帝找一个安息的地方。

当然,嘴上是这么说,他当然不会去费那个力气安排,于是就找到手底下一个官员赵一桂,让他领了这个活。于是赵一桂首先是找了两个好棺材,然后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分别装在了两个棺材里边。这时候一开始的问题又来了,把他们安在哪里呢?这时候有人就想到了崇祯在世的时候,葬于十三陵的田妃,所以打算让崇祯皇帝和皇后与田妃合葬在一块。虽然说帝王如妃墓,而且还要开墓有点奇怪,但也只能这么做了。

打开很艰难

明朝的陵寝为了防止盗墓贼的进入,在封墓的时候是花了大本钱的,所以在打开田氏陵墓的时候,找了好多的工人花了四天四夜才把这个陵墓给打开。

当时李自成虽然说答应要安葬崇祯皇帝,但是却没有拨款。所以后来是赵一桂在陵地附近募捐,才募得了233两银子,如今为了打开田妃墓已经200两了,钱不够花了。


到了安葬崇祯皇帝的时候,赵一桂的手里只有33两银,他就用这33两银子,把崇祯皇帝随便葬了。当时村民们觉得他毕竟是一代帝王,陵墓如此寒酸,所以说又凑了点钱,在他的墓周围围了一圈砖,算是就这样草草的过去了。

大清的修葺

今天的崇祯墓自然没有那么不堪,那是因为在大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为了体现自己是上天的选择,也为了更好的笼络汉族的人心,于是对当时破败的崇祯墓又重新修葺了一番,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破紫禁城。眼瞅着大明大势已去,崇祯悔恨不已。他无法面对列祖列宗,更无法面对天下臣民。

万分愧疚之下,崇祯先是劝说皇后周氏舍身取义。“大势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周氏自缢而死。其后,崇祯也用三尺白绫在煤山了断了自己,陪同他一起殉国的,还有贴身太监王承恩。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的死,确有一点悲壮的味道,但是,更多的则是悲惨。崇祯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历史却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这是悲惨的开始。崇祯死后,身为一位帝王,被人草草埋葬,这又是悲惨的结束。

原来,李自成进京后,不久便发现了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为了招降襄城伯李国桢,李自成答应了其条件——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

可问题是大明内忧外患之下,崇祯并没有来得及修建自己专属的陵寝。无奈之下,李自成遂决定将崇祯帝,后合葬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田贵妃墓。

当然,李自成作为大顺农民军的领袖,一直都是崇祯的死对头。对于埋葬崇祯之事,李自成并没有那么上心。很快,李自成便将此事转交给了顺天府,对于合葬所需费用,李自成也只字未提。顺天府也不是省油的灯,又将皮球踢给了昌平州官员。天下大乱之际,昌平州府库空虚,一贫如洗,昌平州也拿不出钱来。吏目赵一桂没办法,只好去向士绅募捐。

东挪西凑之下,官绅们掏了几百两银子,在赵一目的主持下,就这样将崇祯帝、后草草的葬入了田贵妃墓。

田贵妃墓虽是贵妃墓,却无比寒酸,就连地上建筑都没有。满清入主中原后,见崇祯皇帝陵墓如此不堪,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和明朝旧臣,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将田贵妃墓命名为思陵,并修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思陵,思陵,谁又能想到,大明的哀思,最终竟是由来自白山黑水的满人所遥寄的,崇祯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