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陳兆文(1851-1909),字鶴仙,號蓀石,湖南桂陽縣泗洲鄉人,歷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太常寺卿、浙江學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代郴桂地區僅有的三個正式翰林之一(另二人為陳兆葵、夏壽田),亦是清代郴桂科舉登第者中,官位最為顯赫者。他供職翰林院二十多年,充日講起居官,出入宮禁,盡享科舉榮耀,是晚清湖南京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陳兆文於咸豐元年(1851)年出生於桂陽州泗洲寨,父陳士元是個落魄士人,數次應舉,皆落第。陳兆文年僅四歲,父親因病去世,幸得叔父撫養,叔父陳士傑為晚晴湘軍儒將,後仕至山東巡撫。陳士傑將陳兆文視為己出,尤重教育的他,將陳兆文學業委託給晚清名儒王闓運,在王闓運的悉心教導下,陳兆文展現了非人的科舉潛質,年僅二十三歲被選為拔貢生,次年朝考列一等,奉旨以知縣用,分發山東。光緒元年(1875)湖南鄉試中舉,二年(1876)丙子恩科中二甲二十二名進士,改庶吉士,三年(1877)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在科舉時代,一甲進士直接進入翰林院,授予修撰、編修,再從二甲、三甲中選取年輕而才華出眾者任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稱為“選館”,期滿“散館(畢業考試)”,成績優異者留在翰林院,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僅四年時間,陳兆文就完成了從秀才到翰林的轉變,進入了科舉最高殿堂。

正式成為翰林的陳兆文先後充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纂修、功臣館纂修。光緒十五年(1889)因學識優秀,被選派為甘肅鄉試正考官,陳兆文獨具慧眼,其所選拔的舉人,後來多成為一時名士。是時翰林院等處京官多以同鄉、同門、同年的方式爭先結交,以圖顯赫,陳兆文齒於合流,獨杜門謝客,以致供職翰林院十多年一直未得升遷。光緒二十年(1894)終於迎來轉機,這一年甲午詹翰大考,這次大考的規格可不了得,光緒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都是翰林院、詹事府的翰林,是歷屆進士群體中最優秀者,陳兆文位列一等,《張蔭桓日記》1894年5月5日載:“得閱一等六名:文廷式、秦綬章、陸寶忠、戴鴻慈、陳兆文、王懿榮,多舊識。”大考一等的陳兆文被光緒帝由七品的翰林院編修直接超擢為四品銜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開始嶄露頭角。旋充日講起居官,並獲得直接上奏權,清制凡皇帝御門聽政、朝會宴享、大祭祀、大典禮、每年勾決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講起居注官侍班。凡謁陵、校獵、巡狩皆隨侍扈從,是皇帝的貼身近臣,多由備受皇帝信耐的大臣擔當。陳兆文任日講起居注官,得以出入宮禁,熟悉朝政內情。

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清代 陳兆文 楷書四屏,值得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