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郑建国,48岁,祖籍山东,出生于内蒙古包头,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14年考入中国油画院,包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油画学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包头市石拐美协副主席、写生中国包头分部副主席、2015年受聘于包头师范学院油画系任教。郑建国受爱好书画父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画画,一边上学学习文化课,一边自己坚持画画,那个时候别看年龄不大,速写、素描、色彩什么都画,还有模有样的给同学画肖像,是班里有名的才子。素描是基础,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工笔、速写等,素描对造型都很重要,没有素描一切皆如空中楼阁,因此,郑建国从小就注重素描的练习。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郑建国15岁时画的素描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郑建国如愿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成为天津美院的一名学生。天津美院前身是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是全国有名的美术院校,学校在市中心环境非常好,是许多美术生的梦中高校,当然教学质量也非常正规严格。在美院学习的这三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画画上,周末假日除了写生,基本都在画室画画,很少外出。那个时候的自律和刻苦勤奋,使我受益终生。许多人都知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有个“圆明园画家村”,许多从大学美术系、美院毕业的画家们纷纷放弃国家安置政策,汇涌到北京圆明园娄斗桥、福缘门一带,变身流浪艺术家租住在民房里,不问时事全心创作,现在的许多大家那时都在圆明园画家村呆过,那时的圆明园画家村诱惑了很多大学美院的学生。1997年美院毕业,郑建国没有回老家,背着画板也走进了“圆明园画家村”。来到“圆明园画家村”,放下画板环顾四周,破旧的民房、弯弯曲曲的小路、有墙没墙的院子、马路边的砖垛子、结着青枣的小树、墙上伸出的枝丫,小土马路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留着小胡子、长头发浑身油彩斑点的画家们走过,这一切俨然一个没有围墙的文艺世界,让郑建国很喜欢这里。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图为画展上为模特写生创作的情景

那个时候,郑建国和其他三个画家租住在两间老百姓的凉房里,两个人住一间,每间房子不到20个平米,除了床和画架基本上没有多大地方了,冬天屋里生着火炉子。在这里结识了许多画家,看到了许多作品,各种风格的都有,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日子。期间创作的《雉鸡与水果》,1997年入选包头市青年油画家作品展优秀奖。在北京画家村时,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有时候实在“揭不开锅了”,郑建国就到一个从事油画经营的公司画画,换些“散碎银两”,一旦生活好转,马上又回去创作,就这样大约在圆明园画家村呆了一年的时间。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有代表性的比如《大溪地组图》等,1998年被广西南宁市文化馆收藏。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追风》

在“圆明园画家村”呆了一年的时间,郑建国选择回到包头。郑建国说,他在这里生长,这里是他的根。回到包头后,环境变了,但是他创作激情更加高涨,创作了很多作品。1999年《鸡冠花》入展建国50周年暨澳门回归美术书法联展获优秀奖,2000年《乡村雪韵》入展内蒙古青年油画家作品展。2001年,郑建国应邀赴广西写生创作,广西南宁美丽的山水也滋养了他的灵感,许多让人心动的风景伴随着画笔一抹一抹的色彩铺满画布。郑建国在南宁期间,创作了很多具有浓郁风情特点的画作。同年,郑建国在南宁举办了“同一片天空”个人展览,2002年初有不少作品入选南宁市艺术作品交流展并拍卖。2003年《周庄组画--水乡系列》于四川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均被藏家收藏,部分组画刊登于当年的《中国拍卖》杂志。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刊登郑建国作品的《中国拍卖》杂志

2006年,郑建国与北京798星空画廊签约。2007年参加北京国际艺术中心“停住呼吸”画展。2010年与北京星空画廊举动“节奏空间”五人展。2018年精心创作了30幅《荷塘月色系列--荷花与少女》作品,这是一组有着另类风格的油画作品,这组作品于2009年赴韩国进行了展览,画作被韩国收藏家收藏。郑建国出生于内蒙古包头,连绵巍峨的阴山,由西而来奔腾东去的母亲河,山脚下安静吃草的牛羊,各种茁壮成长似乎能听到吱吱呀呀拔节声的庄稼,还有那在土地上勤劳而作的人们等等,那是一片没有被外界喧嚣浸染的质朴的土地,那是一片足以寄托灵魂安放精神的家园。图为他创作的故乡系列作品之《家园》,2013年获得包头市首届书画大赛一等奖,并被主办方收藏。1997年,郑建国天津美院毕业后,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内蒙古那片热土,故乡是他汲取营养汲取灵感的源泉。从2012年开始,郑建国在多风格多题材创作的同时,大部分时间把取景框定格在了家乡,开始创作故土系列。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图为郑建国创作的故乡系列作品之《耕收》

无论是在石拐矿区还是固阳大地,无论是在土默特平原还是黄河岸边阴山脚下,都留下了郑建国临摹、写生、创作的影子,他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在这片包含人间质朴情怀的大地上努力探索着。长时间的在这片热土上写生创作、观察思考,郑建国的画已经渗透着北方的质朴与激情,浸润着家乡的历史与沧桑,可以说,在油画语境上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与感悟。这看似平淡但却极具韵味,看似极简但却精致的画面和色彩,是郑建国对故乡温润详和的一种写照和美好的期盼。无论是从《守望》、《远山的呼唤》还是《幸福》、《大英图的春天》等,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征。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这是一个蜕变升华、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每一幅作品都浸润了郑建国太多的心血和辛苦。一天雪后,在包头农村,一群羊在山脚下吃草,静止的大山与羊群、云彩和白雪、粗壮的大树与枯草,动与静、冷与暖、大与小对比和谐怡静,看上去好像在表述着什么。他一个人站在荒无人烟的雪地里,创作了4个多小时,作品完成后起名《远方的呼唤》。尽管当时腿脚冻得僵硬,但作品却很成功,展出后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郑建国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有具像的故乡符号:残破的墙、破旧的土房、半山坡上的三二棵小树、低头吃草或张望的羊群,还有那片不太丰腴的草地,都是质朴宁静的乡村记忆。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这种原始的乡村记忆和故土文化慰藉了很多游子的心,平淡无华的画面精致的滋润了远行者的梦境,让很多人仿佛听到了昔日家乡的呼唤,时时会升腾起童年生活的亲切印记。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图为郑建国作品《祥》

这些带有明显故乡符号和民族风情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2011年,郑建国为鄂尔多斯某集团创作了10米长大型油画《山万里》;同年5月为包头市奥体中心创作大型作品《呼伦贝尔》。2013年《固阳春天》入选内蒙小幅油画展。2014年郑建国考入中国油画院进修,师从油画大家杨飞云老师。在学习时,作品《雾远山庄》入选中国油画院2015年毕业展。2015年从学校回来后,郑建国受聘于包头师范学院油画系任教。这是他创作的《守望》,穿羊皮袄头缠白毛巾的老人,小女孩手里粉红色的帽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绵绵贫瘠的群山,看上去是守望,更是希望。这幅作品2017年入选全国美展并获西部大地情优秀奖。

青年油画家郑建国:我愿紧握画笔,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

《守望》

2018年5月19日始,由包头美术家协会主办,“寻路而行”--郑建国油画巡回展在包头市青山宾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的作品通过不同的题材和角度,展现了郑建国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恋。6月初在包头东河九曲华街举行了首场精品交流会,6月10日上午油画展在九曲华街落下帷幕,展出的51幅作品中的48幅精品出让给一直喜爱他的藏家。郑建国是最早离开故土走进圆明园的画家,郑建国说,无论身在何方,故土是他永远的眷恋,会一直用画笔单纯、自然、朴素的艺术语言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郑建国把笔下具有美感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用画笔将其提炼升华为引人深思的作品,传递给大家。郑建国说,我爱家园,愿做一辈子家园守望者。您的故事,是照亮他人前行的灯。(未经授权禁止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