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縣歷史文化探析

作者謹從定襄的歷史文化方面進行探析,希望對定襄旅遊資源開發提供參考。從定襄得名與變遷、圍繞陽曲故城的爭議與猜測、人文故事和傳說三個方面進行,參考1993年版《定襄縣誌》和2017版《定襄縣誌》,有的觀點是襲同先賢,有的是自我提出,不一定正確,算是一種思路。

定襄縣歷史文化探析

定襄得名及變遷史。“定襄”最早見於班固《漢書.地理志》:“定襄郡,高帝置”。為什麼叫“定襄”呢?明萬曆四十三年郭子章在其所著《郡縣釋名》中是這樣解釋的:春秋時晉國趙襄子遺地於此馬定,故名定襄。清康熙五十一年《定襄縣誌》引用此說。另一種說法:據《史記正義》,按古代諡法,“闢地為襄”,“闢地有德,襄”。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之北。把和林格爾一帶命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安定了。其實兩種觀點並不衝突,可以算作二個原因。關於定襄郡析置時間,學術界有二種看法,其一認為是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所置,另一認為是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所置。郡治在成樂,位於今內蒙古和格林爾縣西北土城村。轄定襄縣,五臺大儒徐繼畲在《兩漢志沿邊十郡考》中考證,漢定襄縣位於今歸化城東北。漢大將軍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多次由此出擊漠北匈奴。為什麼提衛青和霍去病呢,因為他們二人和定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後文詳敘。話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袁紹父子佔據冀、燕、青、並四州,幷州以北郡縣因連年戰事頻仍、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四郡早已人民流徒、十室九空。曹操消滅袁紹後,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將幷州歸入冀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省四郡置縣,聚塞下流民新置新興郡,於崞縣(今屬原平市)西南置雲中縣,於漢陽曲縣界,僑置九原、定襄二縣,隸屬新興郡。什麼是僑置呢?僑置,是指我國古代政權在戰爭狀態下,政府對淪陷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為其重建州郡縣,但仍用其舊名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表示不忘失地、日後收回之意。曹操遷陽曲縣民越過系舟山,於晉陽、狼孟、汾陽三縣地徙置陽曲縣。由此,定襄就從塞外搬到了忻定盆地。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司馬炎改匈奴五部帥為五都尉,詔令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生於嵐縣的劉淵為北部都尉,佔據新興郡一帶,定襄縣、九原縣在其轄下。晉明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稱汗,幷州之地幾乎盡其所有了。東晉後期政權更迭,新興郡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佔據(316~394年)。

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平寇縣(屬新興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治所九原城)。這是是忻州這一稱謂產生最早的時間。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撤銷忻州。隋恭帝義寧元年(616年)曾復立新興郡。

唐高祖李淵立國,於武德元年(618)改為忻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又改為定襄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又復為忻州。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統治;

宋金時期屬忻州。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分天下區劃為十五路,忻州轄秀榮、定襄屬河東路;金代屬河東北路。

元代屬河東北路,與本境秀容在太原府忻州轄下。

明代為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省入,領定襄一縣。

清代為忻州。順治、康熙期間繼續為太原府轄。"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領定襄、靜樂二縣。

定襄縣歷史文化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