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匪为何不抢赶考书生?

Hybrid_B


我还真不是来和题主抬杠的,土匪是不讲仁义道德的,他可不管书生不书生,赶考的书生有钱他照抢不误。

比如隋唐时期的程咬金和尤俊达,二人劫了靠山王杨林送给朝廷的皇杠;唐僧的父亲新科状元陈光蕊,在上任时被土匪劫道打死,抢了金银财宝不算,还冒充他去上任。

再就是宋朝时期的晁盖、吴用等人,用毒酒毒翻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官兵,把钱财抢到了手。

清朝的土匪康小八敢骂慈禧,最后被慈禧用剐刑处死了。

这些土匪敢劫皇上,敢骂皇太后,区区一个赶考书生有什么不敢劫的呢?




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土匪劫了赶考的书生,结果没得到银子反而赔了几两。

这个书生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涉,这位土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姑且称之为绿林好汉。事情是这样的:

李涉少时聪明,人人都知道他会写诗,在方圆百里颇负盛名。

李涉18岁时坐船去长安赶考,在半路遇到了数十贼人,手持钢刀横船挡住去路要劫道。

当时一位土匪头子站在船头高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行话喊完以后,土匪头子厉声问道:“船上何人?”

船夫急忙答道:“是诗人李涉去赶考。”匪首一愣,随之问道:“可是洛阳李涉吗?”

李涉走出船舱,站在船头朗声回道:“正是在下”。

匪首听说过李涉的大名,于是说:“如果你真是李涉,我们就不劫你了,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给我们留下一首诗。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李涉不假思索拿出笔“沙沙”写下了一首诗: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诗中李涉称土匪为绿林豪客,匪首大喜,不但没劫李涉,还给了他几锭银子。

李涉进京赶考高中榜首,土匪和书生之间的雅事越传越远。从此以后,土匪都不再劫赶考书生了。因为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不但劫不了钱还要倒贴钱。可见有文化多么厉害!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传说。我觉得土匪不愿抢书生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书生都是一些书呆子,有学问但是谋生的手段却没有,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地里的活儿还不愿意干。摇头晃脑的就会“之乎者也。”

如果他科举不成功,就是一个穷光蛋。赶考的时候,书生除了带足盘缠之外,没有更多的钱。所谓“穷书生”就是由此而起。即便土匪打劫也抢不了 几个钱,还不如抢几家大户来得痛快。

二、书生虽然没有钱,但是他们有文化,有道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如果这些书生一旦高中榜首,走上仕途后,会对劫自己的土匪恨之入骨,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收拾土匪。

有鉴于此,既然劫不了几个钱,反而惹祸上身,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土匪不抢赶考的书生。



三、鲁迅曾说过:“一支笔有时远胜千军万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诛笔伐”。书生有文化,如果劫了他们,书生就会以笔为武器,编造一些故事来诋毁谩骂这些土匪,土匪懒得和这些文人打嘴架,只好敬而远之。


秉烛读春秋


土匪打劫居然还挑人,不抢书生可还好?

有一句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形容读书人也常用“文弱书生”这个词,可见书生是个好欺负的对象,按说土匪没道理不抢啊,再说书生们上京赶考肯定带有家当,也给了土匪抢劫的理由,那为何土匪们却不对赶考书生不下手呢?到底有何缘故?

一、土匪的职业操守:十不抢

  • 到底是哪十不抢?我们来看看

1、红白喜事不抢。土匪也分正经土匪和不正经土匪,正经土匪时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抢喜事丧事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是不会干的。

2、邮差书生不抢。邮差属于国家公务员,自然不能强,至于不抢书生的原因我们在下文会说到。

3、不抢医者。古代有一个职业是云游郎中,就是四处云游,悬壶济世。郎中在古代是很稀缺的存在,所以土匪不会去抢。

4、不抢摆渡者。摆渡的人赚的都是良心钱,赚不了多少,目的是帮助行人,而且手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行走江湖总会有过河的时候。

5、不抢赌徒。这样的人最麻烦,不仅可能捞不到钱,可能还得拼命。

6、不抢货郎。货郎又叫做挑八股绳的,即挑担子做小生意的,这样的人没有抢的必要。

7、僧道之人不抢。出家人身上没有财物,去抢只是浪费人力,再加上这些都是出家之人,古人迷信,自然不会去触碰禁忌。

8、车店不抢。土匪是亡命之人,说不定哪天要依靠这些,所以要给自己留后路。

9、老弱病残不抢。有违天和的事自然不做。

10、不抢单身夜行者。古代能在宵禁后出门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没必要招惹麻烦。

其中“不抢书生”就位于十不抢之列,俗话说行有行规,凡是讲究规矩二字。土匪在古代也是一种职业,高素质的土匪是一定会按照规矩办事的,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丧尽天良的土匪,这样不讲规矩 的土匪下场一般不会好,不是被同行灭掉就是被官府围剿。



二、古代尊重有文化的人

能够上京赶考的书生可不是一般的书生,他们都是寒窗十年经历了重重考试选拔才到了进京赶考这一步,一般能到京城进行科考的人,大多数都能有个名次,状元、榜眼、探花也都在这些人里。这些人可都是未来的朝廷支柱,皇帝肯定会非常重视,那作为土匪也自然不会去公然和朝廷对着干,敢动皇上的人,怕真的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作为土匪,其实他们也都是一些苦命之人,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识几个字,很多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其实他们心底也是敬佩那些知识分子的,毕竟自己没机会接触那些,总归有些遗憾,所以土匪不回去伤害有知识的读书人。

三、书生赶考有保障

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各省的官府也会对这些人多家关照,毕竟谁知道会不会有未来的同僚甚至是上司,所以都会给这些考生一张上京赶考证,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可以保证考生们一路上过各种关卡的时候畅通无阻,还享有免费入住驿站的特权。

考生们都是各省赶来的,一路上山高水长,难免会有什么变故,比如遇到山贼土匪就是很大的变故来了,但是官府也不可能给他们每人配备保镖,所以考生在出发的时候,当地官府会给他们发一面小黄旗,上面写着“奉旨进京”四个大字。

首先黄色是皇家的专用色,土匪山贼和图谋不轨的人看到之后便不会轻举妄动,其次看到那四个字也就知道了此人的身份,是奉旨赶考的书生,圣上的旨意谁敢违背啊,要是抢了他们那就是抗旨,是要杀头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土匪们才不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 不得不说,自古以来读书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一条出路,只要书读的好了,不仅有高中的机会,受人们尊敬不说,连土匪也不敢动你。

小姐姐讲史


土匪不可怕,就怕土匪有文化。

自古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土匪都是一群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他们聚啸山林,无恶不作。可是他们唯独对赶考的书生往往会网开一面,大开方便之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古代土匪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些原本只是庄户人家或者流氓地痞出身的土匪们在原有封建统治的熏陶下,早已对读书人有着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自然不会为难读圣贤书的赶考书生了;

其次,赶考的书生必是在乡试中获得举人身份的准公务员,对于他们进京赶考从地方到中央都是给予了诸多帮助的,不论是路上的驿站住宿安排还是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不一而足,而为了保护这些国家未来的管理者,封建王朝往往也会在大考前夕,不断发布对袭击赶考书生行为严惩不贷的训诫文告,除非实力过于强大,不怕迎来官府的围剿,不然土匪不会傻到去打劫赶考书生的;

第三,土匪虽是匪,但正所谓盗亦有道,土匪也大多是讲原则的。正如在他们的行规中,有医者、书生、鳏寡孤独、红白喜事等人或事不抢的习惯。如果土匪真的做到没底线,不管是谁都抢,那么名声可就坏了。这样一来,原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官府和地方豪绅们就很容易联合起来一起来对付土匪了,那土匪就没好日子过了;

最后,其实赶考的书生们在土匪眼中看来就是以后的地方父母官,甚至有朝一日可能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古代土匪而言,做匪可以,但不能做一辈子的土匪。所以他们往往都想着能够有一日获得朝廷的招安,翻身洗白成为官军,自此才能真正的光宗耀祖,而不是当个草头王被乡邻们在背后戳脊梁骨。那么在书生赶考的时候,不打劫反而帮助书生结下善缘,如果书生他日金榜题名,金殿论政之时,这些帮助过书生的土匪不就很容易洗白了吗?

所以说,土匪不抢书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敬重有知识的人,更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的将来下注,没准什么时候他们就能像梁山好汉宋江等人一样,一朝翻身,有了官身便可让子孙后代不必再为匪日日提心吊胆,反倒可以光宗耀祖了。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电视荧幕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凶神恶煞的土匪说出这样一席话:“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想要过此路,留下买路财……”,倘若被抢劫者不能留下足够金钱,这些土匪就会强制搜刮钱财甚至危及受害人的性命。所以从古至今土匪都是令普通老百姓既厌恶又害怕的存在,对其唯恐避之不及。

不过尽管土匪臭名昭著,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似乎他们对书生格外的“优待”,几乎没有土匪会选择抢劫赴京赶考的书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赴京赶考的书生是怎样一种身份。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通常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各省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只有秀才能够参加考试,一旦通过乡试便升级为进士;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进士们前往礼部(位于京城)参加会试,通过后称为贡士;再进一步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次考试中第一、二、三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

所以,那些赴京赶考的书生实际上属于举人范畴。了解完这些,笔者认为土匪会选择放过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大部分书生性格执拗。古代普通人遇上土匪一般都会自认倒霉,可是读书人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清高与骄傲,打心底里看不起这些土匪,书读得越多他们越是自命不凡、性格执拗,所以在面对土匪之时他们往往不会放弃抵抗,而是企图用大道理劝其迷途知返。
  • 可常言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要是土匪能理解这些大道理还会选择落草为寇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激起土匪们的愤怒,使其对书生大打出手甚至到谋财害命的地步,事情一闹大单纯的抢劫案件就会变成杀人事件,这不但会令土匪内心惶恐不安,就连官府也会高度重视,从而增加他们被剿灭的可能,作案风险太大。
  • 书生油水不足。在当代靠知识吃饭的人往往比靠身体吃饭的人更富有,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选择习武之人通常都是富家子弟,因为有了足够的金钱才能支撑起巨额的营养费用以及拜师费,而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只能依靠读书这一条路来改变命运,因此许多书生其实是家徒四壁,甚至连赴京赶考的费用都由别人替他凑出来,所以土匪们一般不会选择打劫这些没有油水的书生,吃力不讨好还带有风险。
  • 读书人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不一般。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士农工商”的观念一步步深入人心,到最后已经成为几乎全部人的共识,所以读书人在寻常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对于举人及其以上的读书人,他们更是满怀敬畏之心。
  • 《范进中举》一文中这样描写胡屠户用巴掌唤醒大喜过望的举人范进:
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
  • 打完以后胡屠户对此更是后怕不已: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 就连老丈人对于中举的女婿都是这般毕恭毕敬,更不要说其他人了,土匪也是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很难摆脱这种恐惧感,就好像普通老百姓天生畏惧官差一样,所以他们在心底往往很抵触抢劫赴京赶考的书生。
  • 害怕打击报复。有句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种话用在读书人身上亦是如此,前面我们也说到赴京赶考的书生已经达到举人的高度,虽然只会被授予低等的官职,但至少与朝廷搭上边,拥有一定的权势和地位。
  • 不仅如此,倘若他们能够在会试甚至殿试上大放异彩,那必然前途一片光明,被朝廷重用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在此之前有些土匪曾冒犯过他们,那么这些功成名就的书生很可能借机对其打击报复,派出官兵实行围剿工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寻常土匪也不会打赶考书生的主意。
  • 保护措施到位。既然举人受命赴京参加殿试,那么朝廷自然也会考虑到他们的安全问题,为了确保其周全当地官府会给他们分配一面小旗子,上面写着“奉旨会试”,这与钦差大臣的“代天巡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为了震慑一些心怀不轨的土匪强盗。如果有人依旧我行我素伤害到考生的利益,那朝廷就会加强当地剿匪工作,让那些土匪为此付出代价。
  • 除此之外,为了保险起见这些考生通常都会选择通过驿站赴京赶考,这些驿站由朝廷管理经营,附近很难看到土匪,所以安全系数很高,被抢劫的概率也就小了许多。由于保护措施到位,土匪们不敢也没有机会对考生下手。
  • 土匪良心未泯。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良心未泯也是土匪们不愿意抢夺赶考书生的因素之一。说到底土匪本质上也是人,一群走投无路的可怜人,要不是山穷水尽他们也不会走上这一条不归路,因此即使落草为寇他们同样会保留着自己最基本的良知。
  • 春秋战国时期盗贼的鼻祖盗跖提出“盗亦有道”的说法,他认为真正的盗贼也是讲信义的;唐朝时期东北的土匪曾立下“七不抢、八不夺”的规定,具体为盲、哑、疯、瘫、僧、道、尼不抢;娶媳嫁女、送殡、搬家、山沟、码头、鳏寡、孤独、医生不夺。
  • 虽然书生没有在列,但由于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又很可能是一家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所以不抢夺书生慢慢演化为江湖上约定俗成的规定,规范着广大土匪的行径,一旦有人破坏规矩就会遭受惩罚并且可能再无立足之地,所以在道德与规矩的双重约束之下,土匪们不会对赶考书生下手。

综上所述,由于大部分书生性格执拗、油水不足、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不一般、保护措施到位,再加上土匪们良心未泯又害怕打击报复,所以他们往往能够避开被打劫的风险顺利赴京赶考。


执笔灬写史


首先,这个答案不能绝对说土匪不抢赶考书生,只能说大多数现象可能是这样。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清平世界,谁也不想上山做土匪,这毕竟是个逆天之罪,会殃及家族,而且名声狼藉,大多是被逼无奈,就连巜水浒传》里的宋江虽然做了土匪头子,但无时不在想如何被招安封官,以洗白自己。


古人信奉"盗亦有道",不管哪一行,都会注重名声,土匪也一样,不然在"道上"怎么混?而且,前面也说了土匪的产生,有很多是被逼,大多数是人性未泯,而且,古人素来讲究师出有名,就连土匪也一样,抢劫时会大叫一声: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地过,留下买路财!虽说是歪理,但也说得振振有词,不象现在的抢劫犯,开口就是"打劫"!一点素质都没有,活该被重判!

再来说赶考的书生,这读书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他们成名前,与世无争,寒窗苦读十年,也无钱财,所以落得大名"穷书生",当然了,富家子弟另当别论。

土匪们虽然占山为王,其实内心也是希望天下太平的,赶考的书生冥冥中似乎是他们的一丁儿希望,若这些读书人一朝中举,能效力朝廷,说不定皇上来个"大赦天下",他们还可以重为良民,水泊梁山的好汉们不最终被赦而且做官了吗,唐朝初期的好汉们大多也出自绿林。


所以土匪对于赴京赶考的书生能网开一面,这或许也是"道上"的潜规则,一介穷书生,要抢也没几个钱,又何必冒大不韪呢!山大王未必无人性,未必无道义,不抢书生,也许是良心未泯,也许确无油水!当然土匪大多数不抢赶考书生有太多的原因,我们只能纸上谈兵,管中窥豹。

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是土匪本色,读书赶考,求取功名,乃书生夙愿,"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两者若狭路相逢,最好书生一揖:小生家境贫寒,父母年迈,确天钱财,望大王高抬贵手!然后土匪瞅了半晌,突然从腰中掏出银子一扔大声叫道:今天倒霉,碰上比我穷的主,这几锭银子赏给你拿去花!这结局也许皆大欢喜。你还别笑,真有这样的事发生,唐朝诗人李涉就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过世人,为此还赋诗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自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可荣188


理科男答历史。

在我们心中可能土匪是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的坏人。其实土匪很简单,就是那种不愿受朝廷、社会、法律所管制的组织。虽说他们不受外界的管制,但内部还是有规矩的,甚至有些规矩非常严格,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土匪再恶,他们也是一个组织,有组织必定会有规矩。

我们看电视剧上的土匪,他们在入行的时候,都会举行仪式,有些是对着关二爷宣誓,有些则是喝鸡血酒,拜兄弟。总而言之,古代时想当土匪是非常麻烦的。不仅身份需要核实,还要说出当土匪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还要当面宣誓永不背叛,永远忠于组织。

在以前东北地区的土匪,加入组织被称为“挂柱”,有两种“挂柱”,一种是有人担保,另一种就是自己投靠。被人担保的只需要写个字据说明自己愿意加入组织就可以了。而自己投靠就很麻烦,先身份核实,然后“过堂”测试胆量。

“过堂”的第一种,头上顶着酒壶,站在百米开外,由匪头子开枪射击,如果这个人害怕就不让他加入,如果胆子大就举行加入仪式。第二种,让他去“踩盘子”,也就是打探敌人情况。

刚才说了,土匪也有规矩,在加入土匪行列的时候,会被告知这些规矩。关于土匪的规矩有很多种,比如“四盟约”、“八赏规”、“八斩条”、“十不抢”等等。从这些规矩我们也能看出土匪其实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良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抢什么人,不该抢什么人。

其中在”十不抢“中。规定了有十种人不抢:

  • 办喜事、办丧事

  • 邮差

  • 船夫、摆渡人

  • 医生

  • 耍钱、赌博

  • 挑八股绳,游走的小商小贩

  • 客栈、车店

  • 出家人

  • 孤寡

  • 单身夜行人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匪会加上一条,便是进京赶考之人不抢。那么为什么要加上这一条呢?

我们都知道进京赶考的人大部分都是穷书生,从”穷“上来说,土匪根本不想抢他们,费了很大的力,结果就搜出几本书,得不偿失。

其次进京赶考,那就证明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秀才了,而是举人。古代举人是全省的考试后得到的资格称呼,也可以叫为孝廉。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进京赶考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有身份的。那么土匪肯定不想得罪他们。

比这更让土匪忌惮的是,万一这个举人以后当了官,回来报复,那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什么都没抢到,还被端了老窝。

最后一点,便是古代对待文人的态度,文人是什么,那可是文曲星下凡。如果得罪了文曲星,可能以后几代都不会出现文人。其实土匪心里也是非常崇拜有才华的人,他们可不想让自己后代和自己一样做个土匪。得罪了这些进京赶考的文人,就相当于给自己后代埋了祸患。所以土匪见到这些文人都是恭恭敬敬地,将他们视之为座上客。


理科男读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书生,应该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为什么古代的土匪,不会抢过往的书生呢?

首先还是因为书生穷啊!

在古代,读书不是一般穷人家的事情,因为穷人家要谋生,没有太多的余粮,去养一个啥也不干,就去读书的闲人。

但是也有一个悖论,就是读书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确实是这样,古有科举考试,如果能读书读出点明堂,真的是学而优则仕,可以有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命运的机会。

况且书生去赶考,需要走不短的路程,古代的出行,可不是现在这么方便,荒山野地,经常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一般书生出行的人是不会带很多的盘缠的。

因此土匪也知道,书生多是穷书生,打劫了也没什么油水可捞,不如去打劫商人来的快。

其次,古时候的盗贼,不少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人,多是官逼民反,活不下去了,才无奈过上落草为寇,刀口舔血的日子。因此还是有些道德良心的,正所谓盗亦有道,不会见什么人都去打劫。

再者,盗贼一般都是不读书的,自然也是内心敬佩那些读书人,尊敬之余,多少内心会有些敬畏,就放过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便是古代的盗贼,不打劫书生的原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土匪土匪一般指地痞无赖 ,江湖上落草为寇的那些人,这些人都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才干起了土匪强盗的行当。所以这些人大多都是讲究江湖道义的,对于进京赶考的穷书生来说,他们还是比较同情的。



可是同情归同情,土匪毕竟是以抢劫他人财物为主,没饭吃,没酒喝,没钱花,土匪自然也就顾不了那些啦!所以他们只要遇到有钱财的过客是绝不会放过的 ,唯独有一点,就是遇到进京赶考的书生,通常都是一路绿灯放行。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很好理解,这些进京赶考的书生都是经过多次考试筛选出来的,最终在秀才考试中矬子拔大个脱颖而出的举人。通常都是来自于穷苦百姓人家,所以这些书生本身就没有钱,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土匪捞不到油水,但这也只是土匪不抢劫他们的原因之一。



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抢而是不敢抢,因为这些举人都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出来的才子,在当地州府都是备了案的,就是说朝廷非常重视这件事。所以这些举人进京赶考都是一路给予照顾,并且当地衙门还会派发一些银两资助他们 ,举人在赶考的路上沿途关卡都会得到帮助,据说官府还会准备驿马给他们用,所以他们一般都是轻装上路,并不带多少银两。有条件的家庭会派书童相伴,或者这些书生们结伴而行。官府会发布一下告示,凡是对这些进京赶考的举人有不轨行为的 ,一律严惩,绝不姑息。



这也是土匪不抢他们的主要原因,因为土匪们心知肚明,这些穷书生本来就一穷二白,就算抢了他们也没有钱财可得,而且还因此得罪了官府,所以土匪也不是傻子,他们绝不会这么干的。

有官府照着,这些书生们自然一路平安,那么那些土匪又是怎么知道他们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呢?




其实也很简单,官府会发给一些通关信物给这些举人们。比如说会发给他们一个用黄绸子做的旗子,上面绣有“奉旨会试”字样,这样识别起来就很方便,另外书生们特殊的扮相也和普通人两样,大部分人后背上都要背一个木盒子样的背篓,上面插上朝廷给发的小黄旗,所以土匪一眼就会看出来,也就不敢妄动了。不过也不是所以的土匪都不抢劫书生,个中案例还是有的。

这样久而久之,在历代土匪中不抢劫进京赶考的书生,也就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任驰赢天下


在人们印象中,土匪就是以抢劫、勒索为生的一群亡命之徒,他们行为杀人越货,为所欲为,是一群乌合之众。

可是事实上,土匪也遵循一定的规则,多数土匪队内部是有约束的,有的土匪纪律还相当严厉。 想要加入土匪组织,也是要有规矩的。


一般入伙前要找保人保举。

这个保人一般和土匪比较熟悉,保人写个字据交给土匪首领,上面写明被保举人的生辰八字、入伙原因,还要写清楚其自愿"走马飞尘"、"不计生死"。

然后再试探申请者的胆量,这叫"过堂"。

叫来者在头上顶个葫芦之类的东西,走到百步之外,土匪头子突然举枪将葫芦击碎。

随后,叫人去摸摸来者的裤子,看他是否吓尿了。如果尿了,说明胆小,当不了土匪;未尿的便可进行正式的入伙仪式。

仪式开始,将红纸书写"的关圣帝君神位",供于堂前。入伙者手拿三枝香,宣誓忠于组织,永不背叛。

然后将手中的香砍成二截,如果违背了誓言,就像香柱一样,将来一刀两段。

接着匪首便宣布纪律,然后喝鸡血酒,这才算是加入了土匪队伍。


土匪虽然以抢劫为主业,但一般都以“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为幌子,遵守“七不抢八不夺”的规矩,七不抢是:

临近的村子不抢;送信的(邮差)不抢;接亲的不抢;请医生看病的不抢;送葬的不抢;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不抢;回门的小媳妇不抢。

如果抢了以上这七种人,就会被其他土匪一起鄙视,在江湖上名声也就臭了。

为什么对赶考的举子要放一马呢?

我们知道古代人比较迷信,都说状元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那些高中的举人、进士也是天上星宿投胎,是万万得罪不得的。

土匪们地走江湖,讲的是一个“义”字,拜的是关二爷,关二爷和天上的星宿们都是同事,劫了二爷的同事,关老爷肯定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是不抢举子原因之其一。

赶考的书生虽然目前无职无权,但谁也不能保证他这次能不能鲤鱼跳龙门。

万一金榜高中中,立马便成当官的了,今后报仇是妥妥的跑不掉了。

土匪就算实力再大,也不愿意得罪官府,面对潜在的“未来官老爷”,从数百年的经验上来看,还是不动为妙。

有些人说赶考的书生带的钱不多,这种看法不完全对。固然有穷秀才,但有点油水的还是占大多数。

真正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没有资本读书的。

就算家里不富裕,举子们进京身上多少都有点盘缠,总比过往的行人要有油水一点。

所以钱财多少不是主要原因。

要知道土匪并不能保证每次行动能捞到很多财物,有些小商小贩并不比这些书生更有钱,但土匪劫起他们来毫不手软。

土匪怎么区分赶考的举子?


建议您看看张国荣的《倩女幽魂》就知道了,宁采臣的装束就是标准的书生,土匪阅人无数,这一点是难不倒他们的。


刚日读史


书生自古以来都是讨喜的角色,光“书生”这两个字听着都令怀春少女怦然心动,令乡野村夫肃然起敬。古代发生在书生身上的艳遇、奇遇也比较多,尤其是赶考书生!

古代书生向来文弱,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应该比较容易抢,那么古代土匪为什么不抢赶考书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书生是和皇帝做买卖的人!

元朝杂剧《马陵道》中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生寒窗苦读,满腹才学,就是为了和皇帝做一笔买卖,他们也是皇帝的最佳货源。皇帝的货都敢动,那是不要命了吗?想造反吗?

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书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在古代有学问的人少,读书人普遍受到世人尊敬。即使现在,在农村老一辈眼里德高望重的人,也多是读书人。土匪也是普通劳苦大众,他们也尊敬读书人。

三、有护身符!

朝廷对赶考书生相当重视的,当地官府对他们也是关怀备至,考虑到书生们进京赶考,山高水长,路途艰险,当地官府会给他们颁发一面旗子插在书箱上,上书:奉旨会试,四个大字,土匪们一旦看到这几个字知道是书生,就不会下手了。

四、书生一般都比较穷!

自古有“穷学文,富学武。”的说法,又有“秀才搬家——尽是书!”的说法。书生一般都比较穷,土匪打劫了也没什么油水,无利可图。弄不好土匪再爱心泛滥了,还要给书生几个钱,不赚钱的买卖,不做也罢!

五、抢劫书生有风险!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治世时,达官显贵多是书生出身。能进京赶考的书生,以后做官的几率都比较大,得罪他们是有风险的,以后一旦追究起来,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六、盗亦有道!

土匪也是有道义有规矩的,老弱病残、僧道医者、邮差书生等皆不抢,再说书生十年寒窗不容易,一生的命运都压在了科考上,土匪于心何忍,他们也是人,也有恻隐之心的。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土匪不抢赶考书生的原因。

在古代,不但抢赶考书生的少,而且还会有很多人资助书生赶考。比如出发前,街坊四邻会资助,当地官府会资助;在路上,也会有好心人资助,就连妓女对书生也是慷慨解囊!这对资助者来说也是一种人品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