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不中?

孟长海/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于中医中或者不中的话题历史悠久。而近代关于中医的辩论,基本上也是围绕中与不中而展开的。对于很多人来讲,对中医是充满信心的,这个信心来源于传统,家族的国家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继承者的自豪感幸福感充实感。而对于不中,近代的争论也是很多的。中间也有不少的人,这些人有高级的学者知识分子,有一般的群众,当然还有很多网络上潜水的高手或热心者。

中医,中不中?

1中医的中还是不中,区别的因素是什么呢?

那先说为什么说中。说中的基本上是对中医比较了解的,知道中医是什么能干什么的人。这些人知道中医的好处,能指导生活饮食起居,能够治病,能够强身,能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好处。这主要体现在,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的医疗条件和基础,中医在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对于中医中的认识往往是与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或者与接触中医的经历相关。一些人得病了,看了中医,好啦。这样的情况,对中医的信任和信仰将是无形的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记得当初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李真教授每年总要给新生讲他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是他小时候得了严重的眼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已经束手无策。后来有人建议他家人到中医院找中医看一看,结果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看中医。但没想到的是治好了。所以每次他谈到这样的案例,他就对中医充满着骄傲和信任。这样的情形,也能深刻的感染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中医,中不中?

从历史上到现在算起,很多人都是因为他受到了中医意想不到的疗效而对中医充满信任。近代就发生不少,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每一个有成就的国医大师都有这样深刻的经历。而在我的病人中,也经常的看到很多人,到处求医,最后在中医这里得到了解决。这些人对中医的信任将是长久的。

我们可以问问他们为什么信中医呢?他的理由就是很简单,中医治好了他的病。因此无论我们讲多少的道理,中医的中必须站立在能够治好病的前提下。没有这个前提,我们对中医讲的再好再完美,都是没有任何意义。

中医,中不中?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中医不中,很大程度上就与一些人一些医生不能够很好的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治疗疾病使用中医密切关系,让百姓没有看到疗效,或者因此上当。这其中,一些人主张玄虚的理论,把中医讲的神乎其神,包罗万象,包治百病。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误导百姓,让百姓认为中医无所不及,无所不能,没有拿不下来的病,但治不好就会根本失去信任感。实际上任何一门医学都是有缺陷的,我们今天还有许多的疾病是目前的医学所不能解决的。中医不是神,这是必须正确对待中医的第一个态度。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受到一些名人伟人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反对中医,常常引用鲁迅的观点。因为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鲁迅和他的著作是我们崇拜的对象,鲁迅所讲的话是信服的,影响是大的。鲁迅父亲生病最后不治,他讲到了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有人就支持,认为这就是对中医很好的评价。但实质上鲁迅这句话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和他对中医真正的认识。

中医,中不中?

真正的中医是什么呢?真正的中医并不是玄虚的,非要药引子一对雌雄蟋蟀的,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存在于田间地头,可以存在于高楼大厦。既可以下里巴人,也可以阳春白雪。既可以生活在过去的太医院皇帝用,也可以存在于民间贫苦百姓用。因为我们知道中医药的主要来源是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这些药物来源是与农业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医生,我们的人都是从农业时代开始的,所以这个基因的传递是一直到现在。

很多人特别是群众、农民对中医是了解的熟悉的,懂得中医是怎么治病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批判中医,认为中医的理论比较玄虚,是靠理论治病的,靠文化治病的。实际上,无论什么时间治病的只能是中药的成分,成分是中药有效的基础。但是在我们研究中药成分论多少年之后,人们依旧发现单纯地使用成分,并不能完全的代替中药的性味归经,代替不了中药的作用。

中医,中不中?

那么中药是靠什么起作用呢?中药是与天地人相统一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偏性和成分表达的性味来对人体失衡的阴阳状态进行调试。所以它是成份在发挥作用,但必须依赖于理论的指导。而这些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不能够脱离社会和自然的环境变化来认识人。当然人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人的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包含了器官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医,中不中?

人是与自然与天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的人就要从整个大的环境变化当中来认识到人体发生的变化,而遗憾的是这些理论是现代医学所不认可的。现代医学更多的注重病理生理解剖直观的认识,对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当中医偏重于文化和社科方面研究来指导临床的时候,对于自然成果的研究就相对的薄弱了一些。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长期禁锢的条件下中医自身在研究解剖学病理生理等成果方面并没有大的发展,倾向于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从藏象学说的角度去探索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这就形成了特殊的理论基础。

中医,中不中?

这个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

比如说,我们把张仲景的《伤寒论》认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张仲景创造性的用六经学说进行辨证施治。那么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少阳,什么少阴呢?这些理论在现代医学上是很难找到依据,其利用的是圆的运动的学说,是由外到内的疾病传变和发生的规律。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经络是找不到的,其依据就是利用经络理论能够治好病。这些在很多时候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如人体受了寒邪,一阵寒风刮过人打喷嚏了,咳嗽了,怕冷了,发热了,生病了,这在中医上讲是受寒了。那么受寒了,怎么办呢,就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方式进行治疗,病人就很快就好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家庭常常在受了感冒之后用生姜大葱香菜等等具有发散作用的食物来驱散病邪,虽然有效但这样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上是很难找到依据。但事实情况确确实实的存在,忽略不了。

我们受了风寒之后,用太阳解表的方式病就很快好了,不发汗的发汗后好了,发汗怕风营卫不和发了汗也好了,但用其他的方法如吐下方法则不行,这就说明这些病的治疗与理论是对应的,这样的理论才是中医真正的理论。

中医,中不中?

如果说不去秉持这样的理论,而是去把它当成一般的感冒。感冒就是病毒,就要去除病毒。病毒不分寒热,但我们用药也不分寒热,只要抗病毒就用,到头来是什么呢?打靶没有针对性,结果风寒的用了大量的寒凉的药物造成外邪内攻,引邪入里,加重了病情。现在很多人对于单纯抗病毒治感冒,乐此不疲。前期流感盛行,到处找不到药,传说西方药物抗病毒推荐一个劲,结果富了西方药企。西药能够控制病毒,但西药不是唯一,中医也可以。西药滥用,忽视了人体正气的作用,不良反应是多的。中医则不然,中医的治病是在阴阳平衡之中,找寻人体气血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平衡医学,治疗的医学,管用的医学。很可惜,这些理论我们现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加速推进,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发挥的不好,很多中医都西化了,医学现代化者有了控制权话语权,他们认为只有现代医学才能够解决疾病,只有抗病毒才是治疗感冒的金标准,必须用西医标准来理解中医,这就走上了歧路。

中医,中不中?

其实,中医并不是很复杂的,也许就如风热风寒风湿等等引起的疾病,有外感之说,有内因之说,有内外共同作用之说,也有这内外互相搞不清关系之说。对于中医的认识必须用中医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认识疾病,用现代医学来检验和发展中医可以探索,但必然是一条死路。而在这条思路上依旧积极前进的,即使打着中医的旗号儿,暂时取得一些成果,即使是sci的论文,都是假中医的表现,回顾多年发展,中医管理不用中,中医教育科研不姓中,中医临床不姓中,是造成中医不中的根本原因。目前一些人感叹药材不好,或者说病人不配合,这种理论是有的,这种原因也是有的,但不是主要的,确定中医能不能治病中不中的根

本始终是人,是中医大夫中医先生,是有中医理论武装的治疗疾病的医生,其他的都是工具而已,有中医理论和临床才是根本。有了人,我们就可以通过努力,改良工具。药材不行,我们可以规范种植;管理不行,我们可以优化管理。如果灵魂深处没有中医药理论的存在,即使再好再美的场景,中医也毕竟不能生存下去,那中医不中也是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