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載中國仲裁事業蓬勃發展

文 | 中國貿仲委秘書局

70載中國仲裁事業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仲裁機構及其受案量不斷增加,仲裁法制及仲裁規則不斷完善,仲裁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仲裁公信力不斷增強。可以說,我國仲裁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蓬勃發展的過程。據統計,截至2019年1月,全國已有255家仲裁機構;2018年,全國仲裁機構共受理案件544,536件,案件標的總額已達人民幣6950億元,其中56家仲裁機構受理涉外、涉港澳臺案件3673件。毋庸置疑,仲裁已經成為中外當事人解決民商事糾紛的重要方式,其在處理國際經貿糾紛、消除投資和貿易障礙、推進國際法治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仲裁機構,也是我國最知名的仲裁機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已有63年的歷史,其見證並推動了中國仲裁法制和實踐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貿仲的發展是中國仲裁發展最重要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後,貿仲走過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緩慢發展歷程。而後伴隨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仲裁友好型司法環境的營造,貿仲也走過了進一步融入國際、迅速壯大和騰飛發展的不平凡之路。回顧六十餘載,儘管也曾櫛風沐雨,步履艱難,但貿仲人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銳意進取,努力開拓,以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保障、促進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為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仲裁法律制度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貿仲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家涉外商事仲裁機構,以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為指導,依託幾十年仲裁工作積累的深厚實踐經驗,積極穩妥地處理了大量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和日益頻繁的對外經貿交往中不可避免出現的各類民商事糾紛,以高質高效的仲裁法律服務,有力保障了涉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助力維護國家改革開放的經濟秩序。

為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仲裁法律制度,貿仲積極參與我國《仲裁法》的立法工作,傾力貢獻國內外商事仲裁的實踐經驗,使我國仲裁法律制度在制定之初,就植根於中國仲裁實踐,站在較高的起點上,以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形成與國際仲裁先進理念和制度相互融合的大格局。

《紐約公約》是國際仲裁界公認的國際仲裁的奠基石。上世紀80年代,時任貿仲秘書長的崔炳全組織開展《紐約公約》有關制定實施情況的研究,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基礎上系統整理編寫了有關資料,向上級部門建言獻策,積極推動我國加入《紐約公約》。1986年,我國正式加入《紐約公約》,這是我國順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要求、推動中國仲裁國際化的一項重要舉措。貿仲的裁決自此可以在世界上100多個成員國獲得承認和執行。加入《紐約公約》是中國仲裁事業同時也是貿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歷史節點。

貿仲在不斷髮展過程中,一方面善於學習借鑑國際先進做法,另一面也立足國情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爭議解決經驗,比如貿仲首創的仲裁與調解相結合爭議解決制度,被我國《仲裁法》所吸收,成為我國現代民商事爭議解決制度的一個重要特色。當時貿仲辦公地址在北京復興門外南禮士路,被後人形象稱之為“南禮士路經驗”,並得到國際仲裁界的廣泛認可,也被西方國家稱之為“東方經驗”。聯合國於今年出臺的《和解協議公約》也將調解作為爭議解決的重要內容,可以說,調解流淌著中國的基因,是中國為國際爭議解決作出的重大貢獻。

為提升中國仲裁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完善中國仲裁法律制度,推動中國仲裁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不斷髮展的需要,貿仲積極開展各項對外交流活動,代表中國仲裁機構參加涉及仲裁的重要國際會議,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走訪各國主要仲裁機構,增進彼此瞭解並建立相互合作機制;開展對相關國家國際商事仲裁製度專題研究等,努力讓國際仲裁界瞭解中國,同時引領中國仲裁邁出國門,進一步融入國際,形成中國仲裁與國際仲裁界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良好態勢。

六十餘年來,在貿促會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全體貿仲人的共同努力下,貿仲受案範圍不斷擴大,累計受理案件已近4萬件。受理案件數量和涉案爭議金額始終位列國內仲裁機構前列。2016年以來,貿仲委連續3年受理案件數量和涉案爭議標的金額位居國際仲裁機構前列。隨著貿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籍仲裁員參與貿仲案件審理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僅以2018年為例,外籍仲裁員共59人次參與審理案件58件。貿仲委案件的當事人已經涉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且裁決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承認和執行,貿仲仲裁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

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展貿易投資活動,中國和世界的經貿交往更加緊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快速推進、黨的十九大對新一輪中國改革開放作出部署的大背景下,貿仲努力提高認識站位,把自身發展放在服務國家改革開放新格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大局中去謀劃和推動;更加註重以國際商事仲裁法律服務需求為導向開展仲裁工作,增強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近年來,貿仲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進國際化發展方面又採取了新舉措,取得了新成效,推動各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第一,制定出臺多部重要規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仲裁規則體系,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

仲裁程序規則是仲裁工作有序、有效開展的制度保障。近年來,貿仲在原有第9版《仲裁規則》及《網上仲裁規則》《金融爭議仲裁規則》《建設工程爭議評審規則》基礎上,又於2017年先後頒佈出臺了《貿仲香港仲裁中心擔任指定機構的規則》《貿仲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規則》及《貿仲香港中心第三方資助仲裁指引》等三部重要規則。其中《貿仲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規則》是貿仲繼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仲裁中心和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頒佈投資仲裁規則之後世界上又一部投資仲裁規則,填補了我國在投資仲裁規則領域的空白,為貿仲委處理“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背景下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投資爭端解決提供了制度規範。《貿仲香港仲裁中心擔任指定機構的規則》是貿仲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精神,為非機構仲裁程序提供指定仲裁員等輔助服務而制定的規則。它為來自不同法域的貿易投資主體解決爭議提供了爭議解決服務方式的多元選擇。目前,貿仲香港仲裁中心已為近20件臨時仲裁案件提供了非機構仲裁服務。此外,《貿仲香港中心第三方資助仲裁指引》為存在第三方資助因素的仲裁程序提供了行為規範,這使貿仲委的仲裁實踐探索保持在國際仲裁界前列。ICCA(商事仲裁國際理事會)為此曾在《研究報告》中引述該指引並指出,貿仲香港仲裁中心最先在相關機構指引中處理了“第三方資助仲裁”的定義問題。上述最新規則的制定和實施,也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仲裁法律制度提供了實踐基礎。

為增強提供多元爭端解決服務方式的能力,拓寬服務渠道,貿仲於2018年5月專門成立了調解中心,並出臺了《調解規則》和公佈了調解員名冊,為中外當事人提供了選擇更多爭議解決方式的可能和便利。

第二,堅持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加強機構建設,就近向當事人提供優質仲裁法律服務。

機構建設是仲裁工作發展的組織保障。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由東至西、由點到面、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貿仲先後在深圳、上海、天津、浙江、福建、湖北、西南地區等地設立了分會,依託深厚的仲裁經驗和資源,為當地市場主體提供爭議解決服務,促進經濟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2017年以來,貿仲進一步按照國家改革開放要形成新格局的要求,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企業走出去對仲裁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加大機構建設力度。經過艱苦努力,貿仲又先後在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地新設了4個分會,並在2012年設立貿仲香港仲裁中心、開展“一委兩制”探索基礎上,於2018年在北美的溫哥華和歐洲的維也納正式註冊並掛牌設立了貿仲北美仲裁中心和歐洲仲裁中心,以期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和北美、歐洲地區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的仲裁法律服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貿仲在機構建設上基本完成了國內全面鋪開的佈局,並邁出了國際佈局的重大步伐。

第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仲裁員和經辦秘書辦案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裁決質量和公信力。

高素質人才是仲裁服務質量的關鍵要素。貿仲始終重視仲裁員聘任和管理工作,建立了較完善的制度。2017年以來,貿仲圍繞“一帶一路”和企業走出去仲裁法律服務需要的重點,開展了仲裁員換屆工作。經過換屆,貿仲現有在聘仲裁員1441人,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外籍和港澳臺地區仲裁員407人。仲裁員地域分佈更加廣泛,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內,仲裁員所屬國從原來的15個增加到28個。此外,2018年貿仲還新聘79名國際投資仲裁員,其中外籍仲裁員58人,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外籍仲裁員佔比達到三分之二,形成了一支能夠勝任國際投資仲裁案件審理業務、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仲裁員隊伍。同時,通過嚴格選拔和涉外仲裁實踐的考驗,貿仲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質、能夠勝任國際商事仲裁案件管理的秘書隊伍。

近年來,貿仲還定期舉辦“申請律師執業人員商事仲裁實務培訓”,提高律師處理國際仲裁法律事務的能力;自2000年以來成功舉辦了16屆“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辯論賽(英文),累計來自國內20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法學院(系)代表隊3500餘名選手參加比賽。2018年更是達到了56支參賽隊伍。這對促進仲裁國際化法律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第四,進一步加強與國際仲裁界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貿仲仲裁的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

貿仲自成立以來一直注重與國際仲裁界保持對話。改革開放以來,貿仲同國際仲裁界和各國仲裁機構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特別是近年來,貿仲通過每年組織“中國仲裁周”活動,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舉辦“中國仲裁高峰論壇”,邀請聯合國貿法會、國際知名仲裁機構的負責人、國際仲裁法律專家參加論壇,圍繞國際商事仲裁領域難點熱點問題展開研討,逐步將高峰論壇打造成為國際仲裁界具有廣泛影響的交流平臺。以2018年的“中國仲裁高峰論壇”為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羅東川、聯合國貿法會秘書長Anna JOUBIN-BRET、中外法官、主要國際仲裁機構的負責人、國際知名仲裁員、律師、學者、企業代表等中外嘉賓340多人與會,約有25萬人通過鳳凰網直播在線觀看了論壇盛況,取得圓滿成功。

自2009年貿仲受邀代表中國仲裁機構成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非政府組織觀察員以來,貿仲積極參與聯合國有關仲裁和調解、網上爭議解決、投資爭端解決等議題的審議,提升中國仲裁機構在國際仲裁領域的話語權。

此外,貿仲還與40多家國際知名仲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機制性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國際商事仲裁製度的不斷完善。

第五,加強理論研究,為仲裁事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貿仲一貫重視理論研究,特別是近年來,組織專家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仲裁法律制度的系列研究,自2015年以來已對25個國家的國際仲裁製度開展了研究,結集出版,為中國當事人到“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商事仲裁提供重要參考。同樣自2015年以來,圍繞中國仲裁法治建設每年組織專家撰寫併發布《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度報告》,對中國仲裁理論和實務進展進行梳理,對促進中國仲裁發展提供經驗和素材。為及時總結貿仲的仲裁實踐,結合現狀和問題,貿仲於2016年開展了《仲裁法修訂》課題研究,對下一步《仲裁法》修改提供實踐素材。此外,為給仲裁實務和教學提供參考,貿仲於2018年重啟了案例選編工作,並將於2019年年底出版《PPP仲裁案例選編》和《涉“一帶一路”國家仲裁案例選編》。

回望來時路,曲折艱辛,總結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令人無限感慨。貿仲是我國改革發展的受益者,更是我國仲裁法治建設的實踐者和排頭兵。十九大提出了要形成改革開放新格局的方針,又一次為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為貿仲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應當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甘於奉獻,砥礪前行,與仲裁界和法學界共同努力,譜寫中國特色仲裁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