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讀人無數!我是明海,專注於有趣的人物撰寫!

中國自從1978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的發展我們看著他的變化,幾年一個新面貌。然而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中國一直進行著重農抑商政策,所謂的“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雖然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是一種社會進步。但由於明朝海禁以及清朝的閉關鎖國,所以也一直沒有得到太大發展。可即使在這樣的環境與思想的潮流下,明朝後期有一位天才。

他竟然發現商業實在太重要了;不僅發現,他還明確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不僅反對,他還提出建議“剩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不僅提出建議,等當上內閣首輔,他對整個社會進行了改革。這位天才到底是誰呢?

「張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這就是我們這期要講的風流人物——張居正!他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他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1、傳奇的事蹟

天才人物出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傳說故事,我們之前講過一期風流人物王陽明,他的出生極具傳奇,我們先來簡單看看他的出生如何傳奇:

王陽明小時候的名字叫“王雲”,而這個名字可有來歷。王陽明的祖母做夢夢到有一位天將抱著一位孩童,駕著五彩雲下來給他,隨後王陽明就出生,於是家人給他取名叫“王雲”。可是王雲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一位道士一天碰到王雲,摸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爺爺聽到,後來想想取名“雲”可能洩露天機,於是改名叫王守仁,字號王陽明。

其實張居正出生也是如此傳奇!

張居正出生的前一個晚上,老太爺做夢看到一隻白色的烏龜從家裡的水翁爬出來。在中國古代,烏龜與青龍、白虎、朱雀並列四大祥獸,而白色又是吉祥的顏色,

於是就叫“張白圭”。他年僅12歲就考上秀才,後主考官親贈大名“居正”。

張居正兩歲時,一天乳母帶他去堂叔家玩,那叔叔正在刻苦準備科考,便半開玩笑對他說:“小傢伙,聽說你很聰明啊,你看這書上的‘王曰’兩字,要是認得才是聰明呢!”過了兩天,張居正竟然認得這兩個字,從此“神童”名號逐漸傳開來。

自從12歲參加科舉後,就一路扶搖直上達到殿試,中途不斷遇到伯樂,最後做到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獨攬軍政大權,進行一系列改革,可以說為病入膏盲的明朝後期進行續命。(可惜隨著他的去世,曾經觸犯到的集團利益對他進行攻擊,基本把全部改革都撤了,後來發現他的價值卻已經來不及,明朝最終被革命了。)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說:張居正從小就是天才,後來又考到殿試,路上不斷遇到貴人幫助,像我們這種從小成績平平,也沒人脈的普通人,他這種我們學不會。

其實不然,他科舉當官之前我們學不了,但當官後的很多地方卻十分值得我們去解剖。官場上勾心鬥角、幫派林立、天才輩出,像高拱、徐階、嚴嵩等位居過內閣首付,但最後能獨攬大權。特別是“嚴嵩與夏言鬥”、“徐階與嚴嵩鬥”、“高拱與徐階鬥”、“張居正與高拱鬥”等我覺得在很多公司或者社會的叢林法則有著類似的事情。

「張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比他才能差的他能勝出沒有什麼,但同才能勝出難道只有運氣而已麼?這必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

當然,我們要學習具有普遍性的經驗方式。接下來,我從唯物辯證法的一大規律進行分析——“量變與質變的規律性”

事物在一定範圍內量的變化,只要不引起質的變化,他仍然保持其質的穩定性,仍是原來的事物。但超過一定的量,就會引起質變,原來的事物就會變成另一種事物或狀態。舉個例子:

一個企業發一張傳單基本沒用,只有傳單的數量達到一定的閾值才能產生連鎖反應。但達到連鎖反應的宣傳數量就應該唯其穩定,超過這個量就會引起消費者的討厭憎惡。

也就是說,我們要注意讓量變達到質變(進步的),也要防止量變達到質變(落後的)。

我們來看看張居正在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做的!

02、量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我們常常說:差一點我就中了、差一點我就遲到了、差一點我就搶到了、差一分我就及格了、差一分都就達到一本線了等等,這些差一點、差一分就是沒有從量變達到質變。差一點足以改變一個人,所以我們要注重量變的過程。

張居正自做官開始,就目睹了“夏言與嚴嵩鬥”、“徐階與嚴嵩鬥”、“高拱與徐階鬥”、“殷士儋高拱鬥”等等,通過這些量變,才讓他學會隱忍,更具韌性。使他最後與高拱斗的時候具有足夠的耐心等候,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一直隱忍著。

當然,之前我們講過張居正一路上遇到伯樂,得到貴人相助。其中最重要的伯樂就是徐階,當沒有足夠的量變使張居正真正在官場上成熟時,如果沒有徐階(張居正老師)的不斷指引,以及以身作則的啟發,張居正也不會在險惡的官場上那麼順利生存。以他“以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觀很容易衝動而被其他高官鬥下去。

「張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在高拱作為內閣首輔的時候,殷士譫與高拱鬥就是太急性,最終殷士儋 被鬥下去。

隆慶六年,四十八歲的張居正終於成為大明的首輔,逐步獨攬大權。

首先他推行的是“考成法”,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淳淳,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這個高效的體系為推動改革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接著推行“一條鞭法”,這兩者一整頓,全國稅收狀況大為改觀,扭轉了國庫虧虛,萬曆五年,全國錢糧數目入達435萬兩,比隆慶時期翻了一番。為張居正各項改革(特別是軍事上)提供了財政基礎。

張居正要富國強兵,財政是基礎。而財政一方面要增加收入,但收入的增加總是有限的,所以同步進行的就是要節流。張居正首先拿皇帝開刀,減少皇室開銷。不僅對自己學生萬立皇帝嚴格,張居正對皇后也不放鬆。各種建廟、節日開銷都不斷壓縮。

然後無論清丈田疇、國防建設、整修學府等等,這些都是量變,這些量變讓病入威期的明朝暫時活起來。當然,沒有這麼多量變,也不會觸犯那麼多利益集團。但無論如何,張居正在改革中的量變政策整體進行得有條有序。

因為電子產品往往能立即滿足我們的需求,以至於現在的年輕人對很多事情的付出都立刻想有反饋、有效果,無法忍受沒有反饋的短期的結果。今日頭條的張一鳴曾經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有一條:延遲滿足感。為什麼呢?

我們要忍受量變的付出而沒有達到質變而產生的效果與反饋!

03、質變——抓住風口

爸爸與兒子打賭:如果你考100分滿分我就給你買玩具。兒子特別聰明,但每次不是考了98分就是99分,總是差那麼一兩分。1——98分、1——99分都是量變的過程,而達到100分滿分才是質變,只有產生質變才能得到爸爸買的玩具。

這時,可能粗心是限制達到質變的關鍵因素,所以要細心,把握方法!

再比如,你是一個非常喜歡習作的人,平時不斷努力練習,而且得到不少人稱讚。一次看到一個你非常喜歡的公司招生公眾號寫手,福利特別好,時間也很合適。這時你應該放棄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去應聘這家公司。要學會抓住時機,促進質變。

讓自己由一個興趣變成可以靠興趣賺錢的質變。

張居正在官場上的每個節點的成功,就是善於把握時機,抓住機遇,促成質變!

張居正剛來的時候,就被徐階所賞識。當時嚴嵩為首輔,徐階與嚴嵩進行爭鬥,張居正站在徐階那邊,雖然不公開隱忍著。但嚴嵩在朝廷到處都是他的強勢勢力,而且得到嘉靖皇帝的寵愛。所以徐階與張居正一直在隱忍、甚至去不斷討好嚴嵩,一直在等時機。

「張居正」不能自我改革,必被他人革命

隱忍了10年終於等到了時機:

1、嚴嵩重要的盟友陸炳死了;

2、火災後修宮殿徐階開始得寵;

3、隨後嚴嵩的老妻歐陽氏去世;

4、兒子嚴世蕃回鄉守喪三年,要知道,他兒子可是嚴嵩智囊團的主要力量;

5、得到心學大師何心隱與道士的幫忙。

於是徐階與張居正抓住時機,絆倒嚴嵩,形成質變。徐階開始進入內閣首輔,張居正也得到更高的職位。

高拱曾經被徐階鬥下野,但後面徐階退休,又有人引薦高拱上來,然後憑藉著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於是很快成為內閣首輔。高拱心高氣傲,以自己為中心。張居正處處受著打壓,但還是不斷隱忍著,等待時機,以便抓住機遇促成質變。

隆慶皇帝年紀輕輕就去世,10歲大的萬曆皇帝繼位,機會逐漸開始出現。

高拱的心高氣傲不斷得罪其他大臣,甚至對皇帝不敬。馮保是高拱的敵人,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而且馮保是皇帝的太監,還得到皇太后的信任。於是張居正與馮保結盟,然後利用高拱對皇帝不利的話,而且利用皇太后與小皇帝害怕高拱奪權,最後在這三方面的策劃下把高拱弄下臺。

後面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達到了質變。開始進行一些列改革,實現自己的抱負。

我們所說的堅持就是量變,當風口出現時,要把握時機,促成質變。

04、量變與質變之間的平衡——中庸之道

很多事情達到一定的量才會產生質變,很多人注意到如何抓住機遇促成質變,但有很多事情不需要發生質變,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系統即可。

比如一個草地養多了羊,可能就會形成土地荒漠化。由草地到荒漠就是產生了質變,這個質變我們不需要的。張居正為官那麼多年,很多事情在量變與質變之間也很會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很好把握了一個度。

在徐階與嚴嵩爭鬥的時候,張居正一直暗自站隊徐階,但明面上很好處理在嚴嵩以及徐階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張居正公然以徐階門人自居,即使朝堂之上,也毫不避嫌。每次去拜訪徐階,他都大張旗鼓,車馬喧囂,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另一方面,對於嚴嵩一黨的主要人物,他也笑臉相迎,素日裡常走動。但不卑不亢,卻是彬彬有禮,有時還幫嚴嵩寫青詞。

這就很好利用徐階與嚴嵩的爭鬥為了爭奪自己站隊進行借勢,雖然暗裡站隊徐階,但這樣既讓徐階打消懷疑自己傾向嚴嵩一黨,得到更加的信任與放心;有讓嚴嵩覺得自己光明磊落,沒有發覺自己向向徐階那邊。

在開始進行改革的時候,張居正也很好把握這個度。

明明要改革,他卻一口咬定,我不是改革,我是嚴格遵循祖宗的法制。拿著“祖宗法度”作為一個大的框架,張居正對外宣傳,自己僅僅是在這個框架進行微調。

儘管考成法是他的原創,他卻要給新酒找個酒瓶裝。他在奏章裡振振有詞說:考成稽查,是我們大明朝舊制,是老祖宗們早就定的規矩。如今因為年代日久,大家都把這個規矩給忘了,我從新推行而已。

這樣,人們從心裡更好地接受他。

對於明朝與蒙古北部的俺答汗以及東邊的圖門之間的處理上,也很好處理量變與質變的關係。

張居正對於俺答汗(當時臣服明朝)集團策略是,一方面要使得集團之間存在矛盾,使之不能完全聯合,免得他們糾結太強的勢力,對明朝產生威脅;另一方面,又不能使得他們的矛盾太激化,以至於被東邊的圖門籠絡走,增強那一邊的力量,這同樣對明朝不利。

可以說,張居正在為官以及做事很多時候都能平衡量變以及質變的關係。但後面獨攬軍政大權後,自己也開始過於強勢,有點心傲;改革力度逐漸加大,得罪更多的利益集團;對皇帝管得太嚴,太苛刻。畢竟是皇上,而且後面處於叛逆期。所以等張居正死後,基本全部改革政策都撤了,而且還迫害張居正的家人。

雖然後面得到平反,才認識到改革的作用,但已經來不及了,政權很快就被推翻。不能進行自上而下地改革,必將被自下而上地革命!

明朝中後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明朝開始海禁。自從高拱上臺後解放海禁,特別是張居正如此重視商業。如何張居正能活長一點,不斷培養改革人才,萬曆皇帝能繼承這些政策,可以說順應歷史的潮流。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沒有出現後面清朝的閉關鎖國,那麼中國是否發展得更加繁榮呢?

總結:

張居正雖然是天才般人物,但一生中他有意無意遵循到唯物辯證法的一大規律:

1、量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質變——抓住風口

3、量變與質變的平衡——實行中庸之道

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讀人無數!我是明海,專注於有趣的人物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