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刘渡荒湖滩的美丽传说

刘渡镇位于无为县西南部,南与铜陵市隔江相望,北以西河与襄安镇、泉塘镇相邻,东与姚沟镇、西与洪巷乡接壤,自然条件优越,北枕西河,南濒长江黄金水道,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为典型的沿江水乡。距县城25公里,与铜陵市隔江相望。原名刘家渡,因一刘姓摆江稍公而名,后简称刘渡。明清时期刘家渡为西河一个主要通江河口,明正德年间(1506-1521)筑胥家坝,清道光二年(1876)筑刘家渡至侯王庙拦河坝,清道光四年筑拦河坝,由于江坝多次退建和江道频繁南移,胥家坝逐渐离岸渐成绿洲。据1931年《安徽无为县小志》记载,时胥家坝面积在沿江洲渚中面积最大,周约五六十华里,沙滩遍生芦柳,宜五谷者悉已耕种。很多地名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至1949年已是建制乡的胥家坝划归铜陵县,刘家渡的姑娘成了铜陵市的儿媳。

无为刘渡荒湖滩的美丽传说

无为县刘渡镇邱城行政村,位于刘渡西北,四面环水,中间凸出,地形呈椭圆状。俯瞰该地,犹如一枚在水面漂浮着的橄榄……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因觉此地中高周低,尤其四面的自然河流乃天然的护城河,地理条件独天得厚,是理想的建城之所,遂计划在此筑城。先后进驻考察三次。终因为面积过小(邱城总面积近八千亩)而放弃。“邱城”因此得名。

邱城四面原是一片荒滩,现均筑有堤坝。二三十座村落依依围坝而居,根据姓氏、宗族,取名“张家坝”、“孙家坝”、“仰家坝”……

邱城之西北角,原是一片荒湖滩,芦苇苍苍,候鸟缱绻……现居住着一千四百多马姓居民。六百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从遥远的江西迁徙到这里。他们沿河依坝而居,屋舍相依,婉转迂回。犹如一条婉转起伏的巨龙,延绵不断,跳跃灵动。他们沿坝而住的村落,则叫“马家坝”。现叫“马坝”。说具体点,叫“邱城行政村马坝中心村”。

刚进村口,一条清澈的长河就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马坝人的“母亲河”——老河。河面上,零星插着渔网,几只鸭子悠闲地打理自己的妆容;浅滩上,不时有飞鸟掠过,溅起了浪花朵朵;河边,几个小妇人不紧不慢地捶洗着衣物,一起一落的节奏似乎在给河水打着节拍……蓝天白云的倒影和我们的身影一起漂浮在河塘里,悠悠荡荡。老河翻着晶莹的水花沉静地流淌,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春天里的马坝村,宁静、美丽,色调绚烂,娇俏如顾盼流连的少女。垂柳,嫩荷,点点翠绿;幽巷,旧桥,缕缕情思;白墙青瓦,蜿蜒小道,月塘波影,一碧稻田,吹拂着柔和温暖的风,组成一幅宁静悠远的画卷……时光在这里搁浅,思绪在这里攀援。恍若步入一场梦境,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耳畔似乎响起一阵悠扬清新、水润唯美的笛声,如丝如缕,动人心弦……

在这里,时光似乎有意放慢了脚步:良田环绕,树影婆娑,曲径幽巷,鸟雀和鸣,鸡犬相闻,人气和谐,稻田与屋舍相依,蛙声与鸟鸣合奏,缓缓的炊烟袅袅,在屋舍楼宇间穿梭……天然的田园画卷和淳朴的生活气息,可不就是安泰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让人恍若回到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时代。

马坝马姓渊源

马坝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马,为战国名将赵奢后代(有《马氏族谱》可考)。

关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的原委,《马氏族谱》有记:始祖马服君,原名赵奢。公元前二〇一年庚子九月十九日,赧王四十五年辛卯,秦伐韩围阏与,赵王命奢将兵救之,大败秦兵,解围而还,迂韦蛮贡一马红斑豹,性躁不服骑,独服奢,纵送如意,而封马服君。

史书则作如下记载: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惠文王有子赵奢,善于用兵,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

赵奢之妻为纪念丈夫赵奢,将其生前的官名“马服”作为姓氏。秦灭赵后,赵奢的子孙后代改为单姓“马”。

赵奢的长子就是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他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射杀,所率45万大军投降后被秦军活活坑埋。此事让赵奢家族蒙受了奇耻大辱。于是,赵奢之妻领着次子赵捷、三子赵拨(湖田谱写成“牧”)和赵括儿子赵兴离开都城邯郸,逃往陕西的扶风隐居。赵拨改姓马后,不再当官,甚至秦灭六国后多次请其出仕也不接受,而是在当地以教书、种地为生,深受百姓的爱戴,称之为扶风君。于是以后赵拨这一支马姓就以“扶风”为堂号。

宋代时起,马拨后裔从陕西扶风不断南迁,其中一支迁至江西乐平,明初时达六千人之多。元末之时,中原地区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大明初立,又虑及大族相聚为逆。为维护新政权,从洪武三年(1370)起,以垦荒为由实行“分丁”移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武大移民”、“永乐迁民”。

于是,马氏先祖再次千里迢迢,辗转迁徙。江西马氏一支迁往湖南(综合《湖田马氏族谱》推算,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即是“扶风”马氏第69世孙,也是江西省永新县马氏始祖马子仪的第22世孙);其中一支马氏兄弟四人,来到现无为县刘渡镇邱城西北角这一片荒湖滩边,填湖造田,拦水筑坝,繁衍生息。他们开荒垦地,艰辛创业,与天地搏斗,与自然抗争,遂成马家坝。——马坝之马姓与台湾地区前任领导人马英九同为马拨这一支系派衍,同为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后裔。

少年巾帼英雄马毛姐

马姓后人英雄辈出。东汉时,有“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三国时,刘备属下被封为“五虎上将”的定西将军马超,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

而提到马坝,不能不提渡江战役中的少年巾帼英雄马毛姐——

马毛姐,1935年出生在马坝的一个贫苦家庭,全家都靠打鱼维持生计。其母一共生了13个子女,活下来的只有8个。她本来没有名字,因为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家人随口就叫她“三姐”。

1948年6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九兵团二十七军一举歼灭了驻长江下游地区北岸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无为。1949年2月,解放军来到了马毛姐的家乡。和其他穷苦人家一样,马毛姐一家也沉浸在获得解放的欢乐里,总是替附近的驻军忙这忙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让年仅14岁的马毛姐热血沸腾。一天,她看到一张征集民船的布告,便和大哥一起瞒着爸妈,带上自己家里的船偷跑到离家20里之远的风凰颈船舶站,第一个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

1949年4月20日上午,解放军召集各村水手开会,马毛姐闹着要参加,大哥却不让她进去。首长看她年龄太小了,也没有批准她当水手。

晚上,部队准备渡江,要组织四支突击队分乘四条船突击敌人,每支三十余人。马毛姐再次要求开船,再次被拦了下来。首长笑着对她说:“小姑雄,你要是吓哭了,我们会暴露目标的。”“我不怕,我不哭!”马毛姐态度十分坚决。但她大哥不容分说,一把把她推上了岸。

马毛姐只好拿着长筒躲在芦苇里。许久,信号弹升起来了,当她见到大哥划的船已经出动时,便飞快地用长筒朝地上一点,猛地一跃,落到她大哥驾驶的木船船尾上……船像一支离弦之箭急速前行,江面被敌人的照明弹照得影影绵绰。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她大哥则因为眼睛不好,在船桅杆边扯帆。当小船划到江中时,被敌人发现。顷刻间,一排排炮弹像暴雨一样打过来,突击队的四条船被打翻了两只。马毛姐划的船帆篷被打烂了,船板被打穿了,还有战士受了伤,但马毛姐完全忘记了危险……一颗子弹打中了马毛姐的右肘,鲜血直往下淌……马毛姐顾不上包扎,她两眼喷出怒火,咬着牙拼命划桨。大约用了四十分钟,终于第一个把突击队送到了铜陵一个叫东风泡的南岸。东风泡驻敌负隅顽抗,在碉堡里用机枪疯狂扫射,上岸的解放军一时受阻……好在马毛姐熟悉那里的地形,她自告奋勇领着两名爆破手冒着炮火,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突击队顺利地占领了东风泡……马毛姐和她大哥在返同北岸时,又从江中救起了好几名落水战士……

无为刘渡荒湖滩的美丽传说

那一晚,马毛姐兄妹俩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似地横渡长江6趟,运送了3船解放军直达南岸。她划的这条船,就是当时媒体最早报道的“渡江第一船”(后被确认为铜陵江段的“渡江第一船”)。渡江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支前模范”等称号,荣立一等功。因为她没有名字,奖状上就写着“马小姐”。在所有渡江支前的英模中,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