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里头是夏文化,那从考古学上来说,夏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华夏上古历史探幽


夏文化的特征:青铜文化、广域王权文化


夏文化是青铜文化

夏文化是青铜文化,这是从考古学上看,与之前龙山文化的最大区别;中原从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盛期,之后经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至二里头时代正式进入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也是夏文化探索的首席大遗址。


夏文化是广域王权文化

夏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只所以史书以夏始,就是因为夏朝的广域特征。而考古中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王朝气象的文化,正是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如何有广域影响力的?是因为二里头文化的核心特征器物扩散到了华夏九州:

陶礼器传播:

二里头时代,以盉(鬶)、爵等为代表的二里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四方传播:

向北:见于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向南: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

向西: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

向东:达到泰山脚下;

玉璋传播:

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的玉璋,在龙山时代向西传播。

(PS:牙璋是源于海岱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有网友误认石峁牙璋年代早,是大谬论,石峁的牙璋、石雕很多是从陶寺掠来的,石峁对陶寺的破坏堪称4000年前的五胡乱华。石峁南下破坏陶寺详情参看许宏《何以中国》)

(龙山式玉璋,无扉齿)

但到了二里头时代,二里头式玉璋又以二里头都邑作为其扩散的起点或者中介点,向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一带传播,直至越南北部。



(二里头式牙璋,多扉齿,)


(石峁牙璋,有龙山式,又有二里头式,但又无自身发展序列,且插玉于墙,显然是掠来的)

绿松石铜牌饰传播: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变形兽面纹铜牌饰,一般认为是以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器为原型仿制而成。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甘肃天水,也采集到了一件兽面纹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相类。

这些都应是当地的土著文化选择性地接受中原王朝文化因素的结果。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典型陶礼器、玉璋、铜牌饰的传播范围,超过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的范围。



综上所述:

夏文化从考古上来看,应该是青铜文化与广域王权,综合这两个特征,只有二里头文化最符合。

许宏,《何以中国》;

中原文物,《聚焦·石峁|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


柱下史


有句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也适用中国的朝代更替中的文化传承。商朝文化必定受到夏文华的影响,周文化也必定受到商朝文化的影响。所以,夏文华的特征必定与商文化存在很大的形似性,这样说来,部分人说的三星堆是夏文华就不攻自破了。


有人说考古学家就是与一堆“锅碗瓢盆”打交道。通过这些锅碗瓢盆来判定其人。这话虽是调侃,但是却很有到底。怎样辨别出夏文化的特征就需要这些所谓的“锅碗瓢盆”。


陶器器形上的特征

陶鼎、罐、盉、豆、觚、鬶、尊等器型都是从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型。中国远古文化以鼎鬲文化著称,大体上看,用鼎(三实足炊器)的人群居东南,用鬲(三空足炊器)的人群处西北,交汇处恰在中原。二里头文化中鼎、深腹罐、鬲兼有,到二里岗文化鼎鬲并存以鼎为重。


看重青铜器礼器

所谓的青铜器礼器是指青铜爵、青铜鼎一类的青铜器,夏商周看重青铜器,并以青铜制的器具为贵,应是一脉相承的。此外,二里头发现的铃,也被看作是“礼乐”文化的初始阶段的象征。



而青铜器上的图案,最能代表夏文华的就是“兽面纹”。这也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


宫殿的特征

二里头的一处宫殿,也被称为最早的紫禁城。也是因为其带门楼的南大门,与故宫一脉相承。当然还有其方方正正的特点。


文字

夏文化的文字当有殷商甲骨文的影子,至少要具有甲骨文的几个特征,也应为象形字。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陕西人:夏商两代要么没有,要么有也不能在河南,反正陕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比河南强!只要是西周以前的河南历史文化我们都反对否认!!!所以说二里头夏都不管是人教版教科书还是国家文物局承认,只要我们陕西人不承认都是假的!!


总有刁民想害朕8876


显然,二里头是夏朝的边角。

夏都晋南:

大禹部落源于陇西,迁居黄河壶口瀑布附近,定都晋南。

当然,腐儒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主流,真实的历史可能是这样的:

黄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曾强盛一时,最终被后世附会成华夏始祖。

黄帝之后,各地部落纷争继续,其后裔继续在古河套地区活动,并建造石峁城。

其后,温湿带南移,古河套地区黄帝后裔分化为狄、氐、戎、强、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并慢慢迁离古河套地区,向四周扩散。

位于陇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渐强大,并慢慢向东迁移,最后到达黄河壶口瀑布周边地区。

其间,各原统属于黄帝帝国的部族间互相吞并,其中称霸一时的有东夷颛顼部落联盟、晋中唐尧部落联盟、晋南虞舜部落联盟、陕晋北部崇山部落联盟、大禹部落联盟等。

崇山部落联盟后期主导石峁城,灭了唐尧陶寺部落联盟。

虞舜部落联盟北上,赶走了崇山部落联盟,成为一时霸主,并将崇山部落联盟首领追赶至羽山杀死。

崇山部落联盟战败后投靠大禹部落联盟,被大禹部落联盟吸收。

大禹部落联盟在虞舜时继承崇山部落联盟治水的工作,导水积石山、凿开黄河龙门口。

大禹部落联盟在主导治水工作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夺取虞舜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杀。

大禹用13年时间统一西北诸部落后,御驾亲征东夷伯益,兵败南逃会籍病死。

其后夏启强势崛起,武力统一,可惜,夏启死后又诸侯争霸,夏朝被诸侯打的四处乱窜,在很多地方都建立过临时战争堡垒性质的聚居军寨。

最终,东夷商部落崛起,灭了夏部族,成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此时,黄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为西北部落联盟首领。

西北从伏羲到夏代遗址: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8000-4800年前。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7150~5600年前。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6700~5600年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遗址:

1、石峁遗址。

2、陶寺遗址。

3、三星堆遗址。

在说下上华夏古传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东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陕青宁晋人:弇兹,华胥,女娲,伏羲,神农魁隗,神农炎帝,轩辕,炎黄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阳、鸟,最后搞成龙。

伏羲蛇身(蛇纹身)八卦(龟)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烧陶万年前;华胥在陕西,生伏羲成纪。

女娲葬洪洞,炎黄源氐羌;尧舜禹晋地,夏建都晋南。

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中华民族来源于古昆仑山,女娲伏羲是人祖。

伏羲后裔分化为古羌、狄,其后演化出神农炎帝姜部落和黄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羌一体,姬氐(狄)同源。

炎黄西北部落联盟与蚩尤东北部落联盟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后世尊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始祖。

其实,应该是炎黄(蚩尤)子孙:

炎黄(蚩尤)为中华三始祖,称炎黄(蚩尤)子孙顺理成章。

当然,先祖蚩尤被严重污蔑丑化,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这与后世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有关。据传蚩尤被黄帝尊为兵主,即战神。这充分说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战争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当然,成王败寇,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一惯的作风。自古都称黎民的,可见,是蚩尤九黎部落后裔。

华夏:

华夏人,即中华人,即中国人。

一般认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国人。

华胥传华夏,华夏传中华:

华、胥、夏,三字了互用,均为人的意思。

一般认为,华夏源于西北:

1、源于华胥古国:华胥陵在陕西,生伏羲成纪,女娲陵在山西,在西北。

据说陇山周边是伏羲的诸夏部落联盟,华山周边是女娲的华夏部落联盟。

2、源于地名:华山和夏水,在山西陕西。

3、源于炎黄:炎帝名华,黄帝为夏,在西北。

4、腐儒附会:衣服文化。

5、源于扯淡:花朵。

炎黄子孙是民国时期的公认说法:

这主要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关,传说,汉人祖先是由炎黄华夏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合并、融合而来,所以,后世汉人遍尊炎黄为祖先,自称“炎黄(蚩尤)子孙”。

当然,蚩尤也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称黎民的,显然是蚩尤九黎后裔。


用户1789621402868715


关于何为“夏文化”,结合考古学文化和民族两个概念,认为应是以夏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从根本上说是考古学概念,是指一批遗迹、遗物的总和,这里的夏族是民族的概念,而非氏族或部族。在如何理解夏文化的概念上,结合非洲邦兹族的事例,认为夏文化不一定等同于某一支考古学文化,也不一定包括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全部,可以包含有几支考古学文化的全部或部分。夏史是历史学概念,主要指夏朝的兴衰、政治结构等。夏文明则是人类学概念,当然目前已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代表夏代各种精神、物质文化的总和。

文化、技术、人种、政治、语言的关系

1

探索夏文化的态度

探索夏文化的态度问题即是否一定要从考古学上寻找、确定夏文化。例如罗泰教授认为从纯粹考古学的立场来说好像是不重要的,夏朝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文献学问题,不直接牵涉到考古学,但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则认为重建中国上古史很重要,试图通过推定夏文化来认识夏朝的具体历史。简介国内外学者对探索夏文化的态度之后,讲者语重心长地指出:第一,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所关心的学术问题,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不关心来小视别人的关心,作为一个专攻夏商周考古的学者,我们理应重视夏代的存在与否、何种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探索夏文化来复原夏代历史。第二,各类文献的史料价值有所不同,《竹书纪年》、《容成氏》、《史记》等后代对夏的追述应慎重对待。第三,夏代考古正好处于中国的“原史”时代范围之内,这种主要依靠考古和间接文献进行研究的情况具有世界性,并非夏文化所独有。

2

推定夏文化的方法

关于推定夏文化的方法,讲者归纳为时空对证法、都城对证法和内涵对证法。时空对证法方面,引用了张光直、李学勤和邹衡三位先生的论述。张光直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文献所载的夏朝相符;李学勤先生认为不一定采用与论证商代存在一样的途径来论证夏代的存在,从时空两个方面把文献与考古的研究结合起来,必能解决夏文化问题;邹衡先生则将时空对证法落实为年代分期和文化类型的研究。之所以使用都城对证法,是因为只有都城或极少数其它城邑才能在文献中找到原本的历史身份。如在确定夏商文化分界的问题上,主要是对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各个遗址的年代关系,确定各自的兴废时间,并努力分辨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播过程等等,以确定最晚的夏文化。内涵对证法则是要从考古学文化遗存中辨识出夏文化特有的事物,范文澜先生将夏后氏尚黑与龙山文化的黑陶相联系,邹衡先生认为《礼记•名堂位》所载“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中的“鸡夷”就是二里头遗址的“盉”(见图),都是这个思路。

3

夏文化的探索历程

夏文化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1、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与仰韶文化为夏文化说,以李济和徐中舒先生为代表;

2、城子崖的发掘与龙山文化为夏文化说,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

3、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与二里头二、三期之间为夏商分界说;

4、河南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与二里头一至四期为夏文化说,以邹衡先生为代表;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登封王城岗和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形成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是早期夏文化的主流观点,以李伯谦先生为代表。


我来读历史


夏的起源是治水,如果按文献记载,已经把大地划为九州。所以不该把夏的边界定义在某个地方起源,就在附近活动,这不太符合人的流动性。

人是有探索和开拓性的,古代没有国都的概念,哪里适合居住,就到哪里去,因为人对自然是没有掌控力的。

夏的文化特征就是模糊性,神秘性,哈哈。江湖传说已久,就是不见庐山真面目。

搞笑的是,我为什么要证明给后人看,我存在过?你们爱信不信,关我屁事。

商朝都说是从我这里得到的江山,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都知道我的孙子的孙子的是个暴君。为何我要拿东西证明我活着,为你们这些刨祖坟的王八羔子活么?你们的敬畏在哪里,现在还否定我的存在,数典忘祖么?有不有。我说我回火星了你们信不。。。


月亮林地的鹌鹑


铜爵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较多,有2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样式是模仿陶爵,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是造型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虽同是细腰平底,但显然经过修整,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一时期的纹饰少,体现出朴素简练的特点,少量兽面纹也是抽象而不写实,例如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牌饰。


跪射俑


夏文化的特征就是在商朝文化之前,区别于商朝文化。并且该文化扩散范围,大致覆盖全国,并且取代当地的地域性考古文化。…二里头文化,符合这个特点。…对照文献记载,认为考古上的二里头文化就是文献记载上夏朝文化,考古学上没有其他选择。证据很多,但唯独没有考古上的文字证据。像我们这种喜欢文献记载的民族,要想像西方一样发现石头刻的文字,很难。…西方的考古学没有文献记载,全都靠考古学家自己猜。而我们的考古学家却可以对照文献记载。徐旭生发现二里头的时候就是依靠文献记载,才发现的二里头。这估计也是全世界第1次了。也就是说二里头无论在文献记载上还是考古证据上,都几乎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夏都。唯一缺点就是没有发现考古意义上的文字证据。这估计很难。


英语选修


卧槽,二里头居然有夏禹铸造的青铜九鼎,夏的铸造工艺比汉都厉害。


蛮牛176772872


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明标准:文字、金属、都城、奴隶,四样东西完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