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如此勤政,為何大明王朝還是亡了?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北京煤山(今北京景山)迎來其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將煤山選做生命的歸所,在此自縊。而在朱由檢身後的,是備受動亂折磨的大明百姓,是前途未卜的大明江山。

崇禎皇帝如此勤政,為何大明王朝還是亡了?

朱由檢是和大明一起生死的亡國之君,可朱由檢又不具備很多亡國之君的特點,他不似桀紂一般荒淫,也不似秦二世一般暴虐,更不似陳後主和北齊後主一般不問國事。然而大明終究還是亡在了他"手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朱由檢當然是不幸的。然而他相較於陳後主一類人,更不幸的是,他宵衣旰食,勤於政事,然而大明還是積重難返,國祚難延。朱由檢作為"亡國之君"的悲哀,根本上來自於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

朱由檢,明思宗、莊烈愍皇帝,以"崇禎"為年號,故而世人又稱其為"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弟,母為賢妃劉氏。

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1627年9月19日),尚無子嗣的明熹宗逝世,同月廿四日(10月2日),朱由檢即位,時年十七歲。次年正月初一(1628年2月5日),朱由檢將年號改為"崇禎"。

崇禎皇帝如此勤政,為何大明王朝還是亡了?

在朱由檢即位的第一年九月,他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停止執行刑罰。十一月,他又將晚明專權宦官魏忠賢貶謫到鳳陽(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同月,他又裁撤駐守在各邊鎮的宦官,並在之後逼迫魏忠賢自縊。魏忠賢的重要同黨侯國興等人也在年底被剿滅。

從朱由檢即位第一年的政績來看,這位帝王雖然並不是自幼學習帝王之術的繼承者,雖然還很年少,但他有著改變晚明亂局的自覺和決心。剷除魏忠賢一派,即是朱由檢整頓大明吏治的開端。

此後,朱由檢一面"詔內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門",一面"戒廷臣交結內侍","復外吏久任及舉保連坐之法,禁有司私派",力圖斬斷宦官干政的道路。十七歲的朱由檢,意氣風發,與遍佈天下的魏忠賢一派針鋒相對,毫不怯懦,看起來沒有半點"亡國之君"的模樣。

不僅要補國內的漏,朱由檢還計劃加固對外的"牆"。崇禎元年(1628)二月,朱由檢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讓其負責監管薊、遼一帶的軍隊。八月,他下令要求,除了盛夏和嚴寒時節,其他時候,諸位輔臣都必須每天都到文華殿參與討論政務。

然而天不遂人願,朱由檢在紫禁城裡絞盡腦汁地尋找治國之策,可各地天災人禍久久不絕。即位第一年九月,南京地震;崇禎元年五月,大旱,不得不組織秋雨;同年七月,浙江一帶遭遇颱風,巨浪襲擊陸地,"漂沒數萬人";七月,寧遠(湖南省永州市境內)發生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九月,京師發生地震;年底,陝西一帶饑民發動暴亂,流賊四起,鄜州(今陝西省延安市富縣)、延安一帶陷入動亂……

崇禎皇帝如此勤政,為何大明王朝還是亡了?

不僅國內環境日益惡化,對外,朱由檢還要面臨巨大挑戰。崇禎二年(1629)十月,清兵攻入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市西北三十里左右)。次月,京師戒嚴,清軍攻下"畿東第一城"遵化(今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

面對撲面而來的各式難題,朱由檢這位年輕的帝王,所做的一切,著實是對得起大明瞭。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朱由檢多次齋居文華殿,下令要求百官修省;面對各地揭竿而起的百姓,朱由檢鎮壓和招降相結合;面對南下的清軍鐵騎,朱由檢多次派軍迎敵,曾將永平、遷安、遵化等地收復。

崇禎皇帝如此勤政,為何大明王朝還是亡了?

論政績,朱由檢實在是和我們熟悉的那些亡國之君沒有半點相似。如若大明未在崇禎十七年(1644)被滅,那朱由檢很有可能成為一位李世民、朱棣一般的大有為的帝王。然而朱由檢處在大明病入膏肓的末年。他的政策確實是一味藥,可這藥已救不活已一隻腳踏進地府的大明。

大明的滅亡,是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弊端的綜合結果。明朝的激烈黨爭、特務統治、宦官專權,人盡皆知。而這些極端狀況的的背後,是皇權和百姓對立的加劇。經濟上,稅收的反覆變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使得權貴富可敵國而國家長期赤字,國家經濟岌岌可危。而軍事上,內外戰爭經久不絕。李自成、張獻忠、後金,這些勢力都是大明滅亡的直接推手。

而以上的種種問題,都不是朱由檢在短短十幾年內所能解決的。然而大明病入骨髓,無救,便只有死路一條。只是可惜了朱由檢,生在這個時代,做了大明的殉葬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