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中医学,是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并且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医学学科。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精髓,整体观念想必大家很好理解,就是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事物也要从整体出发,和哲学很像,对吧?其实中医学也就是发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和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能找到关联点,比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包含范围是很广的。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就是证候、证型的意思,中医上面的疾病实际上是分为不同的证型的,比如感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体虚感冒,和现代医学不同。这里要讲几个中医学上的概念:证、症、病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关系,本质上属于某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如果把一个直尺作为一种疾病,那么尺子的某一段就是这个疾病的证。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就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有两方面,一是患者的自我感觉,一是医生检查所获得的客观表现。可以理解为尺子上的一个点,是当下患者最能感受的疾病的表现,感冒流鼻涕就是一种症状。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感受病因引起的,机体正邪交争,阴阳气血、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相当于整把尺子。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的证和症,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治疗疾病其实不是治具体的病,而是辨证论治

,于是就有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概念。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不同的发病时间、地点以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或者处于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不一样,其治法就不一样。同理,即使是不同的两种疾病,但是表现出来的证是相同的,就可以用同一种治法治疗。

中医里的“掩耳盗铃”

中医学的几种基本思维方法

司外揣内:从“有形内必行诸外”而来,就是说如果人体内在的变化会在其外部显现出对应的表现,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皆源于此。

援物比类:又称为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根据所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的某些相似之处,从而推测未知之物的某些特征。阴阳五行的观点和五脏等都可以从此找到根据。以后回细讲。

以常衡变:以正常对比异常,用来指导分析生理和病理的表现。

试探和反证:字面意思,可用于指导一些疑难杂症的用药。

内景反观:中医哲学思想,明代的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这篇文章旨在将一些中医基础知识展示出来,让大家对这个领域都有一些了解,此后遇到些许问题有自己的辨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