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侯馬全景

侯馬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之間,汾河與澮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東連曲沃縣,南屏紫金山與聞喜縣、絳縣毗鄰,西接新絳縣,北隔汾河與襄汾縣相望。全境東西長17.5千米,南北寬16.5千米,總面積274平方千米。2017年,轄新田、鳳城、高村3鄉,上馬、張村、路東、路西、澮濱5個街道,76個行政村和28個社區,總人口24.8萬人。

新田文化 源遠流長

據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

晉景公十五年(前585),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晉國都城由故絳(襄汾縣趙康村東)遷到新田(今侯馬市區),至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分其地,傳十三世209年。這一時期,晉國大展宏圖,懾幽並、銜魯東、吞河南、控河西,雄踞中原,傲視群雄,成為晉國乃至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秦統一全國後,置絳縣,縣治新田。東漢改絳縣為絳邑縣,屬河東郡。三國魏屬平陽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始設曲沃縣,徙治今曲沃縣境,此後歷代俱為曲沃縣轄地。唐貞觀十年(636)曾於此置新田府,後廢。

明洪武八年(1375),絳州金臺驛遷此,設侯馬驛,北接平陽府,直達幽、燕,南出鐵嶺關,通往秦、豫、蜀、楚,為北方最大的驛站之一。因配備馬匹多,過往的朝政要員多在此食宿等候,換乘馬匹,故稱侯馬。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設巡司,屬平陽府。民國3年(1914)廢府制,屬河東道曲沃縣。民國35年1月,侯馬解放。

1950年屬臨汾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曲沃縣。1956年11月成立侯馬市籌備處,屬晉南專署。1957年12月撤銷。1958年10月,曲沃、新絳、襄汾汾城及鄉寧關王廟區域合併成立侯馬市。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1971年8月1日,復置侯馬市,屬臨汾地區行署。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縣級侯馬市屬臨汾市。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悠久的歷史,為侯馬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侯馬晉國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33平方公里,由古城遺址、宗廟建築遺址、祭祀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基地和居址組成,內容豐富,影響深遠。1965年11月,秦村西北侯馬盟誓遺址發掘出5000餘件帶有朱書文字的玉、石片,其中有文字可辨識的約656件,為當時參盟人盟誓後掩埋在地下的“載書”,稱為侯馬盟書,是世界級國寶、全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十大國寶之一。盟書把侯馬帶向世界,世界以盟書瞭解侯馬。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侯馬盟書

侯馬市委市政府立足新田文化,實施文化戰略,打造文化品牌。從2003年至2010年成功舉辦六屆文化節,先後建成晉國古都博物館、新田文化廣場、廟寢遺址公園、鑄銅遺址公園、晉國寶鼎公園,加上正在建設的晉園文化城,使新田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正是這些燦爛的歷史文化,為侯馬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其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晉國古都博物館

一代代新田人不僅創造了大量有形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手工技藝、民間舞蹈和音樂等。侯馬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2項,其中喬村麒麟採八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蝴蝶杯製作工藝、剪刀面、侯馬皮影雕刻等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麒麟採八寶是流傳於晉南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其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演形式,傳播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表達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侯馬皮影雕刻也頗具盛名,其中以皮影大師廉振華、“中國皮影王”趙翠蓮最為著名。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喬村麒麟採八寶

交通區位 得天獨厚

侯馬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太原、西安、鄭州“大三角”和臨汾、運城、晉城“小三角”的中心,在國家確立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佈局中,又處於太原、鄭州、西安三大省會城市輻射圈的複合中心。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高速路樞紐

秦時建有從咸陽出發經新田達雲中郡的馳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明初設有驛站,攜中原、連燕趙、達齊魯、通秦蜀。歷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南來北往商埠地,千車百貨旱碼頭”之美譽,是山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城市,臨汾“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的南橋頭堡。

境內立體交通體系完善,國道、省道和鐵路呈三個雙十字交匯。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鐵侯馬西站投入使用,服務侯馬市及周邊曲沃、翼城、新絳、稷山等縣,侯馬作為晉南交通樞鈕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距太原、西安車程均在2小時以內,離臨汾、運城機場都不過1小時車程,實現“三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大西高鐵侯馬西站

境內設有海關、出入境商品檢驗檢疫、口岸、經濟開發區、方略保稅物流中心、山西南部郵件分揀中心、山西移動第二呼叫中心及華北南部最大的鐵路編組站,是山西省唯一同時擁有開發區、保稅區、海關、商檢、口岸的縣級城市,是晉南人才、物流、信息等資源要素的匯聚地和山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要素資源豐富,外向經濟強勁。

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滔滔汾河水,巍巍紫金山,孕育出無數新田風雲人物。位於境內高村鄉西臺神村北汾河南岸古翠嶺上的臺駘廟,為祭祀中華治水第一人、張氏始祖臺駘而建,是汾河流域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建築;春秋時期,晉景公力排眾議,遷都新田;晉悼公銳意改革,再圖霸業;六卿奪政,三家分晉;“樂聖”師曠,千古絕唱。唐代中書令裴泰,五代後晉將軍秦憲,元末明初金帶都指揮王進,明代禮部尚書李浩、大將軍裴良積,清代巡撫裴度、裴宗錫,都是侯馬人的驕傲。清宣統年間,鍾仁義、鍾天義、靳殿華組織反清義軍,舉行泰山溝農民起義,同封建勢力進行了英勇鬥爭。近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彭真,激勵著無數侯馬人前仆後繼,共建幸福生活。2012年10月12日,彭真誕辰110週年之際,彭真故居紀念館落成並向社會開放,成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臨汾市黨性教育基地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三晉之源通衢之地——侯馬

彭真

民國26年(1937)9月15日,朱德總司令在侯馬鎮火車站參加抗日軍民誓師大會,並作重要講話,點燃了侯馬各界人民的抗日激情。同年11月,境內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程村黨支部成立。之後,湧現出龐養太、徐力之、李哲人、李擷英、袁致和、唐華民、樊逸民、楊金鐘、馬福安、邱雨亭、耿步青、孫光烈、席炳午等一大批追求民族獨立和自由的中堅力量。侯馬成為紅軍東征、北上抗日的大後方和集結地,數萬人由此走向抗日戰場。民國35年1月、民國36年4月,陳賡將軍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四縱隊11旅兩次解放侯馬。解放戰爭中,侯馬人民積極支援前線,1000餘名民兵參加瞭解放侯馬、臨汾、運城等戰役,新田兒女為全國的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在發展農業、工業強市、建設市場、繁榮商貿、綠化整治、美化環境等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動中,侯馬更是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模範人物,有全國和省級勞動模範44名,市級先進模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