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臺“新三彈”研發計劃

據臺灣媒體吹噓,近些年經過“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到“勇固案”的發展,“臺軍”戰鬥力取得了大幅提升,歸納起來,大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精確化

2014年10月,臺灣最大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在澎湖外海觸礁沉沒。此次船難意外曝光了其作為臺唯一導彈觀測船的神秘身份及其背後的“新三彈”研發計劃。

所謂“新三彈”,是指射程1200千米的“雲峰”中程導彈、1000千米的“雄風-2E”巡航導彈和400千米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是臺當局自李登輝時期就啟動、由“中科院”主導的反制性武器自主研發計劃。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臺灣“新三彈”之一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

以戰術導彈為代表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歷來是臺灣軍事裝備發展的重中之重,受到高度重視。“臺軍”認為,發展可對大陸構成軍事威脅的所謂“反制性”武器,謀求運用精確打擊手段對大陸作戰重心和要害實施打擊,從而建立起“嚇不了、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的整體防衛戰力,可實現其“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軍事戰略目標。

機動化

2015年,“臺軍”向美方採購P-3C反潛機全數交機完成。該機加入“臺軍”序列後,將使臺海軍擁有全天候反潛、反艦和巡邏等海上機動作戰能力。

另外,為提高其海軍的機動作戰能力,“臺軍”還研製裝備了大量諸如“光華”、“迅海”、“沱江”之類的小型艦艇。尤其是“沱江”級隱身導彈艇,最大時速38節,裝備“雄風-2”和“雄風-3”反艦導彈各8枚,被臺灣媒體宣稱為“航母殺手”。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臺灣自研的“沱江”級隱身導彈艇

由於臺灣海峽縱深有限,加之島內地形狹長,一旦海上機動作戰失敗,勢必只能進行反登陸作戰。因此,“臺軍”也十分注重陸上機動作戰,把反登陸作戰作為其“固若磐石戰力”的基點,不惜投入巨資從美國購買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僅靠“阿帕奇”還不夠,“臺軍”還購買了UH-60M“黑鷹”通用直升機。之所以採購“黑鷹”,不僅是其良好的維修通用性和較強的生存能力,更主要的是其多用途性。該機一次可搭載一個全副武裝步兵班,而且外部可吊掛火炮、車輛等裝備。可以說,在多山多丘陵的島內,該機無疑可提升陸軍部隊的整體的機動性。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從美國進口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不對稱化

在正面作戰之外,2012年9月臺防務部門向“立法院”送交了《5年兵力整建計劃及施政計劃報告》,分別就發展基本戰力、不對稱戰力及戰力保存提出說明。

此報告認為,“臺軍”發展“不對稱軍力”的三項重點是:“岸置遠程精準打擊火力”及“區域效應武器”;構建“多功能無人飛行載具”(即無人機),以及具備灘岸打擊能力的攻擊直升機;“建置全頻電子偵搜(即全頻域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反制系統及網絡偵搜與攻擊”。

在網絡攻擊方面,從2001年開始,“臺軍”從陸海空三軍及島內民間網羅精通編寫木馬、癱瘓網絡的黑客,在電子戰指揮部成立了一支專司信息作戰的部隊,綽號“老虎小組”,又叫“老虎部隊”。目前,“臺軍”的網絡作戰部隊已增至4箇中隊、約有3000人編制。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臺灣自研的“反登陸利器”——“雷霆-2000”火箭炮

信息化

為夯實信息戰能力,從上世紀末開始,“臺軍”啟動了“博勝案”(“三軍指管通情繫統整合案”),具體方案是在美國協助下,以“衡山”自動化指揮系統為核心,以空軍“強網”、海軍“大成”與陸軍“陸資”自動化指揮系統為基礎,實現”臺軍”指揮、控制、通信及情報等系統的網絡化。

為配合系統建設, “臺軍”相繼從美國採購了JTIDS(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和 MIDS(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將這些數據鏈裝配到戰機、艦艇、作戰控制中心和戰區指揮中心 ,實現作戰平臺和指揮控制中心之間信息的實時交換。

與此同時,為確保在遭受導彈“第一擊”後,所有戰鬥管制機制都能存活並繼續指揮作戰,從2009年開始,“臺軍”耗資約40億元,啟動一項名為“重慶14號”戰力保存工程。根據計劃,“臺軍”五大作戰區指揮中心全面地下化,並配合陸軍、海軍、空軍、參謀本部、防空飛彈(導彈)指揮部與資電(電子)作戰指揮部,建構起新穎的戰管體系。這些沒入地底的地下作戰中心,不僅具有一定抗炸能力,還重新配置全新的通信電子裝備與戰管設施,配合迅安系統,每個作戰指揮中心都能獨立調度作戰區內陸海空三軍。

這些年,“臺軍”發展的裝備

圖注:臺軍裝備的中翔ⅡC無人機

結語

實事求是的講,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臺軍”戰鬥力確實有了一定進步,但並沒有臺灣媒體吹噓的那樣大,從“雄風-3”型反艦導彈“誤射”,也能看出“臺軍”的作戰訓練是存在問題的,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相比,無論是武器裝備更新的速度,還是裝備性能的提升,“臺軍”都相差甚遠。

更多精彩,請關注兵工科技微信公眾號(微信ID:binggongke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