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培育創新資本生態圈 創業板“點亮”灣區經濟

□本報記者 黃靈靈

定位於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提供了更符合成長型、科技型企業發展的IPO政策支持,吸引大量創投、證券、銀行等金融機構進駐深圳、匯聚大灣區,形成創新資本生態圈,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由小做大、由弱變強,使其從星星之火演變成燎原之勢,“點亮”灣區經濟。

10年耕耘,創業板推動灣區經濟總量及結構實現華麗“蛻變”,下一個10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政策加持下,創業板將助力灣區經濟實現怎樣的變化,值得期待。

培育創新資本生態圈

“一聽說創業板要設在深交所,很多創投機構紛紛在深圳設立分公司,甚至把總部遷來深圳。”深圳一位參與公司設立的創投人士回憶道。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也指出,創業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創投、證券、銀行等金融機構匯聚大灣區,推動產業與資本的深度融合,帶動大灣區金融行業蓬勃發展。

從創投機構來看,創業板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市場化機制,為資本投資及退出提供了良好的循環平臺。截至目前,廣東地區有私募投資機構6279家,管理資產規模達2.36萬億元。80家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投資41.64億元。

其中,深圳金融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9月發佈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深圳位列全球第九、全國第四。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663.16億元,同比增長7%,充分顯示了深圳金融業強勁的發展態勢。

再融資助力企業做優做強

“創業板始終支持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利用多種再融資手段,滿足其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深交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170家大灣區創業板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可轉債、配股等方式融資330.56億元。

支持大灣區創業板公司開展以產業整合為重點的併購重組,則是另一“秘訣”。從實際效果來看,一方面,大灣區創業板公司藉助上市平臺優勢,聚焦同一產業的收購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雁陣效應”,不斷增強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

截至今年9月底,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已實施完成20單重組,交易金額合計195.07億元,配套融資4.53億元。

另一方面,大灣區企業毗鄰深交所,對於資本市場的認識更為深刻,積極利用併購重組等手段登陸資本市場。有68家廣東企業被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收購,交易金額達686.1億元。

助力構建高科技產業鏈

不忘初心,創業板不斷加強對創新創業企業的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向先進生產力轉化,實現了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已成為大灣區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上市融資首選地之一。

最新數據顯示,大灣區的珠三角9市2017年研發支出89%來源於企業,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大灣區創業板公司2018年全年研發支出達185.7億元,研發強度達6.27%,高於創業板同期5.02%的平均研發強度,也遠高於廣東省企業同期平均水平。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有超過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94%,戰略性新興企業佔比達76%,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形成了以信維通信、高新興等公司為代表的5G產業鏈,以深信服、歐比特等公司為代表的大數據、雲計算和網絡安全產業鏈,以邁瑞醫療、康泰生物等公司為代表的醫療器械產業鏈。

“深交所將堅定不移地深化創業板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提高直接融資能力,提升服務科技創新水平,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上述深交所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