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兩千多年來,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文字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些文獻幾乎都是在老子假借的“道”的虛空意象裡打轉轉,走不出來,究其原因,多數源於“以今解古”或斷章取義,缺乏整體把握,以至於只求片面解得通,根本沒法兼顧語義的前後銜接。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在走不通的情況下,有人提出《道德經》是用來“悟”的,不是用來“解”的觀點以搪塞,結果造成以訛傳訛,錯上加錯。

事實上“悟”也得有個正確的方法途徑,原意弄錯了,任你怎麼“悟”也悟不透老子的思想,甚至越悟越遠,“背道而馳”。

現在藉助古漢字,結合老子《道德經》全文意旨,來分析“道”“德”二字的古義,可能會給你帶來顛覆性的認知。

第一章第一個“道”,不是含糊的可道之“道”,而是具體的道路之“道”

對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人們通常解釋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恆常不變的道”。這樣的解釋總感覺虛虛渺渺,好像缺點什麼,顯得蒼白無力。因為接下來要說的“道”本就寂兮廖兮,不可言狀,再加上一個沒有具體所指的“可道”之道,就更加不知其所言了。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縱觀《道德經》全篇,“道”字出現76次,以實物比喻的隨處可見,這些比喻無不在於通過虛實對比,以說明“道”的特質屬性。既然如此,可道之“道”與不可道之“道”也應該是一虛一實的對比,即腳下之道的“實”,與將要展開論述之道的“虛”的對比。

所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裡面第一個“道”字說的就是道路的“道”。分析如下:

第二十五章,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且不說先秦時期的“道”有沒有“說”的意思,單就這個腳下的道路,就足以說明這個道“非常道”的理由。因為這個“有物”之道姓甚名誰,誰人修築,功用如何?老子不知其名,於是“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為何要用腳下走的道,而不是別的實物或概念來代替那個“有物”之道呢?沒辦法,在現有的實物和文字裡,以及在將來的實物和文字裡,都將永遠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實物和詞彙來描述它,於是只能借用一下腳下這個“道”來詮釋,且此道與彼道具有“遵循而行”的屬性特質。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腳下之道為何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道,所行道也。因所行之道具有四通八達和目標方向屬性,因此比其他任何實物和詞彙更接近要論述的自然大道。只是此道非彼道,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古漢字的“道”的造字方法和含義: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這個字來源於“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是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最遲出現在商代。這個“道”的造字方法是:左右兩邊的筆畫構成一個“行”字,代表四通八達的大道,中間部分,自上而下分別代表人的頭髮、鼻子和腳印,頭髮和鼻子的合體,就是後來的“首”字,即頭部,加上底部的腳印,就是現在的“走”字底,就表明人在大道中行走,左右都有岔道。下圖是“道”字的字形演變過程: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比金文更早的甲骨文的“道”字寫法卻更簡單,直接“行”字形中間加一“人字”,意思不變,都是指人在大道行走。下圖為甲骨文“道”字: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老子之所以借用“道”來勉強代替那個寂兮廖兮的“有物”,除了沒有合適的實物和詞彙以外,還有腳下之“道”契合了老子所要論述的的“大道泛兮”的那個道的某種屬性特質,即無處不在,無處不達、循道而行的含義。只是此道看得見,彼道恍惚寂寥不可見而已。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同樣的,為了說明自然之“道”的本質屬性,老子不斷地用水、用轂、用谷、用牝,用嬰兒,用江海微塵等等實物來說明“道”的柔弱不爭、虛空效用、自然淳樸,以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等特質屬性,但是這些實物只是具備“道”的某一方面的特質,而不能同等於“道”,因此,此道可道,但都不是“常道”。

以上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之所以第一個“道”是道路之“道”的依據。

理解了“德”的古義,才明白“孔德”不是大德,而是“赤子之德”

藉助古漢字的造字方法,同樣可以幫我們理解“德”的含義。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最早的甲骨文“德”的寫法,外框同樣是“行”字形,構成一個“岔道”,王弼的解釋為“德,得也”。裡面有一個“目”字形狀,即眼睛,眼睛上部有一個指示方向的豎畫,表示“直”“正”,不能走向邪道。這個字的造字思路很明確,就是看清方向,循道而行,正直不邪,不走錯路。

後來金文又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一個“心”字,表示得之坦蕩,問心無愧之意。老子基本採納了“德”的古義,即“德”來源於外部,內化於心的古義。因此,通常將“德”解釋為“道”的體現不為錯。

但是當德字與別的字構成新的詞彙的時候,通常的解釋便謬之千里了。比如以下幾個由“德”字構成的詞語:

二十一章說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通常的解釋是:大德之人的行為容止,完全遵從“道”……

若是單獨解釋本章,倒也無可厚非,可是聯繫全篇,這樣的解釋就含糊其辭了。請看“孔”字的造字原理: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上圖“孔”字是甲骨文造字法,看出這個字的古義了嗎?左下邊是一個孩子的“子”字,右上部是乳房的外部輪廓,意為孩子在吃奶,因此,在《道德經》裡,孔既不是“大”,也不是“洞”,而是表示孩子吃奶的狀態。

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意思是說:哺乳的狀態,是完全順道而行的。因為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這些“有”,指的就是“奶水”,這樣的解釋才能契合“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的“玄德”之“德”。


藉助漢字古義解讀《道德經》的核心二字,將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所以老子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我之所以瞭解萬物起始的情形,就是源於哺乳之“道”。

不僅第二十八章,在其他各章節,老子一直以嬰兒喻道。

第十章講到修真養性的原則時強調“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要求人們形神相依、凝氣致柔、返樸歸真;第二十八章論述為人處世之道時說“知其雄,守其雌……復歸於嬰兒”,就是要像嬰兒那樣柔弱不爭。在第五十五章,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以“赤子”來比喻“含德之厚者”,說他們就如同“赤子”一樣純真質樸、柔弱不爭、精全氣和。老子以嬰兒喻道,旨在教人迴歸自然狀態,返樸歸真。

綜上所述,“孔德之容”是哺乳之狀。正因為此,老子才說“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裡的“母”,借哺乳之母喻自然大道之母。就是象嬰兒不離媽媽懷抱一樣,從大自然母親“道”那裡汲取營養,返歸到如哺乳嬰兒般的純樸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