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打算考公務員的你:報考之前的幾件事你考慮清楚沒?

人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用長長的彎路才親身體會出來

不得不承認,我夠努力,但是往往在選擇面前,不夠明白,也不夠堅持。

希望更多的人,走上理想的康莊大道,而不是在職業道路上彎彎繞繞。


第一個工作平臺的選擇,務必慎重。

有多少人費著勁,經過筆試、面試、體檢、考察政審、公示,考進公務員隊伍,拿到編制,卻後悔不迭,想跳槽,想考研,想遴選,崗位成為雞肋。

有多少人在基層,困苦、迷茫、想要掙脫,又沒有勇氣,沒有路徑,沉澱的幾年,可能成為你職業的基石,也有可能基本就是在浪費青春。

我當然希望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自我認知

“貓要魚,狼要肉,你要什麼呢?”

你要什麼呢,你到底要什麼呢?這個問題從畢業後就一直在自問,也是這個問題帶著我在探索著真的我,我希望自己走上的路,成為的我,是以後永不後悔的我。

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背景,家庭,慾望,期待,夢想,是選擇的前提。常有私信詢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崗位如何選擇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我的回答只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幫他進行權衡後的客觀建議。

大部分,我所瞭解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除了家庭條件特別優越,沒有野心與慾望,就圖個清閒混生活還是在少數。絕大部分還是希望,把公務員當做一個職業來發展,突破職業瓶頸,還是希望自己會有所作為,至少也是要有職務的晉升。

所以想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可能剛畢業的大學生隨大流的公考,考公僅是為了多一個選擇而已。混沌的、不思考的、撞運氣的選擇,往往需要自己以後承擔更多。

所以作出選擇的時候要清醒。


宜大城市不宜小城市。

北上廣深的公務員還是要優於小城市的公務員。有一種論斷是,大城市,公務員多,好企業多,公務員本身存在感低,這不假,但是那是同在大城市的橫向比較,我們需要個人的橫向比。

公務員本身流動性較弱,在一個單位工作,基本上就相當於選擇一個生活的城市,生活的城市決定了未來生活的環境,公共服務水平,子女後代的教育,眼界,醫療資源,還有身邊同事的質量,一個應屆畢業生,解決大城市戶口的機會還是非常難得的,戶口帶來的隱形福利不能忽視。當然,你說壓力大,生活質量不能保障, 事實是,在任何城市的公務員,收入都是當地中等收入水平,小城市,也是一樣。大城市的專業公務員,積累幾年後,跳槽的機會多,選擇多,小城市,一輩子可以選擇的機會太少了,即使有宏圖大志,客觀條件也不允許。

寫給打算考公務員的你:報考之前的幾件事你考慮清楚沒?

總的說,落後的城市,更講究關係,發達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意識更高,帶來的所謂公務員的地位有差距,比如杭州,服務意識就要比東三省強,相對的,公務員面對企業的強勢地位要弱很多,所以發達城市公務員也不是最優選。

至於房子,北京上海壓力大,哪個城市都不小,需要考慮家庭、配偶收入,還有個人其他途徑的投資綜合考慮。如果很戀家,家底豐厚,只需要你有一個有保障的工作就好,那就回家唄。^_^

宜高不宜低。

級別還是奔著高級別的去。可以考部委當然要選部委,可能去省直、市直還是去省裡,市裡,這直接影響著級別職級的晉升可能,基層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忙碌,各種檢查、考核、暗訪、報表,周邊同事的水平和素質,對於一個應屆畢業生來說,很難培養出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利於長遠發展。

我個人那些較為良好的職業習慣,都是到省直後,在關鍵崗位培養和磨礪出來的,不同的級別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視野,不同的平臺給一個人的助推力是全完不能同日而語的。

我當時進入國稅,看重的是這個系統,但是市和省不對外公開招考,我打算進去後好好努力,進入省局,可是,進去之後才發現,那通道是封閉的,只對關係戶開放。

市級的同學副科、正科,你還在基層混所謂“股長”呢,儘管掌握的實權不一樣,但是,目前還沒有人真正的不在乎級別。比如我現在,在基層耽誤了兩年多,同樣的同事,當畢業就在省直,現在已經是處長了,我還沒有熬到年限^_^

宜實不宜虛。

實,就是實實在在的崗位,比如稅務,審計,財政,發改,住建,教育、衛計委(不一一列舉)等實實在在的業務,工作幾年可以修來實實在在的本領,接觸實實在在的企業,不是教你吃拿卡要,而是明白了相關領域如何運行,以後也有來錢的道,比如衛生口,家人以後可以開藥店。^_^。比如稅務口,家人做生意還是要便利些。而不是如檔案局啊、氣象局啊、宗教局啊這些“虛”一些的單位。一個是同在體制內,這些單位相對邊緣化,存在感的確是低,第二也是未來發展受限,遴選也不佔優勢。

有些人考公務員奔著競爭的人少去,好考,考上再說,這個想法最好不要有。

宜專不宜轉。

專,是說專業。最好是專業對口,大學四年教育,研究生全日制教育,專業給我的滋養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選擇公務員最好專業要對口,不要去轉專業,比如我,法學專業,進稅務口,以為稽查大案要案,行政複議可以大顯身手,其實這些案子,更多的是依賴財會,有財會的基礎才能研究透案情。更何況,哪有那麼多行政複議,專業不對口,會受憋,一身功夫施展不出來,還要跟稅務專科畢業的重新學一遍新的專業。當年,我也是想技多不壓身,還報考了注稅,後來,簡政放權,注稅取消了。偷懶的我,還是悄悄慶幸。^_^。必須要承認,作為普通人,都有惰性,我們的意志力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頑強,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被推著走的。職業最好與專業連續,這可以省去很多力氣。

比如,我當時覺得法院很辛苦,儘管專業對口,壓力太大,不太想去,現在8年過去,法院同學員額制改革,工資待遇漲,積累了專業可以跳槽大企業,跳槽當律師。

宜清不宜聽。

清,通過“盡職調查”弄清楚自己所選的單位全部情況,必要的時候去試用、實習,與單位人員多聊聊都是可以的。

不能道聽途說,不宜聽信傳言。

比如我當時的單位,相比於其他稅務局公積金是最少的,對,同一個城市的不同稅務局公積金不一樣,比如我所在的稅務局所在地非常繁華,但是實際上納稅大戶卻不多,因為都被市局抽走了。這,直接影響個人收益和待遇啊。當時沒有弄清楚。

包括身邊同事的基本素質,這決定了你以後職業的起點和職業環境,也非常關鍵。

奔著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去“實地踏察”,不要冒著風險去決定。

宜性格不宜性別。

性別,似乎成為考公務員的必備考慮因素。常常有人說,女生嘛,又不需要幹事業,考個公務員,穩定,顧家,好嫁人。

這的確不錯。如果你是這樣的賢惠之人,男朋友又特別支持,倆人之間有一個考公務員,是一個比較好的搭配。公務員福利保障還可以,身邊女性到了三十多歲,考慮的特別多,不必擔心失業,不必擔心生小孩被炒,身邊確實有好幾個高高興興備孕生二胎的,這讓企業的同學很是羨慕。

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女生公務員,家底不是特別優厚,或者個人有更多追求的,在做代購或者其他生意的。也有不安於只是相夫教子,想要看更大世界的女生,在積極準備考遴選。

所以,跟性別有關,但是關係不大。還是要看個人,小富即安的男生考公務員未必不好,心有大志的女生考公務員未必就是最好。

主要看性格。

宜遠不宜短。

遠,是長遠,要考慮長遠,不要為眼下的壓力嚇倒,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短,是目光短淺,只看的到眼前。

按照未來給自己的人設,倒推現在的選擇。

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倒推目前如何決定。

剛畢業的大學生,最大的心願是求得有保障,有“好”工作,解決畢業與社會之間空檔的壓力與迷茫。別害怕,目光放長遠,不要因為害怕而選擇公務員,不然,未來的哪一天,你會更痛苦,本身有想法,願意奮鬥,在公務員系統內會比較痛苦,希望公務員的路,不是你報考的權宜之計,不是你毫無選擇的保底。

不要把努力的機會留到以後,就現在,使出最大力氣,去努力。

“不要害怕,去成為你。”我多麼希望,這句話,剛畢業的時候,有人對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