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文|李佳師

我們正在進入“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層出不窮,對顯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隨著新型顯示產業體系的不斷成熟,全球顯示產業從規模競爭向創新競爭轉變的特點日益突出,產業整體進入轉型發展期。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未來會繼續低谷徘徊還是已經有新的機遇正在醞釀,哪些新技術將在未來掀起大的風浪?

屏幕無處不在,對顯示提出更高要求

看似“屏幕”無處不在,顯示無處不在,但是顯示產業卻進入“艱難”狀態。IHS研究總監張兵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經濟環境、產能過剩等諸多因素影響,過去一年甚至到未來一段時期,包括手機、電視等顯示面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都會比較艱難,各家企業的日子都半斤八兩,從區域來看,中國大陸企業的財報要稍優於中國臺灣和韓國的企業。”

群智諮詢總裁李亞琴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同樣表示,顯示面板產業目前處於下滑期和低谷期,特別是從產值和主流的面板價格來看,預計今年與去年相比同比下滑,包括明年的完成產值也很難有明顯回升,所以可以判斷最近幾年顯示面板都將處於低谷期,價格也同樣如此處於歷史的低谷。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目前顯示行業供大於求。”中怡康市場調研公司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從需求端看,除商顯新興市場擁有較好的成長態勢外,整體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增速放緩。以中國市場為例,TV自從2016年銷量達到頂峰的5203萬臺後,過去三年已經連續下滑,預計下滑將持續到2022年。從供應端看,大尺寸面板整體產能過剩,雖然韓系面板廠商今年關閉了多條產線,但上半年華星深圳11代線、惠科滁州8.6代線、富士康廣州10.5代新增產線已開始投產,整體產能過剩問題將加劇。2019年上半年TV面板出貨1.4億片,同比增長3.6%,而產能面積同比增長了12.2%,行業庫存壓力大。從面板價格看,自2017年開始面板價格持續下滑至今,從不斷挑戰現金成本,到部分尺寸已跌破現金成本,主要尺寸本輪價格基本都腰斬。目前面板價格已經趨穩,有望實現階段性的價格回調。

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目前顯示面板的產業在一些主流的市場處於一種無序的非理性競爭的狀態。隨著國內產能的擴充,也有越來越多的新進入者加入顯示面板產業,甚至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廠商在考慮從國外引進‘舊顯’。所以整體來看目前是處於一個非理性的無序競爭的狀態。這也是導致整個顯示面板產業處於低谷,價格處於低谷的一個核心原因。”李亞琴表示。

“比如說移動市場,在5G的推動下OLED會大幅取代LCD。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還是有很多地方政府以及新進入者和一些小廠商,還在新建LCD的生產線,這其實與市場發展趨勢背道而馳,這樣重複建設既是資源浪費,而且會帶來惡性的價格競爭,風險性非常高。”李亞琴表示,大尺寸也一樣,目前全球10.5代線已經有五條確定量產,再加上現有的8.5代線,其實產能已經過剩,廠商們都在思考如何消化這些產能,但仍有很多地方政府還在考慮再建更多高世代的LCD生產線,這種做法不合時宜也不利於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產業進入成熟期,競爭從規模轉向創新

全球平板顯示產業在經歷這些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進入成熟期。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研究所光電子產業研究室主任耿怡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新型顯示產業體系的不斷成熟,全球顯示產業從規模競爭向創新競爭轉變的特點日益突出,產業整體進入轉型發展期。”表現在產業規模持續增長,行業應用加速拓展,產業動能持續強勁,高分辨、大尺寸、柔性化,節能環保成為競爭新焦點。

耿怡表示,LCD技術起源於美國,成熟於日本,韓國憑藉反週期投資後來居上,我國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與日韓共同形成“三國四地”的產業格局。近年來日本面板產能收縮,但對上游配套領域的把控能力依舊較強;韓國以AMOLED為保持產業優勢的重要手段,並且加大在配套領域的投入;臺灣地區深耕TFT-LCD,同時在Micro-LED有較大的投入;我國新型顯示產業經歷了跨越式發展,重要地位已經逐漸確立,建立了從供給端到應用端的產業體系,具備了一定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但在上游配套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新興技術產業化進程稍顯滯後。

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產業發展成熟期,企業陷入下滑和低谷期,將意味著“全球顯示產業的競爭格局將進入重新調整或者說再分配的狀態。”李亞琴表示,中國面板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整個全球顯示產業的格局。到今年下半年中國大陸顯示面板的出貨面積就會達到全球的50%。這種變化會帶來格局的重塑,很多外資廠商競爭力衰退會逐漸,或退出一部分的市場。在主流市場特別是手機、筆記本顯示器及TV等已經比較飽和的情況下,供應商正在面臨淘汰賽。很多的廠商因為競爭力、技術力的喪失正逐步被淘汰,這其中包括了日本廠商以及部分韓國廠商,而最明顯的一大特點中國一線的一部分面板廠正在崛起。比如在移動市場京東方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目前在柔性LED供應取得了很大增長,京東方成都6代線是全球第二條實現量產的柔性LED生產線,出貨量也排在全球第二。同時其可摺疊產品也實現了量產,為華為實現了供貨。在大尺寸市場同樣如此,比如在10.5代線量產方面,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今年都有很大的突破,實現了超大尺寸包括65寸、75寸、甚至85寸的量產。

全球顯示產業向中國聚集已成共識。“產業進入高度成熟期,全球顯示產業的產能會進一步向中國大陸轉移。”張兵說。這與當年的CRT很相似,在全球CRT產業進入成熟期後,大部分的產能就轉移到中國大陸。而在未來幾年,韓國企業可能會關廠或進一步進行產能的轉移,技術會從LCD轉向QD LED或新型的顯示技術,未來一到兩年中國大陸的產能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彭顯東進一步表示,全球顯示產業向大陸集中,2019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出貨數量夠已經佔據全球總量的50%,未來競爭將主要在大陸和韓國之間。日本在面板製造產業上已基本被甩開,臺灣地區將逐漸被拉開差距,未來兩年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還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尤其京東方。三星顯示(SDC)和LG Display(LGD)主攻OLED、Micro LED、QD OLED等高端產品,逐步減少LCD面板產能,臺灣省面板廠正在積極拓展高毛利的8K產品,友達聚焦8K電視面板,從65英寸、75英寸到85英寸均已量產,群創在AM Mini LED 8K電視面板,而相對而言大陸面板廠在儲備試驗OLED\\8k技術的同時,也爭搶奪LCD面板份額。

新機遇正在醞釀,未來誰執牛耳?

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未來會繼續低谷徘徊還是已經有新的機遇正在醞釀,哪些新技術將在未來掀起大的風浪?

“如果從技術角度看,從傳統顯示到平板顯示,平板顯示現在是在成熟期,液晶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目前雖然出不少新型的顯示技術,比如激光、Micro LED、QDLED,但都還處於發展初期,要想實現類似於液晶這樣性價比、規模和產能,佔據相當大的市場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張兵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液晶還會是主導。“對於一個接近完美的一個東西,目前還看不到會有什麼強烈的動力能夠顛覆液晶。”張兵說。“關於未來的判斷,剛出現的東西需要時間成熟,而沒有出現的東西無法預測。”

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而李亞琴則認為, QLED、MiniLED、OLED甚至未來是MicroLED都有其獨特優勢。目前在移動市場OLED取代液晶的主導地位已經是很明確的趨勢。而液晶目前最大的優勢在其性價比 ,但是液晶產業最大的危機在於盈利能力,一個不能創造盈利的技術,未來的生命力會受限。

彭顯東認為,產能和產品技術水平升級將主導未來兩年行業發展,超大尺寸及8K技術力和市場規模將穩步提升,8K LCD、WOLED、Micro LED、QD OLED將在未來同臺PK,同時OLED柔性摺疊屏幕將是一大看點,AMOLED不只實現柔性面板,更為面板與半導體、觸控、感測整合提供更多應用。5G 的商用,將推動智能手機和8K TV在2020~2021年的發展,催生創新應用對屏幕和傳感器的需求。“三星顯示和LG Display極有可能繼續衝擊下一代顯示技術,短期讓出大部分LCD市場份額,國產面板廠商在走向下一代顯示的路上,同時在LCD市場上繼續擴大份額。”彭顯東說。

“目前TFT-LCD和AMOLED是市場上最主要的兩種顯示技術,佔據了95%以上的份額,其它顯示技術各具發展特色,在細分領域已展現出比較優勢。未來的新型顯示產業將是多種技術互補的競爭格局。”耿怡說。

顯示產業進入下滑低谷期,未來誰執牛耳?

耿怡認為,僅就TFT-LCD而言,產業已經進入成熟期,產業發展速度放緩,但是憑藉龐大的產業基礎、系統的供應鏈體系、持續優化的性能和不斷下降的成本,液晶顯示仍然是新型顯示技術的主流。就AMOLED而言,將不斷加快在中小尺寸的迭代進程。未來,隨著柔性技術加快成熟,顯示產品應用形態將有望發生重大變革,並帶來全新的市場空間。Micro LED顯示技術近年來吸引了多方面的關注,從技術成熟度來看,Micro-LED顯示器件的製造及量產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工程問題。隨著對Micro-LED顯示關注度和投入不斷加大,量產技術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後,Micro-LED顯示將有望成為顯示技術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激光顯示、電子紙等顯示技術則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應用領域。

未來究竟會怎麼樣?答案會隨時間推移水落石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