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養蜂人王巨才:“釀”出甜美生活

“嗡嗡嗡……”

隨著陰雨天氣的停歇,賈豁鄉鳳台坪村頭一處位於山坳裡的農家小院中,幾十個蜂箱有序擺放,一群群蜜蜂飛進飛出,熱火朝天地釀著蜂蜜,讓寂靜的山村熱鬧了不少。香甜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

蜜蜂的主人王巨才正穿梭於蜂箱間,細心地查看蜂群活動情況,“八九月份是最忙的時候,我們必須及時給蜂分箱,每個蜂箱裡只允許有一隻蜂王。”

初秋,即使不是產蜜的最佳季節,王巨才依舊放不下這群帶領他發家致富的“小精靈”。1949年2月2日出生的王巨才,在蜂箱邊上搭了個簡易的棚子,每天晚上就睡在小棚子裡守著。

武鄉養蜂人王巨才:“釀”出甜美生活

王巨才告訴記者,這輩子,他能與共和國同齡,不知是幾輩修來的福氣。七十年來,他親眼見證了國家由貧弱到強盛,看到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現在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出門就是柏油馬路,城市和鄉村連在一起了,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常常做夢都會笑醒呢……

談話間,蜂箱一打開,數千只胖絨絨的小蜜蜂,歡快地將主人圍住,撲閃著小翅膀“嗡嗡”叫喚。一隻小蜜蜂“嗡嗡”地鑽進了王巨才的袖子。

“你看,這些蜜蜂都把我當朋友了,不會蜇我。”王巨才笑呵呵地說著。蜜蜂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這些小蜜蜂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身體內也產生了抗體,偶爾被蜜蜂蟄兩下,也沒什麼大礙。

王巨才說,自己對蜜蜂的喜愛源於兩個字——“困難”。

王巨才剛上學就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12歲時,母親又去世了。父親一個人養著4個孩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他讀到小學3年級,家裡再也無力支撐他的學費,他便退學了。

1963年,王巨才13歲了,在村子裡已經是個半大小子,正是特別能吃卻又幹不了多少活的時候。他的“困難”被一個在韓北鄉當醫生的朋友籍有貴看在眼裡。由於職業原因,籍有貴養了一些從山上挖來的土蜂,即棕馬蜂。雖然當時大家都不富裕,但籍有貴還是送了2筐蜜蜂給王巨才,讓他掙個零花錢。

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蜂蜜的甜潤、醇香深深地烙在了他幼小的心靈裡。王巨才把自己所有精力全放在養蜂上,從2筐養到1箱16筐,從1箱養到10箱,最多的時候他養了30多萬隻蜜蜂。但是由於技術缺乏,他養的蜜蜂一隻都沒能熬過寒冬,全部死亡。

武鄉養蜂人王巨才:“釀”出甜美生活

王巨才對養蜂的熱愛被籍有貴看在眼裡。第二年秋天,他把王巨才介紹給一個四川養蜂人邱師傅當徒弟,學習養蜂。憑著對養蜂的喜愛和吃苦耐勞的性格,王巨才很快通過了師傅的試用。三個月後他便跟著邱師傅從家鄉輾轉去了內蒙古實地學習養蜂。3年間,雲南、四川、湖北、河南、內蒙和東三省,他的足跡遍佈了大半個中國,哪裡有花哪裡走,哪裡溫暖哪裡趕,系統的學習專業養蜂知識,從此王巨才走出了“追花奪蜜”之路。他的工資也由每個月12元增加到18元、22元、58元、68元。王巨才把全部工資寄回家中補貼家用,兩個妹妹也在他的幫助下都完成了唸完了初中。

3年後,剛滿16歲的王巨才就成功出師了。謝師回家時,邱師傅還額外贈送了10箱蜜蜂給他。

但生活不能總是一成不變。1969年,19歲的王巨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應徵入伍,在內蒙古某部當了一名土木工程兵。

武鄉養蜂人王巨才:“釀”出甜美生活

“人還是要有點追求的。”王巨才樂呵呵地說,在部隊的4年是他人生最引以為豪的4年,在部隊,他不僅入了黨,學到了專業知識,還學會了木工手藝。退伍後,王巨才沒有接受政府安置,而是選擇回鄉自主創業——養蜂,正式走上專業養蜂創業之路。

這一養便是一輩子。

王巨才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潤,村裡人看在眼裡,自然很是羨慕,大家覺得,王巨才有致富的經驗,也有致富的頭腦和才能,希望他能競選村幹部,帶領大家一起發家致富。1974年,在村民的一致推選下,王巨才成功當選為村主任,此後的15年中,他先後擔任了6年村主任和9年村支書。

但生活中總有出其不意的變故。

2016年王巨才的老伴被確診為肺癌,不到一年時間就花光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下了很多債務,巨才被認定為貧困戶。

為了能儘快擺脫貧困,在鄉村兩級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他重整旗鼓發展養蜂產業。2018年,王巨才銷售蜂蜜收入就達到4萬元。不但還清了欠款,還成功脫了貧。

“脫了貧感覺鬆了一口氣,腰桿兒也直起來了。去年,我家3口人花了不到8000元,就搬進了75平米的新樓房,這要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如今,已經古稀之年王巨才還在不停地讀書,學習養蜂技術,桌子上一本60萬字的《科學養蜂培訓教材》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他還加了10多個養蜂微信群,在群裡義務為大家進行技術培訓。

憑著一股不怕苦、不怕輸的幹勁,王巨才在發展養殖的道路上,釀出了甜美的生活。(來源:武鄉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