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頭暈倒地昏古七,這個怪病真的挺麻煩

許是多年前的一個清晨,我還在唸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高三,每天都過得跟前一天如出一轍:

6點35分宿舍燈準時亮起,7點20分中英混雜的早讀聲響起,9點50分廣播裡播放出來的眼保健操,12點整烏泱泱奔往食堂的同學……

但眩暈,在一成不變的日子裡,冷不丁地拜訪了我。

天旋地轉,突如其來

因為晚自習會上到很晚,長髮的女生一般都在中午洗頭,午休的時候實在等不到頭髮徹底變幹,我就躺倒在床上。

被刺耳的起床鈴叫醒時,我隱約覺得頭部的感受有點說不出的怪異,以為是因為頭髮沒幹就睡了覺。匆匆趕到教室坐下,低頭在抽屜裡翻上課要用的書,但頭部的怪異變成了明顯的眩暈,我吃力地轉頭跟同桌講:“我頭好暈,想吐。”

之後才知道,頭部的任何動作都會加重眩暈感,要是早知道這個,我應該不會轉過頭給同桌一個正眼。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圖丨giphy

同桌立志要當醫生,她想了想,根據“經驗”塞給我一顆糖,讓我吃下去——當然並沒有用。

這位“醫生”急得失去理智,竟然叫來了我偷偷交往的同班男生,讓他把已經暈到不敢睜眼的我從座位上扶了起來。

這時候教室裡響起一片起鬨聲,伴隨我們從教室離門最遠的座位一路走上講臺,再穿過整個講臺走出教室,一路往校醫室走去。自此,我的高三地下戀情徹底曝光。

扯遠了扯遠了。校醫室的醫生對我“睜開眼睛周圍的東西快速旋轉,閉上感覺自己原地旋轉”的症狀束手無策,只給我開了張校外就醫單和一盒藿香正氣液,說能先“穩一穩”。

被“梅尼埃”嚇哭

去醫院的路上也非常狼狽,學校洗手間的洗手檯、路邊的排水道、醫院的垃圾桶裡,都留下我嘔吐的痕跡。可憐那時的小男朋友了,不能跑開、不能捂鼻子,只能全程伺候嘔吐的我。

至於就醫的過程,真的已經暈得沒太多記憶了,非常凌亂,只記得醫生說的了個我沒聽過詞“梅尼埃”,再之後感到有冰冷的針紮了手背,涼涼的液體讓整個世界也消停了,我在椅子上打起了人生第一次點滴,隨著眩暈逐漸減輕,迷迷糊糊地地睡著了。

真的神奇,輸完液回學校時,竟然一點兒也不暈了,好像剛才猛烈的天旋地轉,只是臆想出來的一樣。

在宿舍休息的間隙,我忍不住用手機查了醫生口中的“梅尼埃”:病因不明、聽力下降、耳聾……一個比一個嚇人,我可才18歲啊,大學都還沒念,就要一步步走向殘疾了嗎?想到這兒,一個人在宿舍偷偷抹了好多眼淚。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不舒服就去醫院,別亂搜嚇自己丨網頁截圖

第二天,懷著低落不安的心情去醫院繼續輸液,複診的醫生對我說:“你這麼小,不是梅尼埃,一般中年人才得,你這個就是感冒引起的。”聽完,心裡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雖然此後的經歷證明這位複診的醫生錯了,但還是感謝她,讓十八歲在外求學的我內心安穩了很多。

眩暈的反覆進攻

順利結束了高考、進入了大學,本來已經把它拋在了腦後,沒想到它總是

一次次發起突襲

眩暈第二次發生時,我在讀大二了,謝天謝地,比第一次輕了許多,還能自己跌跌撞撞去醫院,最終在藥物和三天昏睡後恢復了過來。

最近的一次發作是2016年秋天。上一秒才和同事吃完午飯,下一秒就靠在餐廳的窗邊狂吐起來。這一次眩暈來得又急又猛,像以往一樣去輸液,但也驅散不了密不透風的眩暈感,拖拖沓沓一週過去了還沒有痊癒的意思。一個夜裡實在扛不住了,在室友的幫助下又去華西醫院掛了急診,用了一種叫西比靈的藥,接著又是暗無天日的幾天昏睡才好起來。

疾病與我,怕是要長期共處了

除了正經暈到進醫院輸液以外,這個病帶給我的還有無止境的耳鳴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圖丨giphy

右耳啥時候開始耳鳴的,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是來了就從未離開過,成了我只要醒著就沒法按下暫停的單聲道BGM。中醫西醫都看過,但就是擋不住右耳的耳鳴。

只能自己從耳鳴的變化中找點樂子:有時是春天的蜂鳴,有時是夏天的蟬鳴,有時是老款電視機沒有信號時發出的滋滋聲,不知道還有那些新的音效包可以開發。

與耳鳴比起來,更需要我操心的,是突然暈倒後的安全問題

有一年國慶去北京看人山人海,回民宿剛走進院子的大門,猝不及防的眩暈讓我突然來了個平地摔。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現場還原丨giphy

後來同伴問及原因,其實就是突然覺得身體失衡,意識也跟著模糊了一會兒,所幸的是在地上趴了一會兒就能站起來,除了手掌上輕微的擦傷,就跟沒事兒人一樣。

這讓我很恐懼,如果下次暈倒在地、失去意識的時候沒有朋友在場呢?更可怕的是,如果倒在了水裡,或者車水馬龍的路上呢?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不是每一次都那麼幸運能倒在沙發上丨giphy

不過既然沒法預知什麼時候會暈,我也就

漸漸不去擔憂這些沒發生的事了。突發性眩暈已經伴隨我將近十年,除了曝光地下戀、錯過很多課、促成第一份工作的離職、每天在耳邊響起“交響曲”、助我表演平地摔以外,更多的是讓我非常珍惜當下活蹦亂跳的自己

很多人都會覺得,我一定是經過了很多心理建設,才能平靜對待這個背在身上的不定時炸彈。但說實話並沒有,我也很多次崩潰地問並不存在的老天爺,為什麼是我?

但換個角度想想,突發的眩暈和失去意識,雖然是一件很痛苦又危險的事,但真心慶幸每一次犯病,身邊都有人可以依賴,他們保護我的小命留到了現在。

而且我後來知道,奶奶和姑姑也有同樣的病症,從她們的經歷得知,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的頻率會下降,這多少算是些安慰,努力和疾病共存的生活總算有個盼頭。

如今,上下班時間,我仍然騎著電動車飛馳在成都到處都在修地鐵的破街上,只在醫療急救卡上用大字寫著“有突發性眩暈病史”。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醫生點評

張雯雯

看完這位病友的稿件,內心五味雜陳。有太多的患者就像這位患者一樣,飽受疾病的煎熬,卻依然樂觀堅毅的生活,非常值得欽佩和贊同。但同時又為文中的重重疑點憂心,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間,也許可以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的改善。

就像這位病友描述的一樣,眩暈不是普通的頭暈,眩暈是一種帶有運動錯覺的頭暈。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在快速旋轉幾次後立即出現短暫的旋轉性頭暈的眩暈經歷。

眩暈可以是旋轉感,也可以是一種搖擺感或傾斜感。有些人會感到自身在運動,而另一些人則感到環境在運動

眩暈是就像發熱一樣,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的名稱。會產生眩暈症狀的原因非常多,可以是一見鍾情(開個玩笑),也可以是各個不同系統的疾病表現。針對這位病友描述的情況,我提出以下疑點,也許能幫助患者之後明確診斷,進一步治療。

疑點:到底是不是梅尼埃病?

患者在兩次不同的就醫經歷中分別被擬診梅尼埃病和否定梅尼埃病。通篇也沒有看到最終的診斷結論和有效治療。那麼到底是不是梅尼埃病呢?

目前認為梅尼埃病是內耳液體和離子穩態異常所致的一種疾病。該病以法國醫師Prospere Menière的名字命名。典型病理性改變是內淋巴積水通常在20-40歲出現症狀發病率大約為10-150

例/100,000人。梅尼埃病的臨床特徵包括以下:發作性眩暈,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耳鳴。只有當患者兼具發作性眩暈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兩種表現時才可能診斷梅尼埃病。患者往往從活躍發作的症狀到長時間緩解,週而復始。

可惜像很多疾病一樣,梅尼埃病尚缺乏特異性診斷性檢查,多數患者的臨床診斷是基於病史、神經耳科學評估和內科治療臨床效果。同時可以通過聽力測定、前庭功能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內淋巴水檢查來協助診斷。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AAO-HNS)提出的診斷標準規定,梅尼埃病確診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兩次持續至少20分鐘的旋轉性眩暈自發性發作

●聽力測定確認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耳鳴和/或耳脹滿感

所以,患者雖然有眩暈和耳鳴,但她的聽力改變一直沒有重點提到,在缺乏典型完整的臨床症狀和檢查資料基礎上確診梅尼埃病仍有困難。雖然有報道梅尼埃病發病機制中包含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研究中顯示8%-15%的梅尼埃病患者具有這種遺傳模式。但患者的家族史提到奶奶和姑姑有相似的病史,並不十分清晰符合(不排除很多患者所說的類似症狀其實完全不類似,還需要進一步詳細詢問)。

值得留意的是,患者還有過疑似伴有意識喪失的發作。那一次的發作到底是跌倒時頭部外傷導致的瞬間短暫意識喪失,還是明確持續的?後續是否還有過類似的發作?這些都與診斷十分相關。值得進一步詳細詢問。

據我的推測,患者看到我的闡述會產生很多疑問,我提前嘗試回答一下:

我到底是什麼病?怎麼診斷?

眩暈是一大類疾病的表現,正確診斷需要完整、準確、詳盡的一手病史資料和體格檢查結果,必要時需要專業的神經內科醫生、耳鼻喉科醫生共同診斷,建議你選擇專業的醫生進一步診療,治療方法有很多,也許你的生活可以更好的。

為什麼之前發作去醫院打針睡一覺就會好?

平時能做些什麼?

對於出現重度眩暈症狀的患者,急診科醫生常常會給予一些急救藥物,這些藥物不能長期使用,同時常常有一定鎮靜的效果,再者頭暈那麼厲害還伴有嘔吐,病人本身也很累了。在沒有確診之前,平時要避免勞累和刺激活動,注意休息,在發作時儘早找到一個舒適安全的區域固定體位。當然,沒有什麼比儘早診斷更重要。

同時也謝謝你和我們分享,醫生的安慰對於患者多麼重要。祝你早日康復!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下面是這篇文章沒有照片的原因。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受生物圈2號的啟發,我們試圖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366個物種“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張手繪插畫的物種畫廊……

每週,這裡還要進行一次“嚴肅”的知識研討,像是“熊貓為啥長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覺究竟有多厲害?”什麼的……

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明年,讓你的桌面變得更有趣!

突然头晕倒地昏古七,这个怪病真的挺麻烦

傳送門就在這,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