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的症狀可能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 鬱鬱寡歡
  • 食慾改變,導致體重增加或減少
  • 對你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要麼睡不好,要麼睡得太多
  • 自殺傾向
  • 發現很難做出決定
  • 行動遲緩和專注力降低
  • 躁動不安
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01.

抑鬱診斷

抑鬱症通常被描述為一種持久悲傷和失去興趣的心境障礙,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持續兩週到幾個月,甚至幾年。

抑鬱症不能用單一的測試來診斷。通常,抑鬱症是根據心理評估和常見症狀來診斷的。一般來說,訓練有素的精神病醫生或治療師會問一系列問題,以瞭解你的情緒、睡眠模式、想法、食慾和活動水平。一些問卷也有助於醫生評估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例如,漢密爾頓抑鬱量表幫助醫生根據21個問題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是自己瞭解症狀程度可以用一些更簡單的自評量表,比如下面這個貝克抑鬱清單:

由於抑鬱症往往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你也可能被要求做一次體檢。有時,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問題、卵巢癌、低睪酮、睡眠呼吸暫停或其他醫學問題也會引發抑鬱症。

準確診斷和治療抑鬱症需要一個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理解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重疊。如果你想要最全面的評估和治療計劃,那麼你的第一選擇可能是聯繫精神科醫生。精神病醫生既是醫生又是治療者,為你提供最多的治療選擇。

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02.

抑鬱症往往是大腦化學失衡的結果。為此,很多醫生開抗抑鬱藥的處方。在此必須指出的是,這些藥物不是鎮靜劑和鎮定劑,很少有人產生依賴性。這些抗抑鬱藥物通常對沒有抑鬱症的人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儘管這些藥物可以在使用的第一週內產生一些效果,但更明顯的效果只有在兩到三個月後才能顯現出來。

處方的最常見抗抑鬱藥類型包括:

  •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
  • 三環類抗抑鬱藥
  •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
  • 非典型鎮靜劑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出警告稱:“抗抑鬱藥物可能會在治療的最初幾個月內,增加一些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的自殺念頭或行為。”

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03.

心理治療也被稱為談話療法或諮詢,治療幫助人們對抗抑鬱。基於證據的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問題解決療法、人際關係療法(IPT)是一些心理醫生通常採用的治療方法。

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心理師和精神病醫生(心理醫生)都可以提供心理治療。然而,只有精神科醫生才可以同時進行心理和藥物管理。

有幾種方法可以找到最好的治療師或精神病醫生來幫助你。你可以向你的醫生或朋友尋求建議。然而,重要的是你要積極地為自己選擇最有效的人,這樣你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我建議你找一位熱情、合作、敬業的臨床醫生。最有效的療法,如認知行為療法或圖式療法,從一個特定的目標和議程開始,為你提供讓你感覺更好的策略,以及一份課間的行動計劃(家庭作業),這通常是心理治療師為患者提供的治療方式。

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04.

腦刺激療法

如果藥物不能治療抑鬱發作的症狀,可以實施電休克療法(ECT)。在這裡,病人的大腦在麻醉的影響下受到電刺激。美國精神病協會建議每週提供2-3次ECT,共6-12次治療。然而,這種療法可能會導致某些短期的副作用,如記憶喪失、精神混亂和失調。

最近引進的另一種腦刺激療法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模糊神經刺激(VNS)。

心理學家:抑鬱症完全可以治癒,但是,你仍然不可忽視它

05.

有一些科學家根據藥物療法和心理療法的特點,更傾向兩者相結合治療。他們認為這樣對抑鬱症者康復更有幫助。比如,藥物是在你抑鬱發作時最差的狀態裡,進行輔助康復。因為那個時候自身的毅力,已經完全失去作用; 所以對中度或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藥物絕對是必須的,沒有藥物的幫助,可能會失去對自己完全控制;如果還不干預任由發展,可能會做出自己和家人最不願意發生的事,比如自殘,自殺等情況。只要等到藥物起到一定的效果,對自己的行為和身體已經能控制後,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兩者結合治療的科學家觀點是:藥物療法只能治標(即症狀),心理治療才能治本(即根源)。如果僅僅只依靠藥物,就可能在抑鬱中反覆沉淪,永遠都走不出來。

心理學家提醒:抑鬱症是普遍存在的,它完全可以治癒,但任何人不可忽視!多瞭解抑鬱症,特別是前期的症狀,有助於及時發現。越早發現就越容易治療,康復的可能性就越大,發覺的越晚,徹底康復的可能性就越小。


編譯作者:心理學說。以上文章資料引用於國外網站,如有翻譯錯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修改刪除。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收藏好並轉發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受益!

健康心理諮詢,找心理學說!心理學說:普及健康心理學,推動全民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