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一生在治學上最重古文、詩和字。他教子的“讀書之法”,就是“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中的“寫”,即寫字。他曾評價自己:餘於“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介入處。三者無一所成,不無耿耿。”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其實,曾國藩作為一名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對於臨池瀚染用功亦是很深的。青少年時勤奮習字不用說,就是後來帶兵和做官的時候,對於下屬呈文的批覆全用楷書。他一生寫的日記、書信及奏稿上千萬字,也都是用的楷書或行書,藉以練習書法。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硬是把書法作為含蓄表露自己情感和心境的一個最終目的來對待。他畢生對於書法的原理和技巧等要領,由此及彼地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博採百家,並融眾長,是曾國藩在書法實踐中探索的一條路子。他初學書法,主要是臨摹字帖。他曾在一則《日記》中寫道:“夜寫零字甚多。近來軍事無利,諸務廢馳,作書法略有長進。大約書法不外羲、獻父子。餘以師羲不可遽幾,則先師歐陽信本;師歐陽不可遽幾,則先師李北海。師獻不可遽幾,則先師虞永興;師虞不可遽幾,則先師黃山谷。二者並進,必有合處。”他學書法的這條路子,正是歷來多數書法家主張並實踐的路子。但到晚年,他又多次反省自己:“因餘作字不專師一家,終無所成。”可見,曾國藩對於初學書法者,力主先師一家,然後方可採摭眾長,融為一家,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學用筆,學結體,是曾國藩探索書法的一大技巧。他說:“大抵作字,只有用筆、結體兩端。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此二者,皆決不可易之理。”如何用筆呢?曾國藩說:“日內作書,思偃筆,多用之於橫,抽筆多用之於豎。豎法宜努、抽並用,橫法宜勒、偃並用;又首貴有俊拔之氣,後貴有自然之勢。”又說:“作字大約握筆宜高,能握於管頂者上,握至管頂之下寸許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許者亦尚可習,若握近毫根,則雖寫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斷不能寫好字。”何謂結體?曾國藩繼承古人論述結體之法,結合自己的實踐,概括為“四法”。他說:“作字之道,點如珠,畫如玉,體如鷹,勢如龍,四者缺一不可。體者,一字之結構也;勢者,數字、數行之機勢也。”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在學用筆、學結體的同時,曾國藩還善用墨色和注重字的間架。他綜觀古來一切著名書法家,都對用墨的濃淡和墨質的好壞非常講究,因而諄諄告誡兒子紀澤:“以後作字,須講究墨色。古來書家,無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種神光活色,浮於紙上,固由臨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緣於墨之新舊濃淡,用墨之輕重疾徐,皆有精意運乎其間,故能使光氣常新也。”對於字的間架,他認為,“習大字,總要以間架緊為主。寫成之後,貼於壁上觀之,則妍媸自見矣。”並教導紀澤:“吾自三十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只為欠卻間架工夫”,“爾以後當從間架用一番苦功。”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成功,主要取奪於他的恆心和毅力。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把字寫好,並想成為一代書法大師,不必求速效,而要靠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他自幼練書法,一直練到老,從未間斷過。他字諭紀鴻說: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餘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麓山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今爾用功未滿一月,遂欲遽跡神妙耶?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又在一則《日記》中寫道:“近歲在軍,不甚思索,但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之外,尚習字一張,不甚間斷。”他還在家中告誡子弟:“習字須有恆,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他指出:學習書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手愈掘,字愈醜,意興愈低”的“困”境。如果困時能做到“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書法藝術是最能體現作者精神素質和個人特徵的。曾國藩的書法美學觀,與其論詩文一樣,分為陽剛和陰柔兩象。他說:“作字之道,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餘既奉歐陽率更、李北海、黃山谷三家以為剛健之宗,又當參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為成體之書。”但比較起來,曾國藩不大喜歡纖弱、陰柔的字眼,較喜歡張逕、陽剛的字眼。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論,東坡駁之,非也。”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源遠流長的中國書法,是傳統的民族藝術,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技法複雜,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隨著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正在進一步地普及與提高。曾國藩的書法及其書法論,在今天仍不失欣賞和借鑑的價值。曾國藩以為學書法有三條門經:一是從趙字入門。他以為趙孟頫的字集古今之大成,既有初唐大書法家虞世南的骨架,又參以鍾紹京的風格。曾國藩稱其字上窺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徑也.其二,學中唐李北海,而參以顏魯公、徐季海之沉著,此又一徑也。其三,自初唐虞世南人手,上溯二王及晉六朝諸賢,世稱南派者也;或由李北海以溯歐、褚及魏北齊諸賢,世所謂北派也。學書者須窺尋此兩派的區別。同時須知道,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蘇東坡、黃山谷近於南派;米芾、蔡京近於北派。趙子昂合二派而匯為一。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談及學書的方法時,曾國藩認為,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體(間架)兩端。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偏廢的。小孩子寫描紅(影本),肯用心者,不過數日必與其摹本字相仿。一般而言,摹仿古人字帖間架,每日用油紙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過數日,間架與古人逼肖(相似)也。寫字中鋒者,用筆尖著紙。古人謂之“蹲鋒”,如獅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鋒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於左,則倒於右。當將倒未倒之際,一提筆為蹲鋒,是用偏鋒者,亦有中鋒時也。此用筆之法也。作字還須換筆,凡轉折之處,如“丫刁L乙”之類,必須換筆,不待言矣。如並無轉折形跡,亦須換筆者,以一橫而言,須有三換筆(一“。”為換筆處,未向上挑所謂磔(捺)也;中折而下行,所謂波也:右向上行,所謂勒也;初人手所謂直來橫受也);以一直言之,須有兩換筆(了:一一一直橫人,所謂橫來直受也;上向左行.至中腹換而右行,所謂努也);捺與橫相似,特末筆磔(捺)處更顯耳(-直被磔人);撇與直相似(特末筆更撤向外耳。了。一一停掠橫入)。凡用筆,須略帶欹斜之勢;如本斜向左。一換筆則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換筆則向左矣。舉一反三,多練習便能悟出其中的竅門。筆磔(捺)法如右手擲石以投入,若尚左邊平擲則不得勢,'若向右邊往上擲,則與捺末之磔(捺)相似,橫末之磔亦猶是也。《化度寺碑》磔法最明, 《張猛龍碑》磔法亦明。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寫大字以間架緊為主,寫成之後貼於壁上觀之,則美醜自見。寫篆字要有帖意,間架須緊。李少溫的篆帖《三墳記》、《棲先塋記》和鄧石如的篆字《西銘》、《弟子職》之類都是學篆字的極好範本。談到執筆,曾國藩以為高執筆為佳,低執筆太拘束,而高執筆則松活。學書當法四大名家,歐、虞、顏、柳四大家是詩家之李、杜、韓、蘇,尤為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其“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的見解至為獨到。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今舉曾國藩論書法箴言如下:

視少許筆尖為“四方鐵筆”

起筆收筆皆藏鋒,無一筆撒手亂丟,所謂有往皆復也。古人每筆中間必有一換,如繩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換則第二股在下,再換則第三股在上也。筆尖之著紙者僅少許耳,此少許者。吾當作四方鐵筆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換則東方向右矣。筆尖無所謂方也,我心中常覺其方,一換而求,再換而北.三換而西,則筆尖四面有鋒,不僅一面相向矣。二日結字有法,結字之法無窮,但求胸中有成竹耳。

凡作字總須得勢

凡作宇總須行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筆無勢則侷促而不能遠縱。

持之以恆.自爾精進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餘早年於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則自為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練字不可求速效

字諭紀鴻:爾.學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則失其結構,有其開張則失其梡搏。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過旬日,焉能眾關畢備。收效如此神速。餘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餘自愧而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今爾用功未滿一日,遂欲遽躋神妙耶?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筆不停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