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师傅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自杀?

羽菱君


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云,智者林立,要说谁才是最老谋深算之人,我想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人来。

但是这么多人中,真正为江山社稷而死的,却寥寥无几,而废太子老师王掞就是其中一个。

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藏着众多疑点,比如明明知道废太子已无希望,偏偏举荐他当大将军王,明明圣旨让他不要参与夺嫡,他偏偏夜闯四爷府……

那么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服毒自尽,又为为什么讲自己的一生,一步棋下赢,一步棋下输,最终是不输不赢呢?

一、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一开始就是以太子胤礽老师的身份出场,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也是一个老顽固。

在他夜访老四胤禛府上时,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这个王掞也是够牛叉的,倒让我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一个镜头,时代是清朝,周星驰奶奶掏出了尚方宝剑,一问,是明朝皇帝赐的。

王掞其实出身名门望族,属太原王氏,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王剪,后来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再后来,王离的儿子逃往琅琊皋虞避祸,随后,整个家族又迁居山西太原。

王掞提到他先祖曾保明武宗,而且是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查了一下王掞的先祖,发现对得上的只有一个叫王锡爵的曾任过太子太保,王掞是王锡爵的曾孙。

只不过王锡爵辅佐的是明朝万历皇帝,曾任过首辅,当年力推抗击日寇侵犯朝鲜,大获全胜。他后来辞官在家,虽万历皇帝多次请他出山,都拒绝,享年77岁,赐谥号文肃,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明武宗确实经历坎坷,曾经诛杀大太监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至于这些战绩有没有王掞祖上的功劳,这一下子就查不出来了,而王锡爵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官居要职,一个经商,一个入南监监生。

所以,我觉得王掞这句话应该是说错了,应该是先祖保明神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二、

王掞在服毒自尽之前,对匆匆赶过来的老四胤禛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显然,他说的第一步棋指的便是辅佐太子胤礽,只不过太子胤礽没有教育好,两度被废。而第二步棋则是押宝老四胤禛,并帮助他除掉了郑春华,确保他能上位。

那么他自尽之时并没有看到老四胤禛上位,为什么他坚定自己下赢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在他押宝老四胤禛之前,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第一件事,书中夹银票送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欠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正在发愁之际,王掞登上门,送来一本《大学讲义》,并表明自己花了一辈子心血,希望他能从中学到点道理。

结果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夹着九千两银票(一张五千两,一张两千两,两张一千两),一下子就让太子胤礽热泪盈眶,说自己一旦登上皇位,绝不会亏待老师。

而王掞也含着热泪,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我只要你做个好皇帝,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实际上这也是王掞的高明之处,他作为太子老师,不可能不知道太子的经济状况,他自己也讲了,太子花钱大手大脚,一年四万两根本不够。

那么他为什么在太子胤礽花钱的时候不加以阻止,又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给,而采取这种方式给呢?

三、

王掞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对名分看得很清楚,如果一开始阻止太子胤礽,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受到猜忌,也不符合太子一派拉拢人的需要;而且,此举雪中送炭,更容易打动太子胤礽的心,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不至于引起他反感;最后,他是一个文化人,讲究儒雅,把银票夹在书中,用于暗示太子,不至于让太子太没面子,用《大学讲义》来引导太子走上正途。

当然,王掞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没有仔细研究《大学讲义》这本书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刑部冤案,并演化为热河“兵变”,随后被废。

第二件事,朝堂之上抨击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由于太子胤礽被废的消息已经由图里琛传递到京城,太子老师王掞早早就等在城门口,等着康熙帝的车队回京。

康熙帝或许也有愧,途中还拉着王掞坐上了龙辇,希望他后面的朝堂之上不至于太过激动,可惜还是失策了,王掞得知太子胤礽要被废,据理力争: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太子有错,你要教,没有教就直接诛杀,这就是不教而诛!

康熙帝也不傻,朕是没教,是无道昏君,那么你作为太子老师,你怎么不教,你该当何罪?

王掞直接告诉康熙帝,自己已经准备赴死,全府三十多口人都陪葬!

四、

康熙帝也是非常难以处理此事,如果干掉王掞,那么自己就真的是不教而诛了。而如果教育王掞,试图说服他,那么又无从下手,你根本说不过王掞,怎么破?

张廷玉看出了其中的逻辑,也看出来康熙帝要中计,马上阻止:

“难道你想让皇上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就这样康熙帝饶过了王掞,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王掞的儿子看好他,他要自杀了,就治他儿子不孝之罪。王掞自杀就让儿子成为了抗旨不尊,也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不自杀,自己就别扭,自己说的话就得咽回去,确实高明。

第三件事,举荐废太子为大将军王:

很多人理解王掞是死心不改,还不放弃废太子胤礽,还在做垂死挣扎,其实不然!

王掞举荐废太子胤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老八胤禩的人一直在举荐老八胤禩当大将军,整个气氛就僵硬在这里,他此时跳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就是为了恶心老八胤禩。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既然前面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娥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老八胤禩也能胜任,那我就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选,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荒唐之言。

这也算是王掞的制胜法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句话就把十阿哥给瘪回去了。这也算是先期,他送给老四胤禛的神助攻,为后来的投奔做好了铺垫。

五、

王掞是一个聪明人,如果说他第一步棋就走赢了,那么根本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不管他是教育太子胤礽也罢,给他送钱也罢,后来太子复立之后,他的谆谆教导也罢,但凡太子成功即位,他自然也就功成名就。

而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他就已经灰心丧气,这步棋算是走废了,新皇登基,就是自己王家谢幕之时。那么为了弥补这个损失,为了扭转局势,也为了家族的繁荣,他必须得走第二步棋。

实际上这步棋上不了台面,只能私下里进行,那就是暗中观察最可能即位的人选,并在适当时刻投奔门下。

可是,投奔老四胤禛门下说得容易,不拿出点东西来,谁会收你?

所以,当他得知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时,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必须要送一个“投名状”,也就是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

这是一个脏活,只能脏着干,而且干完之后,干活的人也会被除掉,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

所以,他的第三步棋便是自杀,而这步棋是明着的,也就成为了明着下的第二步棋:

他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不得不走这步棋,如果他没死,那么作为知道老四胤禛秘密的人,他不会不懂后果怎样。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他不自杀,他的下场也是坎儿的下场,即使不是坎儿,也是后来邬思道嘴中府上做秘密事的人的下场。

所以,在老四胤禛到达府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家人都遣散了,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人,另一方面也是把家人拜托给老四胤禛了。等于告诉他,这件事只有我王掞一个人知道,家人是无辜的,以后王家的荣华富贵,就拜托了。

由于王掞选择了自杀,而老四胤禛眼睁睁地看着并没有阻拦,实际上“投名状”已经落实,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后,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当,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时。

这就是王掞所谓的“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而绕了一大圈之后,王家正好是“不输不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首先说《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正剧,尤其是对众多配角内心的把握极为出色。因题而想,就要先介绍一下王掞为什么说自己不输不赢。

王掞在剧中是不可多得的好师傅,对待废太子仁至义尽,甚至在得知废太子卖官鬻爵而还国库银两的时候毅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来帮废太子还款,不止感动的废太子流泪,也深深的感染了电视机前的我们,可以说王掞在废太子身上投入了一生的心血。不过仔细分析,王掞还是极为聪明敏锐的,特别是展现在两件事情:一是康熙让众人举荐大将军王,当九阿哥先声夺人的提出选大将军王首要一个贤字的时候,其实就是给了大将军王设置了一个基调,就是选大将军王首要就是要贤,这一下就把冷面王四阿哥、侠王十三阿哥以及尚未正式展现才能的十四阿哥给否定了,正当康熙不知如何反驳的时候,王掞突然站出来提出废太子来做大将军王,顺利的使康熙摆脱了不好接九阿哥的话的尴尬处境,此时其实并不是王掞不知道废太子已失君心,而是故意帮助康熙解围,此时的王掞估计已经认定康熙皇帝默认的继承人是四阿哥胤禛。二是,王掞最终直接面谈四阿哥,指出自己对四阿哥的支持,并敏锐的感觉到郑春华是四阿哥的麻烦,是八爷党将来对付四阿哥的一张王牌,于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极具嘲讽的迫使郑春华自尽。

此时,王掞为四阿哥解决了心腹大患后,认定四阿哥以后必将势不可挡直取帝位,自己是直接迫使郑春华自杀的第一人,将来为避免称为高毋庸第二以及为子孙计必须自杀了。

王掞认为自己押宝,第一次全部身家压在废太子身上,输的很彻底,最终押宝在四阿哥身上,肯定押对了,所以说自己不输不赢。





骑着足球看历史的Y君


王掞选择自杀,是明智的。

他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一心想辅佐胤礽登上皇位,但在胤礽两次被废彻底失去继位希望之后,他为了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选择站在四阿哥胤禛一边,助其夺嫡成功。



于是,王掞劝胤禛立即除掉郑春华,因为胤禩也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并伺机打出这张牌,彻底置胤禛于死地。在胤禛犹豫不决之际,王掞还主动出马,劝郑春华自杀。可以说,胤禛之所以最终夺嫡成功,王掞功不可没。



但是王掞明白,杀掉郑春华后,这件事还不是死无对证,唯一的活口其实就是自己。与其等着胤禛登基后,君臣起疑,再找个什么借口除掉自己,还不如自行了断。这样既保全了这段君臣之谊,又保全了王掞家族作为明清两朝名门望族的显赫地位。胤禛感其恩德,料想对王掞的后人也不会太差。



当然,王掞自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太子胤礽的一片忠心。作为胤礽的老师,王掞倾其心血,教导辅佐胤礽,只希望胤礽有朝一日御极天下,自己也能成就和实现自己一代帝师的梦想。但遗憾的是,胤礽最终被废掉。虽然王掞深明大义,选择支持胤禛,不过从内心他还保有对胤礽的一片赤诚的忠心。所以,他在帮助胤禛除掉郑春华后,选择坚守和成全自己这份不变的初心,饮一杯毒酒而去,留下了一片忠贞不二的清白。


达摩说


《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特色,而每个人都不蠢。

康熙身边的一些老人,刻画了三位,分别是魏东亭,王掞,佟国维。

这些人可不是随随便便杵在那里充数的糟老头子,而是大有来头。

康熙的胡子都是花白的,而这几个老头的胡子都是雪白了。所以,当康熙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这些大爷们可能正好是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少年,那么擒鳌拜,灭三藩,平台湾,这些人都是一路风风雨雨和康熙一起扛过来的,像大哥护小弟一样护着康熙,比如魏东亭,佟国维以前都是御前侍卫,和康熙一起摸爬滚打,而王掞更加特殊,他的祖辈是明朝的忠良,文人,到了清朝又代表士大夫阶层继续辅佐清朝的皇帝。如果说康熙和魏东亭,佟国维是兄弟哥们儿一样的情谊,那么和王掞就要更多一份敬重,连自己儿子,未来皇帝的教育都交给他,可见重视。

这些老臣子辅佐康熙,看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了,而是老爷子的尊严,还有帝国江山的长久稳固,他们是随时愿意为了老爷子康熙的面子,还有清帝国的里子牺牲一切的。

还不起钱,魏东亭为了维护康熙的面子,宁愿自杀也不开口,其实钱大多花在了康熙南巡接待。佟国维和康熙唱双簧,自愿退休,而这个王掞,和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大局看得透透的,适当关头,宁愿自污,也要出来帮康熙。

这是一种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忠良,对主子的拳拳之心。就好比猎犬随时可以为了护主牺牲自己。他们关心的已经不是自己的名利,忠诚已经到了忽略自我,超我的程度。

我们都以为王掞是来搞笑的,但是这个老大爷经常的一些举动,已经可以告诉大家,他不简单。

全剧里王师傅一共出现的次数很少,大概五次,这五次,都是把这个人物的大局观,洞察力,胆魄,还有包容展示无疑的。

第一次,给太子送钱。

他是书呆子吗?不是!灵活得很,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查到太子头上,王师傅给太子了一本“花了老臣一辈子心血注解的《大学讲义》”让他从中悟出一点道理,里面其实是帮太子换钱的银票。哪里是什么书呆子,直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然后第二次,第十集,康熙要一废太子,只有王师傅勇敢地站出来提醒康熙——不能废哦!

为什么不能废?因为如果太子没了,八爷党,四爷党,其他人,顷刻就天下大乱,康熙就不要想安度晚年了。

首先,他是说了大实话——不公平!太子被所有人黑,被所有人整,除了个别阿哥,没有人帮太子。

这个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任何人敢挑明的。

其次,他说了,不教而诛——

意思是太子是你自己立起来的,三十年,你用了最好的资源,教育去培养他,最后你把他否定了,也就是把自己否定了,以后你晚年拿什么服人?你这样弄得来人心不服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天下不服你——

这些都不是废话,都是句句诛心的话。王师傅勇敢地提醒康熙,你不要一时冲动,铸下大祸。

果然他说到了康熙心里,康熙真的愁了——

虽然最后君无戏言,他还是没有听王师傅的忠言,毅然废掉了太子,但是过后很快就发现跳出来的八爷了。所以事实证明一废太子就是错的。

接下来,第18集,边疆匪患,康熙需要选大将军王去带兵,八爷党推举已经不被康熙看好的八爷,理由是——

而康熙并不想八爷出来带兵,正在一大群人说得头头是到的时候。王师傅出来花样搅混水,这个算是达到这个角色在本剧中的第一个智商高潮了——

你们不是说八爷不懂兵事也可以带兵吗?那我干脆给你一黑到底,我推荐太子出来带兵,看谁是真的坐朵儿的主帅!

表面上是搞笑无厘头,实际上是在帮康熙解围,给他找理由,找台阶。王师傅话已经甩出来了,如果你康熙同意八爷这个不懂兵事的去带兵,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同意“哀兵必胜”的废太子去带兵?你一碗水端不平嘛,等于也就变向地向朝堂上所有人宣布——废太子带兵是扯淡,八爷带兵,更是扯淡。等于是拿太子去污八阿哥。在他说话之前,人还没出来,话就先来了——

我一个大家都嫌弃的废太子的人来附和你十爷,把你们弄得一样黑,黑死你们。

然后正好就给了康熙话说——

康熙骂的是废太子,其实骂的都是八爷。太子调兵逼宫是假的,但是八爷串联争储君,逼肖国兴算计太子都是真的。

然后最萌的是,王师傅还来了句不要虐待废太子——

这是两个老头在唱双簧,忽忽悠悠就又把八爷的如意算盘打垮了。注意看这时候康熙的表情,不是厌恶王师傅,而是很感动,很隐忍,很难过,他已经理解到王师傅自污的良苦用心了。

这里有一个一秒左右的焦晃老师的表情变化,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不是那种荒唐或者讥讽或者泄愤的表情,而是那种快哭了又要忍着的表情。

再接下来,19集,康熙病了,太医说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但是王师傅马上就悟出来康熙不行了。

这个必须是非常了解康熙的人,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而马上王师傅就告诉四爷,你要继位——

而他不是要巴结四爷,因为他清楚知道,八爷不行,太子不行,只有四爷能够延续大清的江山。


所以,王师傅根本不是一个跟着谁都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国家社稷,百姓福祉,对他来说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换来的,绝不能看见它走邪路。

所以,最后,王师傅必须死。

因为为了四爷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爷抓着,王师傅知道四爷不忍心,于是只有自己下手。

而王刚刚说完这个,下一幕就是他被康熙开缺。


开缺了,就算是撸到底了,王大爷干任何事,都不干任何人的事了。他可以最后一次为皇帝,为江山背锅了。于是立马就赶去赐死郑春华。

而除掉郑春华以后,王师傅自己就是最后的人证了,为了保密,自己也必须以死封口。

而王师傅最后是等到雍正来了才服毒的,他此时的神态,哪里是个昏聩的老人,明明是最精的人。他送给四爷最后的话是,您的路还长,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完。

这是用自己的命,换了四爷的将来,大清的将来。

王师傅这样的人根本不在乎利益,生死,作为标准的文人士大夫,他要的是朝闻道,夕可逝的骨气。虽然命运让他辅佐了太子,而大环境让太子失败,但是最终他自己,却为康熙江山的延续,保举了一个可靠的新君。

所以,他哪里是输了,他其实是大大的赢了,因为为了理想之死,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另外,在康熙朝为康熙牺牲背锅,康熙自然不会亏待他家人,虽然辅太子不成,但是拥立雍正有功,连命都搭进去了,那么雍正即位之后对王师傅的评价,以及对他家人后代的照顾,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师傅是把一盘太子下死的棋下活了,是把一般人不能改变的大势都改变了。哪里是不输不赢,明明是从输到赢。

注:真正历史上的王掞病逝于雍正六年。


HannibalLecter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的师傅王琰临死前对胤禛说自己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输了,一步棋赢了,然后服毒自杀了。

王琰的第一步棋是一步明棋,人人都看的懂,也都看的到。


第二步棋是一步暗棋,只有几个人看到了,也只有几个人看懂了。

王琰的自杀其实是他走的第三步棋,只有走了这一步棋,才能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和富贵,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

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王琰的三步棋:

1、第一步棋是明棋,太子的师傅王琰的第一步棋是摆在明面上的,就是和他的身份有关系的太子的老师。

既然是太子的老师,就是负责辅导、辅佐太子,教给太子为人、为君的道理的老师。

太子就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辅导太子成为一名优秀的皇帝,一名有所作为的好皇帝,是作为太子的老师的最大的愿望。

结果太子不但没有成为一名好皇帝,连成为皇帝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这对于王琰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伤害,因为这是他一辈子的心愿。

如果不是这样,王琰一辈子只走这一步棋就够了。

2、第二步棋是暗棋,之所以说这步棋是暗棋,是因为不能摆在明面上,否则也可能发生变化。

王琰师傅在太子二次被废后并没有完全的消沉下去,他在暗中观察究竟是谁可以成为将来的储君,究竟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谁?

王琰终于发现了康熙心中的人选,并且自己也是认可的,于是王琰亲自上门到胤禛府上,提前抱大腿,并送上了八爷党要在关键时刻拿郑春华做文章的消息。


胤禛本来以为事情做得隐秘,谁能想到别人都知道了,关键是康熙肯定都知道了,这真是个“烫手的山芋”,不杀不行,杀也杀不得!

谁知道康熙心理怎么想的。胤禛真是有些慌乱,不过正合王琰的心意,要不然空口白牙说投靠就投靠,总得有点“投名状”吧!

而王琰的投名状可不仅仅是这一则消息,而是解决问题。

王琰直接说了由自己去“说”死郑春华。 王琰再次求见试探了康熙的想法,肯定了自己的猜测没有错!


于是就回家走了完了自己的第二步棋,“说”死了郑春华,给胤禛解决了后顾之忧!

3、第三步棋自杀。

其实不管是第一步也好第二步棋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为了自己一家子能够富贵荣华,衣食无忧。

如果第一步棋走好了,根本不用第三步棋,但是第一步输了,必须再走一步,而第三步棋自杀是为了配合第二步棋的。

因为即便是第二步棋赢了,如果自己不死,知道了胤禛的隐秘之事,将来难免会被灭口,家里面也可能受到牵连。


而自己自杀以后,,没人知道这件事情,胤禛登基后为了感激他,肯定会善待他的后人。

王琰将家人遣散后,毅然的服毒自杀,等待着“九子夺嫡”这盘大的棋局结束的一天,就是胤禛回馈王琰后世子孙的时候。


逝去即历史


帝师,需要一颗勇敢的心,伴君如伴虎,教会了帝王之道让皇帝成为君临天下的寡人,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只有江山社稷,那么老师的位置该如何安放呢?二月河从顺治失去董鄂妃决定出家写起,第一代帝师竟然是个出家人行森和尚,福临有心向佛源自于经历多尔衮之乱和满汉一统的理念,他非常推崇汉文化以儒释道合一为自己治学切入点,行森则以渡化君王为自己修业大愿,终于在福临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后出现了机会,本是佛家一纳子,奈何生于帝王家?福临执意出家遭到了母亲孝庄和满族亲贵们极大的反对,奈何他心灰意冷无法挽回,八岁的皇子福临看着父皇出家心存阴影,孝庄太后不得不再次出发带着自己的孙子登上大位君临天下。



玄烨八岁继位没有能力处理国事,天下事在辅政四大臣手里,索尼老奸巨猾左右逢源,苏克萨哈与鳌拜水火不容,玄烨与祖母看着他们从忠心耿耿的托孤之臣变成争权夺利的乱臣,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被陷害致死,鳌拜独揽朝纲反对康熙亲政,年幼的皇帝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和最强大脑应对权臣,福临为自己的儿子福临挑选了满蒙汉藏及骑射五位帝师,其中汉人帝师魏承莫讲授的历代兴亡典故与君主论道最符合康熙此时需要,魏承莫的讲学引起了鳌拜的猜忌,于是鳌拜利用党羽势力逼迫孝庄太后免去魏承莫帝师职位而外放巡抚。鳌拜举荐了年老迂腐的济世为帝师,济世此人曾经为顺治的老师,被强迫换老师的玄烨极为不情愿,济世则心安理得的再次逼迫皇帝行拜师礼仪,此后师生关系一直保持冷战状态,玄烨的功课一直没有太多的长进,济世还是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直到玄烨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来测验一下自己的水平,济世才吐露心扉说出自己内心想法,他想以自己为磨刀石磨出皇帝这把宝刀。



济世之后是伍次友,后来是张英等举国知名的大家,玄烨奉行济世老师以天下为师的理念沉淀学问悟出治国理政思想,他这样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皇子的教学之中,他为皇子们在南书房设立学堂除了满蒙藏汉以外还增加了天文地理科技课程,皇子们每天四点左右起床从自己的王府赶十几公里路程上学,帝师们都是寒窗苦读的有识之士抱定神圣的责任来培育王子王孙,康熙皇帝自己也会定期抽查皇子们功课,皇子们出成绩,帝师们加官晋爵,反之则丢官罢职。二阿哥胤衽一出生便被封为太子,源于康熙对皇后赫舍里的深情厚谊,赫舍里早逝,康熙便更加宠爱胤衽,胤衽过早的成为太子不是一件好事,诸多的皇子们对东宫之位虎视眈眈,为了保住东宫地位,胤衽开始在自己外公索额图的教唆下建立自己的势力,太子党与八爷党及大阿哥的明珠党三足鼎立,政治斗争需要财政支持,太子控制了吏部和刑部可以用来培植羽翼和收刮财富,八爷党以户部为核心延伸到江南盐税重镇,康熙洞若观火却无暇顾及平衡,平三蕃,灭葛尔丹,跟俄国人干,收台湾耗费了大量心力,于是超长待机的康熙成了太子苦苦等待的漫长冬天。



冬天实在太长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康熙不明白自己偷了儿子们什么了?王禅也不明白自己讲的知行合一理念到了太子肚子里变成了人为财死 和鸟为食亡,胤衽听不进去道德文章,修身养性的道理不能换来银子,银子可以收买人心,人心归附则东宫稳固。无边无际的欲求让忠厚孝贤的太子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草包,他胆子和胃口一样大开始觊觎父皇后宫张春华,张春华是康熙宠爱的妃子,这是一个乱伦的丑闻。胤衽的荒唐被老子捉奸在床,乱了方寸的太子被身边的人怂恿造反,康熙不费吹灰之力平复了叛乱,太子被废了。



赫舍里的情谊仍在,三十年太子的影响力未减,康熙内心希望给儿子一个改错的机会,王禅抓住了这个机会保举了废太子复位,可是胤衽陷得太深了无法自拔,康熙一生之中最后一次南巡授权太子监国,太子竟然公报私仇将拥立老八为太子的文武大臣都削职罢权,国丈索额图也不满女婿康熙三番五次的训诫决定造反,于是太子第二次被废了。王禅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前后做了苦口婆心的劝谏却无济于事,太子只是尊敬自己的老师却并不信奉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作为帝师,王禅失败了,培养三十年的太子成了叛逆,自己作为王阳明心学的大家竟然无法帮助自己学生正心,他拿定主意培养一个真正的国家栋梁,那个人选不会是面善心恶的胤祀也不会是书呆子三阿哥而是冷面王胤禛,王禅决心除掉太子女人张春华以决八爷党算计,做了这件事需要付出代价,王禅已经准备好了后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煤山上的歪脖子树下吊着大明亡国之君朱由检,他的大臣们被闯王李自成反攻倒算,隐于山中的饱学之士在清帝国满汉一统政策下重新入仕,正如济世所言,他是大明的状元也是大清帝师,王禅也是大明的忠臣更是大清帝师,这些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大才构建了康乾盛世华章,他们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乘风破浪宣扬圣人教诲正人正心,王禅之死,殉道帝王。


唐俊龙55398571


帮助雍正扫清了救郑春华的事。他和那个隆科多舅舅佟国维都是前半生失败,摊上太子或八爷,后半生或者临死帮着了四爷。这些搞政治的,总要扳回一局才肯瞑目的,他们要面子的情结极其严重。


浩浩和汤汤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72

太子师傅王掞在太子胤礽身上花费了半辈子心血,最终抱着遗憾而去,闹个不输不赢……

康熙皇帝确立的太子胤礽不但自己把自己玩儿废了,还把自己的师傅王掞气死了!看来这位太子的师傅王掞还是有气节的一个老头,不过临死前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全部说给了雍亲王胤祯,即使是死也要死个明明白白。



(太子胤礽师傅王掞)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师傅有很多,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李光地、熊赐履和汤斌等等都不是等闲人物。

可这未位王掞只是太子胤礽的师傅其中的一位,因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特殊的介绍了这位太子的师傅王掞与太子胤礽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

王掞,康熙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提学浙江,累升内阁学士,转户部侍郎,康熙三十七年调吏部,四十三年升刑部尚书,后又调工部、兵部、礼部,都是担任要职,为属僚所折服。

我们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太子胤礽与他的师傅王掞也是非常尊重的,可是无奈,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整天周旋在自己兄弟们的你争我斗当中,而且处处充满了陷阱。
(太子被废而失落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让这位饱读诗书,而又刚正不阿的太子师傅王掞感到十分苦恼,因为他自己的愿望就是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几年里把心血都倾注了太子胤礽身上,他想服侍一代令主登上大位,自己也好青史留名。

现在看来这个愿望彻底粉碎了,因为太子的这次被废,已经没有复出的可能,可是他对康熙帝的忠心没有变,他更不死心自己就这么撒手西去,于是他在康熙帝众多的儿子当中看到了四阿哥胤祯,他要劝四阿哥胤祯去争夺皇位,不能让康熙帝把皇位留给那些看西洋景的阿哥们手里。

于是王掞来到了雍亲王府,他这次到雍亲王府并不是单单劝四阿哥胤祯去争夺皇位,还有与太子有私情的康熙帝的嫔妃郑春华就藏匿在雍亲王府,他不想让这位该死之人再次牵连到四阿哥胤祯,他要帮助四阿哥胤祯解决掉这个女人,不能再留下后患。
(不输不赢的王掞师傅)

王掞师傅说得清楚:老臣的这半辈子心血花在二阿哥胤礽身上算是白费了,可是四爷您得争取继位呀!大清的江山社稷,还得靠您四爷来支撑。

王掞记者说道:我这次来到四爷府上就是想跟你说,盼着你早点儿继承大统!虽然二阿哥胤礽眼看着是不行了,可是四爷您如果要能继承大统,老臣这辈子也算是闹个不输不赢不亏不赚。

读书人大多都注重气节的,特别像王掞这种在康熙皇帝身边当了一辈子差的饱学之士,深受皇恩浩荡而又至死不愈的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初衷的。看来这位老人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不想因为服侍太子给自己留下的污点传于后世,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雍正王朝》太子的师傅王掞临死前说他不输不赢,然后自杀了。不输不赢其实就是自我安慰罢了。

太师王掞倾尽了一生的时间,一生的感情培养太子。到最后是徒劳无功,太子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太子两度被废彻底出局,这就是他认为的输。



太子师傅“王掞”敏锐的感觉到太子党里面的老四有很大的机会坐上皇位。所以他想为老四解决一个麻烦,去说服老四杀掉皇贵妃郑春华,太子和郑春华通奸,儿子和父亲的小老婆通奸,而这个小老婆就在老四的府里养着。这个秘密如果被别的皇子知道,绝对会成为攻击老四的武器。所以他说服老四除去贵妃郑春华,并且自荐自己去,一番说教,让贵妃郑春华羞愧自杀,他帮助老四扫清了登上帝位的障碍,这里他认为自己赢了。所以他说下了两步棋,一步输了一步赢了,不输不赢。


王掞真的不输不赢吗?估计他到死还不明白自己输得一塌糊涂。他穷尽一生栽培的太子,两次被废,背后的推手就是他一直信任的太子党老四雍正。太子被废之后,一生的心血倾注失败,万念俱灰。他又做了读书人不耻的事情,逼一个妇人去死,一代大儒有自己的尊严,所以他选择了很体面的自杀,留有清名。也许他还有有别的想法吧,帝王之争,太子失败,他是太子老师,参与的太深了,知道的也太多了,新皇登基绝对会肃清政见不合的人。王掞还不如体面的自杀,这样不连累家人。

这是个人想法,不知道对不对。如果你有独特的见解,可以留言给我。


虎跃云端


王掞是《雍正王朝》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的先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而不是正德年间的王阳明。

有很多人看不懂王掞,觉得他十分的迂腐,或者滑稽,比如在选大将军王的时候,他就出来说,他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太子,所谓哀兵必胜,如果让太子出来当大将王,那么肯定必胜。

但其实这个也是王掞的无奈,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他根本不可能像佟国维和隆科多那样,佟家人分别支持两边,他只能支持太子,只要有一线生机,那么他就得出来争取一下。

那我们再来看看王掞的三件事情,就看出王掞并非是一个迂腐之人,第一件事情,在户部亏空案里,王掞就给太子在笔记里面夹着银票,太子一下子感动了,在这个事情里面,王掞并不是跟太子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太子。

第二件事情,太子被废之后,王掞在乾清宫死谏康熙,其实在这一幕之前,康熙回京的时候,就让王掞一同登车,这个就说明康熙并没有完全放弃太子,而王掞也指出了太子的难处,那就是其他阿哥的扯后腿,他也指明只要太子有悔改之意,还是可能再立的。

在殿前,王掞与康熙言语上面好像有点冲突,但其实都在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埋下伏笔,这个也就是康熙在让群臣举荐新太子的时候,看到张廷玉和四爷、十三爷再举荐太子就很高兴,而看到满朝推荐八爷就不高兴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在郑春华的事情上面,王掞是支持雍正当皇帝的,因为他知道雍正心里装着大清的江山还有臣民,但是郑春华也确实是一个隐患,八爷他们有可能拿郑春华做文章。

王掞愿意出手帮助雍正,那就出面羞死郑春华,那郑春华之死由谁承担,自然就是由王掞来承担,另外还有一层意思,王掞是太子的老师,太子无法继位,他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明志的,当然,王掞一死,雍正肯定也不会亏待他的后人的,还是很划算的,毕竟王掞年纪也大了。

王掞的不嬴,是指太子没有继位,不输,是他帮助了雍正继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