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淵不想立李世民為太子

為什麼李淵不想立李世民為太子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稱帝之前共有嫡子四人——嫡子就是與正室大老婆生的兒子;庶出就是與偏房小妾生的兒子。李淵的嫡子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四人;稱帝后,庶子還有18人。在李淵建立唐朝後,為什麼不選“文武雙全”的李世民當太子?

在李淵起兵時,長子李建成28歲,次子李世民18歲,李元霸16歲,李元吉14歲。從年齡來看,李建成已近而立之年,應該是李淵造反事業的最強助手;李世民才是剛成年小青年,不可能得到李淵的信任;至於力大無窮的李元霸;未成年的李元吉,就更不可能得到李淵任用。所以,當時李建成應該很得李淵喜愛、倚重。

事實上,在李淵造反打天下的路上,李建成確實給了李淵很大的幫助。先是招募賢才,奠定李淵起兵的基礎;後是制定軍法號令,使李淵得到將士和百姓的愛戴;接著是阻父滅佛,保護了大唐王朝的德政教化。這一些舉措,深得李淵的喜愛,讓李建成在入主東宮的路上搶佔了先機。

跟頗有建樹的大哥相比,當時的李世民確實遜色很多。這倒不是說他的能力不如李建成,而是因為他過於年輕,說話缺少分量。試想:誰會去聽一個毛頭小子指點江山!而且還是冒著造反的危險。我估計只要是個正常人,就不會相信一個只有18歲的少年。何況是被相面先生譽為“骨法非常,貴人命格。”的李淵呢!

自太原起兵,李建成一路平河西,取霍邑,拒潼關,最後攻克長安,讓李淵順勢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而李建成也藉著屢屢軍功和嫡長子的身份,順理成章的入主了東宮,成為了大唐王朝的皇太子。

李建成的太子位,其實來得實至名歸。從軍功上來講:從起兵(太原)到稱帝(西安)的七百公里路上,他作為嫡長子,自然衝鋒在前,軍功頭份;從禮法上來講,歷朝歷代的皇位傳承,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李建成既是長子又是嫡子,所以李建成完全承受得起太子之名。 但他李建成絕對做不成未來的皇帝。因為當時正逢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而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版圖,不過才佔天下的三分之一。

曾有相面書生說李世民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二十歲後,便能濟世安民。”事實證明,李世民確為“非常之人。”他不只聰明果斷,不拘小節,而且還喜歡結交天下的英雄豪傑。他這種豁達的性情,註定了他非凡的一生。

李淵當上皇帝后,把朝政的處置權交給了太子李建成,把兵馬大權交給秦王李世民,自己一心享受皇權帶來的快樂。

在父兄坐擁江山時,李世民開始征戰四方、開疆拓土,最後統一天下。

如此,李世民的軍功便到了“功高震主”地步。這對李建成來說,李世民是一個強大到可怕的競爭對手——皇位;對李淵來說,李世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威望太高。所以,李建成不斷打壓李世民;李淵不斷削弱秦王府的勢力。

俗話說:“老虎不發威,別當是病貓。”在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得退讓時,李淵、李建成不斷得寸進尺。最後,他們低估了李世民的魄力,結果被李世民一口氣給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