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醍醐灌頂,越早知道越有利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醍醐灌頂,越早知道越有利



中國儒學經典《論語》一書中,有一個詞曾被提及一百多次,那就是“君子”。可以說,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更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典範。

君子,在古代本有國君之子的意思,後被引申為才德出眾之人的統稱。而“小人”則成了與其對立,具有濃厚諷刺意味的反面角色。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一會君子,一會小人,這是最麻煩的。因為功過不相抵,種下的惡因遲早會回射到我們自己身上。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根本上認識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之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擇善從之,來成就更好的自己。

1

君子坦蕩蕩

小人常慼慼

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人的身體,本來就具有固定性和有限性,無法完全滿足人心所產生的變動性和無限性的欲求。

君子有自知之明,設法避免這種身心的矛盾和衝突。使自己平靜自在,好像行走在寬廣、平坦的道路上,悠然自得。

小人不能體會這種各人都有,卻不盡相同的侷限性。整天費盡心機,想要胡作妄為,好像走在崎嶇不平的路面,緊張不安,而又患得患失。

這一番話,看起來在分析君子和小人的心境不一樣。實際上在啟發我們,擺在我們面前,永遠有兩條路:一是坦蕩蕩的君子大道,一為長慼慼的小人行徑,任由我們自己選擇。

2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的意思,實際上都是親密的結合。不過,以義為標準,來親密結合的,稱為“周”。而以利為目標,為利而合,為利而親密的,即為“比”。

由此可見,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於動機不同。為公為義的,即為君子。為私為利的,當然是小人。

公私的區分,義利的差異,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實在很難透過法律條文,來加以規範。只有各人憑良心,來加以判斷。

好在長久以來,我們已經明白日久知人心,而且公道自在人間。只要問心無愧,終會為大家所明瞭。

3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心中所想的是道德,小人則是田產;君子心中所想的是法度的遵行,小人心中所想的是恩惠的獲得。

有土地相當於擁有財富,心中念念不忘家業田地,原本是人之常情。

如果能夠擴展開來,也想一想社會公益的事情,儘自己的能力,為大家謀一些福利,這種光明的德行,就會把一個人從小人提升到君子,何樂而不為?

君子謹言慎行,為的是尊重禮法,避免觸犯刑罰。小人心中所想的,卻是怎樣獲得好處。

同樣一顆心,君子和小人,想的顯然大不相同。

4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很多人採取二分法的思維法則,把孔子這一句話,解釋成君子只明白義的所在,卻不理會利的重要性。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並不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實際上儒家所說的義與利,並不是對立的。做出兩極化的解釋,徒然造成很多義利的爭辯,實在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小人唯利是圖,當然不好。若是深一層思慮,把所追求的利益,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豈不就是君子了?可見小人修養自己,是可以變成君子的。

孔子把利分成兩種:一種是合義的利,我們現代稱為合理的權益;一種則是不合義的利,我們現代通稱為不當所得。

合義的利,可以放心去追求;不合義的利,一定慎重。

5

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的氣度,和小人不同。君子謙虛禮讓,不會驕傲;小人得意忘形,自然流露出驕傲的神態。

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十分安詳舒泰;小人患得患失,當然不能夠安詳舒泰。

小人實際上也明白驕者必敗的道理,只是稍微有一點成就時,便按捺不住而喜不自勝,不自主地驕傲起來。

君子和小人的主要不同,不在於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在於品德修養的高低。

從品德修養來區分,很容易明辨君子或小人。

6

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

君子依循天理,日求上進;小人追求私慾,日趨下流。

孔子不厭其詳地,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目的在勉勵大家向君子邁進,而不淪為小人。

上達天理,力求天人合一,不斷地上進,便成為君子。相反,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追求自己的私利,很快就會成為小人。

對現代人來說,知道品德修養的重要,凡事能夠憑良心,自然成為君子。

只知道爭名奪利,不重視修德,當然成為小人。

7

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成人之惡

成全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必須具有欣賞、接納,以及寬宏大量的素養。

君子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能夠接納所做的好事,並且衷心加以讚揚和協助。

小人的心胸,通常比較狹窄,見不得人家好。一旦發現別人有什麼長處,必定想辦法揭發他的缺失,大力加以批判和指責。

君子希望通過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成為好人。

小人深怕別人好過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變成小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

幫助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可見成全具有選擇性,不能夠什麼都熱心幫忙,那就變成濫好人了。

8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很親和,但不會苟且贊同;小人曲從人意,卻不能做到中正和平。

我們認為求同存異,在大原則相同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好好商量,才是和而不同的君子。

勉強求同,難免各懷鬼胎。一旦利害衝突,馬上四分五裂。就算現在不爆發,總有一天會出現重大的損失。

同而不和,實際上是混日子的和稀泥。表面上一團和氣,結果卻一事無成。把時間空過了,根本無法挽回。

9

君子固窮

小人斯爛矣

君子窮困時,照樣安分守己;小人窮困時,就不免胡作非為。

窮困是老天爺給人的一道關卡,考驗人們因應的態度,促使人們瞭解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不窮困。若是一遭遇窮困便胡作非為,豈不是經不起考驗,也就是把握不住自己?這種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的人,實際上相當可怕。

君子修養良好,意志堅定,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在現實社會上,往往受到排斥和輕視。但正因為如此,才更加難能可貴。

10

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一般人的習慣,是先責備別人,再責備自己。比較好的,則是同時責備自己和別人。孔子認為如果能夠改變過來,只責備自己,而不責備別人,那就是君子了。

深一層想,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做好,根本不應該責備別人。若是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原本就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那就只會責備自己,而不會責備他人了。

求諸人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也是死愛面子在作祟。求諸己表示內心充實,對自己負責任,並不會沒有面子。

規規矩矩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本來就是自己應盡的本分。如果做不好,或者不夠理想,當然應該求諸己,不應該求諸人。


綜上,而對待身邊的小人,君子要“包荒”,要廣結善緣。把小人當成君子看,他會不好意思,會努力表現得好,慢慢就變成君子了。

總之,做一個真正的君子,需要我們堅定內心的君子信仰,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雖然在精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堅持下去,必定柳暗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