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为何选择痴儿司马衷为继位人?

张卢粲


司马炎的一系列措施导致最后五胡乱华的最终爆发,其中的一根导火线就是传位给了傻儿子司马衷。

司马炎不是没有考虑过换太子的,那么为何还是传位给了司马衷?

一、嫡长子继承制

到晋朝时期,嫡长子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统治阶层认为嫡长子继承皇位能够最大程度上维护政局的稳定,其他儿子继承皇位会让天下大乱,袁绍不立嫡长子,给了曹操讨伐的理由,曹操自己也是迫于各种势力还是选择了曹丕继承大统,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延续到晋朝依旧是根深蒂固,加上司马衷的哥哥都已经死掉,司马衷成为毫无疑问的继承人。

二、士族大家的影响

司马衷背后的势力是非常深厚的,大到能够直接覆灭晋朝的统治。他的妻子贾南风的父亲是晋朝开国第一功臣,所以以贾氏为代表的士族大家无疑是站在司马衷背后的。这也为司马衷能够继承压下了一块沉重的砝码。

三、贾南风的手段

因为司马衷的傻,司马炎对他进行了很多次的考察考验,但是在他的妻子贾南风的各种手段下,司马炎还是不太放心的将皇位继续传给了他的傻儿子。

终于在司马炎去世后,在贾南风的揽权之下,八王之乱爆发,这根导火线被点燃,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降临,西晋在统治50年之后被覆灭。其实也不能怪司马衷,他也只是一个被害者。只不过他被作为暴风核心,被钉在了耻辱架上。


不务斋


选择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作为继承人,一直是司马炎为后世诟病的最大败笔之一。以后来发生的历史事实来看,正是这个选择,将晋朝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被司马光称为“不世之贤君”的司马炎,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司马炎最初并没意识到儿子智力低下

首先,司马衷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还只有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纵使表现的不是很聪明,也未必会被当做痴傻之人。而且,以现有史料分析,至少在司马衷十四岁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证明,司马炎已经意识到了被立为太子的司马衷智力有问题。

但是,直到公元272年,在《晋书》的记载中,司马炎第一次产生了废太子的念头,并询问皇后杨氏的态度。杨皇后不但反对废立,还接受了贾充妻子的贿赂,谋求立贾充之女为太子妃。

如果在立太子之前,司马炎就已经意识到司马衷“不堪奉大统”,便未必会于称帝以后急着立太子。换言之,真实的历史当中,应该有极大概率是,在这五年时间里,他逐渐意识到司马衷的智力或许有问题。

与此同时,朝臣也发觉太子智力不正常,并且不止一次委婉的提醒司马炎。司马炎很不高兴,开始“常疑太子不慧”,才会派人去考校儿子,测试他的智力。但是,此时司马衷已经纳贾南风为太子妃,在贾南风的帮助下,总算以别人代答的方式蒙混过关。

事已至此,司马衷不堪承继大统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然而,即便如此,上至司马炎,下至朝臣,谁都没能撼动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难道司马炎太过溺爱这个儿子,失去了理智?还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不得不让这个智力有问题的儿子稳坐在太子的位置上?

答案显然是后者。司马炎在后世史家的笔下评价很高,今人能看到的问题,他也一定意识到了,之所以没能做任何改变,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大到他只能以侥幸心理默默承受。

功臣集团掣肘,难以废立太子

前面说过,贾充之妻曾贿赂杨皇后,以求立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这个贾充可并非简单的奸佞之臣。他是曹魏时期建威将军贾逵之子,在司马师当政时期很受重用。

公元252年,司马师亲往乐嘉城,讨伐毋丘俭叛乱时病重,返回许昌以后,便留下了贾充督率诸军。当司马师病死,由司马昭掌权之后,贾充依然受命监督诸军。以此足见其人之能,以及受司马家信任之程度。

而且,贾充还在司马氏篡位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替司马家弑杀了魏帝曹髦。当司马昭病重以后,又叮嘱时为世子的司马炎,“知汝者贾公闾也”。

这样一个历任三朝,又掌握兵权的开国功臣,竟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何许人也?一直是司马炎最大的皇权竞争者。贾充成了司马攸的岳父,这种关系一定让他如芒刺在背。将来朝局一旦出现变化,贾充未必不能拥立齐王为帝。

正是有这种难以明言的隐情,司马炎甚至动过将贾充撵出京师的念头,只是后来没有成功。直到在杨皇后的斡旋下,贾充的另一个女儿成了太子妃,成了司马炎的儿媳妇,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才得以维系,其皇权也随之稳固。

但是,依靠与功臣联姻达成的权力稳固也带来了一个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太子之位已经无法轻易废立。

所以,尽管司马炎屡屡苦于司马衷的“不慧”,却很难拿出实质的方案来换掉太子。以当时的情况,比司马衷小三岁的秦王司马柬“沈敏有识量”,且深得司马炎欢心,显然是绝佳的太子人选。

可惜,当时的司马衷已经与功臣集团深度绑定,任何关于太子废立的议题都不可能得到功臣的支持。而晋朝的政治环境比汉初时又有颇多相像之处,掣肘皇权的除了功臣集团,还有实力不容小觑的司马诸王。

从朝廷到地方,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司马炎,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来一场难以估量的政治风暴。因此,废立太子这种大事,很难想象会引发出何种程度的危机。

了解了以上种种,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堪称“不世贤君”的司马炎为何对司马衷能够心存侥幸,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根本原因是门阀崛起限制了皇权

作为西晋王朝最高的统治者,司马炎无法随心废立太子,表面上看是功臣集团掣肘,但深探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日渐成型的门阀,已经成为挟制皇权的重要力量。

司马氏以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我们在历史记载中见到的表述,大多是司马家如何诛杀曹爽党羽。但这些表象背后的权力博弈,实际上早在高平陵之变前,就已经先行一步。

司马氏通过联姻和收买等方式,拉拢了大批的高门士族支持自己。虽然在高平陵之变以后,无论朝廷和地方,都有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付诸行动,但这些反对势力最终都被以残酷的手段彻底消灭。

经过这种震慑,天下的高门士族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纷纷折节卖身,投靠司马氏。司马炎称帝以后,卫瓘上书“计资定品”,由此产生了九品中正制的雏形,“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在西晋之初渐渐成型。

门阀士族的力量经由曹魏入西晋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于连皇权代表的司马氏在面对他们时,都不得不时时拉拢和提防。

为了拉拢这些既为高门士族又为开国功臣的门阀,司马炎在称帝以后对它们大加封赏。但为了使司马氏拥有足够的实力与这些“毫无气节”、“趋炎附势”的门阀相抗衡,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又不得不分封诸王。

实际上,司马炎称帝初期,诸王大多都是虚封,且留在京师,并没有就国。直到其晚年时,才令诸王纷纷就藩,并使之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司马炎在位期间,对待藩王的两种政策,何以截然相反?这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

众所周知,由于功臣集团掣肘,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无法被撼动。有感于其子愚蠢无能的危机,为了避免司马家的军政大权落在权臣之手,进入暮年的司马炎无力改变现状,就只能让藩王出镇地方,以充实宗室的实力。

由此可见,司马炎在发现司马衷智力异常以后,始终以一种清醒的态度,着眼于大局,试图有所改变。可惜,无论司马氏内部,还是功臣集团,大都不支持废立太子。

如果强行废立,势必会造成动乱,而天下初定的晋朝显然是禁不起这种折腾的。出于求稳的考量,司马炎只得退而求其次,让司马衷继续做太子的同时,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加强宗室的实力,以期在危机时刻让宗室能够成为儿子可以依赖的奥援。

皇权鼎盛的西汉尚且不能任意废立太子,何况门阀掣肘、皇权式微的西晋

依靠高门士族支持,得以篡夺曹魏天下的司马氏,与其称之为皇族,倒不如称为当时的“第一家族”更为贴切。

西晋皇权是有帝制以来,权力最衰微的时代。世代高官的门阀以“九品官人法”垄断了朝廷的官职,凭借累世积攒的权力和威望,几乎可与皇权分庭抗礼。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发现儿子智力有问题以后,不但不能乾纲独断,废长立贤,还要借助太子妃家族的力量来巩固皇权,这是他的无奈和可悲之处。

其实废立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可以引发政治风暴的大事件,强势如汉武帝,也因继承危机引发了巫蛊之祸。有鉴于此,后来的汉宣帝明知道“乱我家者,必太子也”,还是不敢轻易废立。

究其根本,在于废立太子,未知和不可控的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会演化成难以估量的灾难。

汉宣帝和司马炎都称得上一代明主、贤君,他们都意识到太子并非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保持现状。虽然两人面对的时局各不相同,但这一定都是通盘权衡利害以后,才做出的决定

司马衷先躺赢再躺输的人生,是司马炎一生最大的悲剧

晋武帝司马炎在继位之初,急着立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自然是出于稳固皇权的需要。可惜这个儿子太不争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蠢笨的一面日渐显露出来。然而木已成舟,再想废立则门阀掣肘,阻力重重,代价太大。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改执政前期虚封藩王的政策,于晚年使司马诸王就藩,并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为这个“不堪奉大统”的儿子壮大宗室,以期作为奥援。

事实证明,司马炎选择壮大宗室以遏制门阀的应对策略十分失败,不但没能巩固司马氏皇权,反而加速西晋灭亡,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劫难。


五酒煮史


武帝司马炎是个精明的人,我们能想到的,他怎么会想不到呢?

司马衷是晋武帝和武元皇后杨艳次子,长子司马轨两岁就早夭,司马衷顺位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杨艳聪明贤慧,天生丽质,武帝就更不用说了,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这对爱情的结晶,不知道基因突变还是怎么地,司马衷智商天生不行,是个十足的低能儿。

司马衷当太子的时候,朝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无人不知司马衷是个愚钝低能儿,肯定处理不了国家大事。武帝听到传闻和对儿子的印象,也对自己儿子智商不自信。

武帝于是召集东宫的老师们,拿国家政务考考司马衷,司马衷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司马衷老婆,就是那个有名的妒妇贾南风,让左右侍从代替回答,引用了很多古今名句。

给事张泓就说啦,“太子不爱学习,也学不进,陛下这些都知道,写的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引用古今典籍。”

张泓寥寥草草地写了一堆,交给武帝看。结果武帝“览而大悦,”从此不再有废太子的念头。

当然儿子智商不行,武帝心里很清楚,武帝很乐观觉得勉勉强强还是可以的,再给低智商的儿子配一套强有力的辅佐班子。

那时候,司马衷有个儿子司马遹,自幼聪明伶俐,也就是武帝的皇孙,武帝非常喜欢他,所以更加没有废太子的心思了。

但是司马遹的母亲是谢才人,不是善于嫉妒的贾南风所生,所以武帝很担心将来后宫闹出事情,还有自己老婆杨芷的杨家势力,自己百年之后后宫和我外戚势力坐大。

武帝头晕眼花之下,竟然决定增加藩王的势力来对抗外戚和后宫,保护司马家的基业。

诏令司马衷同母弟秦王司马柬都督关中,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分别守卫天下重镇要害,以强帝室。

为了防止有宫廷政变这样的事情发生,武帝晚年命令心腹王佑为北军中候,总管洛阳全城禁军。

但是武帝突然染病,病的太厉害了,开国元勋们都比武帝先走一步去世了,也没有明确托孤大臣,朝野上下惶恐不安。

武帝从昏迷中醒来,这个时候,才明确托孤大臣德高望重的皇叔汝南王司马亮,又想让朝廷里年轻有能力的人才辅助司马亮。

皇后的父亲杨骏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竟然秘而不宣。武帝病重迷乱,杨皇后趁机奏请让杨骏辅政,武帝迷茫中点了点头。

稍稍恢复醒来,武帝问司马亮有没有来,侍从们说没来,武帝闭上眼睛,再也没醒来。




醇香威士忌


我是余好古,本问题回答如下:

司马炎选择司马衷当太子,并不是不知道司马衷智商不高,也不是没有其他人选,而是在利己心态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



当时齐王司马攸很有声望,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呼声很高。齐王攸是司马炎的弟弟,过继给了司马师,当初司马昭很喜欢司马攸,一度想传位给他,这不能不让司马炎心生芥蒂。如今少自己要传位,首先从心理上来讲就会抵触司马攸。从利己角度出发,自然希望传给自己的后代。

但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却又只能选择当时最年长的司马衷,即使智商不高。为什么?因为涉及合法性问题。当时司马炎得以继位,就是按照立长的原则,以兄长身份胜出。如果自己传位改为立贤,那就没办法排除有才能又呼声很高的司马攸了。因此,要保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只能咬定立长的原则,硬着头皮立司马衷。



这就好解释为什么卫瓘、和峤等人一再明示暗示,而司马炎始终装糊涂。知子莫如父,司马炎不可能不知道司马衷的资质,只是这真实想法不便明说罢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贾充、荀勖等人要出力支持立司马衷,不是他们蛊惑司马炎,而且善于揣摩,迎附上意而已。不然以贾南风的样貌、脾气,能嫁司马衷?司马炎可不是傻瓜。



因此,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是为了保证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完全是自己的主意,并非受了蒙蔽。至于太孙聪明,也不过是安慰自己,并给众人一个理由罢了。


余好古


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死,司马衷为最大的子嗣,所以便被立为皇太子。而之后晋武帝司马炎选择痴儿司马衷为继位人而不废除的原因,有几个:

1、在司马攸和司马衷之间的选择,选择自己的子嗣

当时司马炎立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后,朝中大臣因为司马昭的不聪明,而多有直谏,希望司马炎废掉司马衷皇太子身份。

当时杀掉钟会和邓艾的卫瓘是朝中重臣,也是直谏废太子的大臣代表。有一次他跟司马炎喝酒,指着司马炎座下皇位说,“可惜呀!”就是暗示司马炎立一个不贤太子的错误,不过被当时的司马炎推辞掉。

当时朝中大臣推荐立为储君的人选,是司马炎的兄弟司马攸。司马攸在朝中的名声非常好,原本是司马昭过继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即位,也很忌惮司马攸的身份。

这样的状况下,就可想而知了,在兄弟和儿子之间的选择,司马炎当然是想要选择让自己的子嗣去继任皇位。

也因此,面对声名显赫的朝中兄弟,和痴傻儿子,司马炎果断选择了自己的儿子。为了让不甚聪明的司马衷能够胜任太子之位,司马炎还请了当时的名士裴楷为太子师,可见司马炎还是很看重这个儿子的。

2、朝中势力的影响,外戚势力的支持

司马炎其实也并非没有废掉司马衷的打算,不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后,被杨皇后阻止。毕竟司马衷为杨皇后亲生,外戚势力也当然希望自己一系能继承大统。

而且,司马衷娶了贾南风,贾南风背后是权臣贾充,当时贾充在朝中影响甚大。所以忌惮贾充影响的情况下,司马炎也不会轻易废掉司马衷。

司马攸一系如果做了太子,对于杨皇后一系和贾充一系的打击当然会很大,两系都不愿意看到司马衷被废除的结果。

换个角度去看,面对没有什么能力的司马衷,之后辅政的杨骏和专权的贾南风,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3、司马衷对乱世影响的思考

世人也经常把司马衷痴傻看作造成西晋之后乱世的一个原因,但司马衷痴傻和继任为帝也并非他自己所愿。

司马衷即位后的人生,先是外戚杨骏辅政,再是被自己的皇后贾南风专权,后来在八王之乱中被八王裹挟,最后被司马越毒死,更是印证了司马衷的没有能力。

可是,在乱世之中,能如历朝开国之君、中兴之主的君主又能有几个?汉献帝不能,曹髦也不能,为什么要去苛责司马衷的无能?

造成乱世的因素有很多,司马衷的无能和痴傻虽是其中之一,但也更应该归于司马炎的选择。既然早知儿子痴傻,何必坚持立为继承人?

八王之乱荡阴之战时,司马衷出逃,护在身边的人是嵇康的儿子嵇绍。乱军想要杀掉嵇绍,司马衷站出来大声阻止,但却依旧没能拦下。

之后,司马衷被挟持到了邺城,他对仆从说,衣服上有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由此可见,司马衷即便痴傻,也是知道谁对自己好的。

痴傻之名,可能更多的是有心之人,想要裹挟司马衷实现目的的借口而已。


结语

一个司马衷,其实便抵消了司马炎很大一部分开国之功,但处于帝王角度的考虑,再加之朝中外戚、权臣势力的影响,才导致由一个公认为痴儿的司马衷成为晋朝继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