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历史上司马炎是个罪人呢?

铃铛的谣言


司马家本身是高门士族,对寒门武人的孙氏还是有点自信的,不比刘裕,下等士族出身,对高门士族有天生的不信任,司马家当时剩下的子弟又多,不是刘裕完全能控制得住的,加上苻坚纵容慕容暐的先例,斩草除根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刘裕批量消灭司马宗室,还是有逃到北方的,比如司马休之。

准确说司马炎也不太像个开国之君,水平能力比不上许多割据政权的开创者和大朝代的守成之君,继承了起码四分之三个稳定的中国,过了十五年才灭了吴,顺治面对的局势比司马炎复杂很多倍吧,本人性格比较任性,处理国事好像也没有大的失误。

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武则天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延续了四五百年,这个过程似乎是一个动力很强的趋势,几次人为扭转的努力都归于失败了。这背后似乎是跟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系的,比如某种技术的变化,但现在搞不清楚是什么引起了这个变化。

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中国从魏晋的贵族政治转变为宋以后的彻底的皇权政治也是如此,决不仅仅是人的智商、道德提高了。但是我的这种理解也只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概念而已,缺乏细节的支撑。

皇权的稳固跟当时时代的生产力有很大关系,不过也和中国后来的发展模式与进步生产力的结合有关。汉到宋之间中国的皇权是统顾贵族阶级和集团而被选择出来的至上权利,早期的王朝由于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水平有限,贵族阶级非常容易抱团并相互形成对立的权利和利益集团,皇权实际上像是被众多贵族阶级拱起来,权力上虽高于贵族集团但完全受其相互制约。我觉得政治上西方最后也只玩到了这个程度(现在可能也是),攒的科技树全点技术革命去了,最后点出了人类下一时代的生产模式。

他登基之前便已经分封的爵位也大多没有被剥夺,还颁布法令: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 第九品一户。

李唐能延续下去,因为一个偶然因素——李世民的儿媳妇当了皇帝,所以不会杀他孙子。也就是如果不是碰巧皇后武则天夺了李唐的权,而武则天恰恰又有儿子的话,李唐就完了。我猜测(仅仅是猜测),是不是有一定的必然性。武则天上台更是宫廷势力战胜了其他势力的结果,而不是外戚势力战胜其他势力的结果。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依附于皇权的,后者依靠自己娘家势力。武则天娘家势力是她上台后扶植起来的,而不是上台前的依靠。宫廷势力胜了,虽然可以杀皇帝,但必然要把权力归还皇族。而当时形势已不一样,宫廷+官僚势力可以战胜任何一个大贵族、皇族势力。所以会不会是,李虽然知道武则天要在他死后大权独揽,还是放心地把权力交给她。如果她没有几个儿孙的话,李治就要扶植其他后妃取代她。

蛮族的税率是要远远低于费拉的。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

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户绢三匹,绵三斤

你看,远夷高于近夷高于民丁,井然有序。

书籍的成本下降,统治知识从贵族世家扩散到寒门小地主阶层。世家除了武力和财富外,往往起初是专研某一经典,世代传授,所谓家学渊源也。寒门子弟往往很难在知识方面得到如此好的家族传承。这种知识或者统治技术的隐性垄断,使得皇帝走马灯似的换,但都得依赖这些世家大族进行间接统治。安史之乱到五代的大乱世,导致世家离散,传承不在。但如果知识仍然容易被垄断,那么两宋仍然会出现新的世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来者在书籍普及的情况下很难垄断知识,如此,世家不再出现,中国进入市民小地主的时代。

于此同时,他又解散了专制政府的武装力量,把更多的军事力量安排给了封建王国。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下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本人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原因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仍然心存疑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低到高的单方向发展轨迹,但是中国历史进程确是分裂到统一、统一到分裂、又从分裂到统一的震荡式发展,与生产力的单一发展方向似乎不能很好契合,比如周朝与汉朝的生产力都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低下,却维持了长久的统一。

不同生产力水平,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人类刚开始发展出农业时,半干旱的地区不用开发就`能发展农业,所以最初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这些半干旱地区最先发展出文明。但当人类对自然有一定改造能力后,湿润地区就比干旱地区更繁荣了。社会结构也是一样的,中国在中古时期长期领先世界,一大原因是因为能长期保持统一;而近代之所以落后于西方,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是长期统一压制了新思想的发展。统一和分裂对生产力的发展各有优劣。分裂由于竞争和多元化,有利于新技术的产生;而统一则有利于新技术的传播。

在他完成了再拆华夏的预备,即将安眠的那一刻,不知道有没有想起刚刚登基时向上天求的那一卦: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

然而远在中国的隋朝却点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置科技点——文官制度。这个可以稳固大一统帝国的决定性科技点。有了这个东西,底层阶级集团终于不用像以前通过士族和门阀制度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或干脆推翻原有政治结构完成阶级跃迁了。最关键的是,这制度极大程度上动摇和瓦解了贵族阶级的存在,如此一来贵族阶级就会被逐步分解和替换,当然还有衰弱,逐步的将中国从贵族共治变为官僚体系,这堪称在制度体系上的革命。同时逐步发展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开始可以支撑起这种制度的实施—例如印刷术的产生使得文化传播变得更快,生产力的提高使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增强,使得国家级的政策推行程度得到提高。

不可忽视的是,中原彻底性的王朝变革非常沉重的打垮了贵族阶级,为官僚体系的建立确定了基础。过去的贵族相斗,实际力量源于不同贵族的权力诉求,本质上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没完成统一。但官僚体系的确立,使得整个帝国的权力基础被整合到一起,从下至上层层递增,最后过度到皇权。帝国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新的利益集团的相继出现,被打碎的所以统治阶级分化而产生了整体诉求,这一切最终改变了皇权的表达形式——即所有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而不是贵族集团的调节者。


这样一来皇权的更迭就变成了代言人的更迭,因为皇权实际上已经完全由于唯一的自下而上的权力所产生,所以更迭时产生的破坏力就大大减少了。等到明清时,中国的政治构架终于从过去的贵族拱台子变成了金字塔体系,官僚体制带来的帝国从上到下森严的权力和制度关系构架,伴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层层支撑,使得这一体制无比稳固。此时皇权的斗争终于不像以前一样,众架子打架牵一发动全身,而是金字塔尖换砖还是换瓦的问题,再也不会一动就天崩地裂了。


历史深度揭秘


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没有道理,晋武帝司马炎确实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从而酿成了一系列悲剧性后果!司马炎之错有三,罗列如下。

一、司马炎分封子弟为王,造成了诸王拥兵自重。司马炎为了避免司马家族遭遇曹氏家族,因为过于限制宗室诸王的权力,导致在被权臣篡位时,竟没能有一个藩王可以驰援朝廷的悲剧,而肆意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试图让他们各镇一方,借以屏卫宗室和朝廷。

然而藩王们一旦有兵、有权、有地盘,就必然会产生不应有的野心。他们可不会因为顾及到大家都是司马家族的子孙,就能够摒弃名利之争,转而为维护司马家族的共同利益而亲密无间。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刚刚继位,那些王爷们就在皇后贾南风的刺激下,打起了扶保朝廷的旗号,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内讧残杀!从而演出了一场,延绵了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在经过了这场混战的消耗后,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为之而动摇,司马氏政权岌岌可危!

二、司马炎不尚节俭,造成了西晋王朝盛行奢靡之风。西晋王朝在蜀汉灭亡后,又经过了大约10年的准备,才得以吞并吴国,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刚刚平复的天下,还处于百废待兴中。

而此时最应该做的,不应该是安享富贵,而是应该大力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集中全部力量用以恢复国力填疮补痍。而这则需要在上位者以身作则,唯有身体力行方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然而司马炎是怎么做的呢?搜掠吴国宫女以填充晋国后宫,即证明了司马炎毫无贤君圣主的素养。更不要说那在历史上很有名的“羊车寻幸”了——所谓羊车寻幸,也就是因为司马炎的后宫女子过多,无法做到雨露均沾,于是便做了一辆由羊拉着的车,车子走到哪位宫妃那里,便在那里寻幸。此举充分暴露了司马炎的荒淫无耻,在他的“优良示范”效应下,整个晋朝掀起了一股奢靡之风!

三、司马炎错立权臣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太子妃,造成了野心勃勃地贾南风兴风作浪,引发了西晋王朝的内乱。权臣贾充因为鼎力协助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受到了宠信,从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贾充之女也受到了青睐。

因此司马炎在为太子选择太子妃时,虽然也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历史上素有“矮、黑、丑”之称的贾南风。但是贾南风可不仅仅是长得丑,她同时还有着一颗勃勃的野心呢!贾南风对上对抗杨太后,欺哄晋惠帝,对下颐指气使,肆意干预朝廷的人事安排。

而后贾南风又先清除了外戚杨骏,并废除杨太后为庶人。后又寻找借口诛杀了几位藩王,最终在野心的促使下又构陷太子,导致太子被先废后杀。正是贾南风毒死太子的罪恶,激化了西晋王朝的内部矛盾,由此点燃了西晋王朝内乱的导火索!

综上所述:司马炎的三个错误,导致了西晋王朝发生内乱,致使内迁各部族趁虚作乱,不仅导致了西晋政权的崩塌,而且还将中原引入了最为黑暗的东晋南北朝时代。


北疆同心


晋武帝本人还是很有统治才干的,他不仅完成了三分归一的统一大业,还使西晋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盛世。但同时他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导致在他死后,西晋很快发生一系列宫廷政变,并引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接着就是北方胡人乘虚而入,开始了毁灭性的“五胡乱华”,将整个中原打成一片废墟,汉民族差点遭遇灭顶之灾。这一系列变乱,晋武帝司马炎是负有相当的责任的,因此,说他是历史的罪人,并不为过。

晋武帝犯的第一个关键错误是选择接班人不当。

按理说,司马家的基因还是不错的,到晋武帝这一代都还很优秀,但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却是个白痴,其他几个儿子也都不行,也许武元杨皇后有问题吧。

如果说,最初立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是符合立嗣的制度、无可非议的话,那么,后来发现司马衷智力有问题,明显不堪大任的时候,晋武帝还在是否废掉太子的问题上一再犹豫,错失时机,坚持错误,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当时朝廷大臣中主张废太子的呼声很高,也在很多场合以各种形式表达过,如《晋书·卫瓘传》就记载:有一次晋武帝在陵云台设宴,大将军卫瓘借着醉意,用手抚着武帝所坐的龙床说:“此座可惜!”武帝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却说:“你喝醉了吧?”

武帝之所以不废司马衷,一方面是皇子中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是武元杨皇后的极力坚持。而杨皇后的坚持主要是出于个人私利,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国家社稷的大局,是典型的头发长见识短。武帝被她的意见所左右,只能说是缺少政治家的格局,让人很无语。

客观地说,当时最佳的选择就是武帝的同母弟弟齐王司马攸。司马攸有才干,人品也好,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可能因为当年晋文帝立太子的时候,司马攸曾一度是司马炎最强劲的对手,从此结下了梁子,所以武帝铁了心不让司马攸继位,还要逼他离开京城,以致司马攸吐血而死。这件事说来说去,也还是一个格局的问题。

晋武帝的第二个重大错误就是为太子司马衷选妃严重失误。

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本来看中了卫瓘的女儿,后来却因为想倚靠贾充在朝廷的势力,在武元杨皇后等人的劝说下,转而选择贾南风为太子妃。

贾南风这个人,长得又矮又黑又丑,基因就不好。更糟糕的是,她的权力欲很强,也很会玩弄挑拨离间、借刀杀人这一套,但是又眼光短浅,头脑不清,处理不好强大的司马氏宗室,最终自己也中了借刀杀人之计,杀掉太子司马遹,被赵王司马伦所杀,导致局面彻底失控。

晋武帝犯的第三个错误是辅政大臣选择欠妥。

晋武帝为惠帝安排的辅政大臣是自己的岳父杨骏和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晋书·杨骏传》说杨骏“素无美望”,就是名声一直不怎么好。尚书郭奕等人就提醒过武帝:“骏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晋武帝就是不听,任命他为侍中、车骑将军、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结果他在武帝死后与两个弟弟杨珧、杨济一起把持朝政,培植亲党,处事严苛,刚愎自用,不得人心,而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又犹豫不定、束手无策,终于导致身死族灭,也使西晋的政治局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另一个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更是软弱无能之辈,早在讨伐诸葛诞和羌族的战争中就表现得一塌糊涂,多次因战败而被免官。武帝死时,杨骏和杨后耍了手段,剥夺了他参与辅政的权力,把他排挤出京城。他除了“哭于大司马门外”,就拿不出任何对策来。廷尉何勗对他说:“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讨邪!”让他趁机讨伐杨骏,但他胆小如鼠,连夜就跑到许昌去了。

杨骏被杀后,司马亮被贾后请出来辅政,却很快就被楚王司马玮轻而易举地杀掉,根本没有控制大局的能力。

司马氏家族在司马懿时期就是作为功臣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所以西晋虽然人才济济,但司马炎并不信任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而宁愿选择无能的外戚和族亲辅政,加上在立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失误,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西晋也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可以说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读史杂识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司马炎是罪人呢?答案是:因为他的愚蠢导致了五胡乱华,使汉人差点灭绝!

司马炎继位后开始分封诸王,给自家司马家族的人封王,而且还给了实权,使大一统王朝再次回到分封制!这样的做法极其的愚蠢,公元290年司马炎得病死了,惠帝司马衷(是个傻子)继位,然而惠帝的妻子贾后(贾南风)想染指朝政独揽大权与辅佐大臣杨俊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公元291年杨俊被贾南风搞死!从此朝野震荡,八王争夺最高政权大打出手,导致边疆失守五胡全面入侵!

五胡乱华从此拉开序幕!五胡是由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组成的联盟。从公元310年开始一直到439年结束。五胡乱华是汉民族所经历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使中原人口从3000万锐减至200万左右,五胡之中数羯族最为残暴,羯族好吃人他们将我中华女子称为两脚羊,作为行军口粮。羯族攻占邺城后曾一个冬季吃掉了近5万多少女!羯族战败后携带走7万女子逃至易水,将所有女子处死搭起一座桥逃走。羯族作恶多端被民族英雄冉闵屠杀殆尽,然而冉闵却是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说他是屠夫!他的父亲是羯族领袖的养子,他自己也是跟随羯人的一员猛将!最后因政权利益和羯族闹翻才下的屠胡令拯救了汉民族!若不是冉闵恐怕汉人已经灭绝了。

司马炎做的这些蠢事使汉族经历了空前的灾难,说他是罪人一点都没错!当初刘裕灭司马家族世人皆拍手称快,可见世人对司马一族的怨恨有多深!


凌风录


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没有治理好国家,导致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古代篡位的人很多,为何司马家最遭人鄙视?在历代王朝中,以权谋篡位的人不在少数,但一直遭人鄙视的只有司马家族,这是为何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司马懿本是曹操帐下的谋臣之一,辅佐了曹家几代君王,却也一步步蚕食了曹家的基业,到了司马炎时期,更直接篡位称帝。

第二:司马家建立晋朝后对舆论进行严格打压。于是史学界对晋朝评价很低,也没有多少史书记载,

第三:司马家因为窃取天下而不珍惜,晋朝的开国皇帝即是昏君,没有为王朝做出贡献,

第四:晋朝开国不久便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而司马家不但不作为,还沉浸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毫不关心民间疾苦。


沐风视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再三国各个政权的崩溃,无不体现出历史的车轮向前进。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时势造英雄,同时英雄迟暮,国家政权毕竟不会因为一两个英雄或者能臣能延续下去,比如千古名相诸葛亮,南郑遗臣郑成功等等。东汉末年,被曹操架空的汉献帝毫无权力可言,犹如一只受惊的惊弓之鸟。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三国之间一直争夺地盘。东吴偏向防御,蜀汉和魏国争正统,大小余数不计其数,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一代名相的落幕,蜀汉转向防守,直到蜀后主的开门投降,三国之中蜀国最先灭亡。此时,魏国皇权旁落到司马懿家族,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传承下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司马炎前期还是很开明的,政治清明,国力远超东吴。公元280年,司马炎一鼓作气灭了东吴,从此走向人生巅峰。三国最终走向一统,开国皇帝司马炎也称晋武帝,武字的评价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高的,像汉武帝,汉光武帝晋武帝,梁武帝,要么是开国皇帝,要么就是国力强盛鼎峰时刻。司马炎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春风得意,开始变得骄奢淫逸,纵容贵族,皇族的攀比,大臣之间比富,他都挣一只眼闭一只眼。难道他昏庸了吗,没有,正因为大臣们爱财,不爱军队,只要有军队控制,财富自然也是属于皇家的。可他忽略了一个点,平衡。帝王之术,必须讲究平衡。当大臣的攀比之风过大时,民间百姓也会学着攀比,军队高层当然也会利用权力搜割财富,这是不利于司马家族的统治。当皇帝有足够的强势手腕,那些人不敢妄为,当皇帝软绵绵的,毫无威望时,那么皇权之下,能臣就会蠢蠢欲动了,司马炎的儿子就是一个白痴皇帝,司马家族的家事,各个王爷都想起兵当皇帝,所以西晋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国运只有52年,很可惜也很可悲可叹的一个朝代。这是西晋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因素,也是介于司马家族自己的分封问题上。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容易取代曹魏,是因为曹丕的排斥其他皇族势力,以防皇族居心叵测,皇帝的叔伯们,兄弟们,无诏不得进京,所以皇帝的权力一旦失控,那么能臣就能轻易控制皇家自卫军队,皇帝也就是一个摆设而取而代之。所以司马炎即位后,大封司马家族的各位个王爷,给地方自治军队的权力,以防能臣作乱,司马王爷们可以进京勤王。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司马炎的儿子惠帝白痴皇帝,智商低,不能控制朝局,攀比之风日益高涨,百姓们越来越疾苦,王爷们的骄奢淫逸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一个王爷的称号了。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又一次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从三国以来,三国打打杀杀,已经渴望和平许久的百姓再一次受到灾难,八王之乱,导致晋朝国力衰退,十几年间换了司马家族好几个皇帝,王爷们轮流坐皇帝宝座。最后导致五胡乱华,自此,汉民族差点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灭,所以,司马炎开的这两个坏的矛头,攀比财富,分封家族军队权力,给社会,百姓带来了灭族的灾难,说他是一个历史罪人,其实也不为过。同志们,你们觉得呢




福行天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一个人说你不行,那是带有偏见;两个人这么说,说明你可能有问题;历史上众口一词这么说你,那就没跑了,你就是历史的罪人。

司马炎就是这样,被后人定位为历史的罪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晋朝的建立说起。

晋朝虽然是司马炎当了首任皇帝,但那是坐享其成而已。是他的先辈,从司马懿开始,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其实司马昭时期,他已经被拜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完全把持了朝政。

自古以来,凡是最后得到加九锡待遇的,基本上都篡位当了皇帝。可惜老天不给司马昭机会,还没等司马昭实现自己的愿望,于公元265年八月中风猝死,于是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266年2月8日,接了相国位的司马炎行动了,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自己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客观的说,司马炎刚一当上皇帝,还是有些作为的。

前期他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后期和前期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后来的他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

司马炎最关键的失误,是后期的几个关键举措,彻底败坏了司马氏三辈子奋斗来的革命成果。

第一个失误:大肆分封同姓王

西晋初建时,司马炎从曹魏最后被篡权中,得出这么一个教训,就是中央集权不能太集中,也就是说司马氏的权力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开始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一下子搂不住了,封了57个同姓王,500多个公侯。

司马炎的初衷是这些同姓王分布在全国各地,一旦中央出问题,这些司马后人能够进京勤王,所以这些王爷掌握着比较独立的军权、财权、人事权。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些各地王爷,后来作乱,也就是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把西晋搅和成了一锅粥,使得天下大乱。

第二个失误:革命刚成功,就开始享受起来

司马炎在灭吴后,觉得大功告成,和前期判若两人,他觉得革命成功了,开始奢靡荒淫起来。

此时他的目标已经不是国家和社稷了,一门心思的就想后宫。

这一下子后宫立刻充实了10000名美女,最后弄得他自己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应对这些“花蝴蝶”了,于是想出一个奇招,历史上称之为“羊车望幸”,就是坐着羊拉的车子,羊车停在哪里,今夜就在哪里无眠。

由于他的带头作用,朝堂形成上下奢靡成性、荒淫腐化。大臣们除了行贿受赂、卖官鬻爵,还崇尚斗富、攀比成风。

这其中以王恺和石崇之间的斗富最有代表性。

第三个失误:选错了继承人

司马炎儿子共有十八个,但是在这么多继承人中,却选了智商最差的司马衷。

司马衷是什么人?非常的蠢笨,几近于白痴。他生活自理没有问题,但这么大的国家交到他手上,就相当于给文盲给了一本天书,他怎么能读得懂!

有两则故事可以来说明其弱智到什么地步。

一天,司马衷在御花园玩耍,忽听院外池塘传来蛤蟆的叫声,司马衷于是问手下:“这些东西在那里鸣叫,是为私人,还是为公呢?”

有一个太监溜须拍马道: “在官家池里的就是官家养的,在私人池里的就是私养的。”

司马衷得到这个回答,很郑重的点点头。

还有一次,天下闹灾荒,各地都上报灾区饿死人的事,司马衷觉得不可思议,疑惑的问道:“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糜呢?”

这个问话就是著名的“食肉糜”。

他的这个问话让大臣们哭笑不得,又无法解释,只好摇头叹息。

第四个失误:太子妃选错了对象

贾南风长相“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晋书》)一个长得又黑又矬的女子当了太子妃,简直是奇葩了。

古代对女子有“三从四德”的要求,而司马炎给儿子选的妃子,首先“妇容”就不合格。

其实这些都不是很主要的,关键是贾南风“妇德”太差。她几乎集古代悍妇妒妇于一身,妒忌、荒淫、狠毒、残暴。

司马衷当皇帝后,贾南风自然晋升为皇后。可是这个皇后不但暗中给皇帝戴绿帽子,关键是她还染指权力。

先是在乱政夺权中杀了太傅杨骏,杀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最后又胆大妄为,暗害了太子司马遹。

由于杀了太子,给各地司马氏诸王有了口实,引发了“八王之乱”。

这八个作乱的王爷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八王之乱”一直乱了六十余年,有实力的王爷今天你打我,我打他,使持朝政的贾南风最后也控制不住局面了,落个被赵王司马伦所杀的下场。

西晋政权不稳,此时在塞外的众多游牧民族,一看是机会了,也开始陆续作乱。

此时由于“八王之乱”而混乱的朝廷,已经无暇旁顾,管不了了。于是这些少数民族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西晋眼看在北方待不住了,朝廷就开始南迁,开始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朝廷可以南迁,但北方的老百姓可走不了,于是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办法的老百姓过着生死不如的悲惨生活着。

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他们对汉族老百姓就根本不当人看,生灵涂炭,中国由此进入最混乱、最悲催、最黑暗时期之一。

“五胡乱华”使得北方的汉民族几近灭绝,由一开始的2400多万人,被惨杀的最后只剩下不到400万人。

这种纷乱的局面前后持续的300年的时间,直到最后隋朝统一全国,国家又走向正规和有序。

有意思的是,当时贾南风将西晋朝廷搞成那样的一锅粥,司马衷居然一无所知!所以大家反过头来能知道司马衷有多么蠢笨了吧?

这一切的后果,追根溯源,都来自于司马炎的安排,所以,最后的结论,他就是完全彻底的历史罪人,没有冤枉他吧?

《晋书》唐·房玄龄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从政治角度而言,这些政客没有好坏之分

如果说历史上司马炎是个罪人,那只能从同情曹魏的角度出发,正是他篡位曹魏,晋成立。再则就是他定的制度,直接导致晋灭亡,和五胡乱华,给整个华夏带来极大的灾难。


司马一家夺权分为三步

01司马懿此时已重归政界

司马懿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一直在家装病韬光养晦。

曹芳即位十年后的正始十年 ,司马懿终于开始行动。正月,曹芳往高平陵祭拜明帝,大将军曹爽等随行。司马懿趁机以皇后之命关闭城门,宣读历数曹爽罪状、要求即刻罢免其职的上奏文。曹爽在城外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束手无策。亲信桓范劝曹爽带皇帝去许都,以天子之名号召全国对抗司马懿,曹爽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的曹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砍头。司马懿先把他们一族锒铛关起来,不久就找借口将曹爽及党羽亲信夷灭三族。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宰相,但他却固辞不就。但是毋庸赘言,司马懿此时已重归政界,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与曹爽关系亲密,也是曹爽姻亲的夏侯霸就是在这个时候亡命蜀国的。

02司马昭政变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权力。三年后的嘉平六年,司马师废少帝曹芳,把曹芳贬为齐王。

高贵乡公曹髦被迎立为皇帝,不过曹髦不愿做傀儡,甘露五年 五月,做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决断:发动宫中政变,铲除司马势力。

终在寡不敌众,被贾充部下济成杀开死,曹髦之后,燕王曹宇之子曹奂被迎为新帝。曹奂当时还只有十六岁,而且这个时候其父燕王还在世。年号被改为景元,司马昭任相国,晋封晋公。接下来就只有等待篡权的机会了。

03司马炎篡位

灭蜀之后,蜀后主被俘去魏,一次宴会上,刘后主的乐不思蜀将司马昭笑死了。长子司马炎继位,接受了魏主的禅让,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晋武帝。魏建国四十五年后,又把四十五年前的那场蹩脚戏重新搬上舞台。

这都是历史的更迭,不断的重演,无所谓罪不罪人。

04如果要说司马炎有罪,则指他制定的制度

历史往往是公平的,报应也接踵而来。司马炎死后仅仅一年,祸乱就迅速爆发。他的傻儿子被废又被立,被立又被杀,他的王朝则四分五裂万劫不复,而且篡夺皇位颠覆政权分裂国家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血亲。

一是立后的问题,选了个丑女马南风为太子妃,而导致这个女人拢乱朝廷。

再则就是封王的问题,司马炎看到曹丕称帝之后,所封的国王都只有王爵,没有王土和王臣。 诸王名义上有封国,但没有治权,也没有兵权。不能建立自己的政府,更没有自己的军队和不能参与朝政。

曹魏的国王,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封国。

所以,司马家族篡魏的时候,曹家的那些国王们一点忙都帮不上,魏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因此,司马炎就反其道而行,司马炎称帝后,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其中大国三军,兵五千人;次国二军,兵三千人;小国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国王不但可以割据一方,还可以入朝执政,成为宰辅。

正是这些同姓王,由马南风引爆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政治动乱和骨肉相残。原本危机四伏的西晋王朝也在这动乱中变得虚弱至极,最后亡于外敌的入侵。

所以,晋正是亡于司马炎制定的封王制度。同时也引发了五胡乱华,所以说司马炎是晋的罪人。


歌舞三国


司马炎因为造成了八王之乱,可以说是历史罪人了,司马家的江山也是在他身上消耗殆尽。很多人说为什么司马懿晚年不称帝,当时年幼的曹芳根本拿司马懿没办法,但是司马懿始终还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推翻曹家,或许也是怕后人诟病。按照当时的情况,政权始终要到司马家手里,只不过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太不争气,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内乱。

曹操没把司马懿处死是因为司马懿藏的太深,之后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窃取了整个魏国的政权,把持了军队,后来在司马炎手里称帝,改国号晋!爷爷司马懿小心谨慎下谋得建国基业,叔父父亲南征北战下打下的江山,却在司马炎同意之后的欢淫无度很快败光。面对后宫如花似玉的美女目不暇接,不知道宠幸哪个好,于是坐在羊车上,让羊随意走,走到哪停下来就宠幸谁。

公元273年,司马炎昭告天下,禁止娶嫁,而且将黄花大闺女先在皇宫挑选,这位皇帝的后宫可不只三千佳丽那么简单,加上原有的和民间进来的以及东吴孙浩处来的一共上万人之多,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啊。而且,司马炎还带领群臣沆瀣一气,竞相奢侈放荡,天下顿时处于一片混沌。

《晋书·后妃传》称:司马炎“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纵欲过度,55岁即去世,他留下25个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女们互相残杀了16年,造成八王之乱的惨像。随后五胡入华!开始了十六国时期的军阀混战。

司马炎死后,五胡乱华造成汉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杀害。


大鹏带你看古建


第一,削弱中央权力,使用了过时的分封制,大肆封诸侯王。因为看到了曹魏灭亡的教训,司马炎知道,宗室无人掌权,容易引发大臣叛变。所以,他建国之后大肆蜂封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皇亲都封了王,后来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也给封了王。王国里的官员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可以拥有军队,大量的险地要隘都是诸侯王驻守。他活着的时候没事,死了以后这些诸侯王看到他的弱智儿子司马衷即位当了皇帝,都按捺不住自己,开始造反,结果造成了“八王之乱”,生灵涂炭,百姓死伤惨重。

第二,对北方的胡人采取了失败了民族政策,最后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惨剧。曹魏时期,对胡人采取的政策一直是延续曹操的政策。这一政策非常高明,就是将胡人汉化,逐渐同化掉它们。可司马炎不这么做,他瞧不起胡人,歧视内迁的胡人,把它们当作奴隶使用。这样一来,内迁胡人便产生了怨恨之心。而北方的胡人形成了对首都洛阳的包围的形势。就这时候,司马炎还没有意识到胡人的可怕。大量官员上奏,迁走内地胡人,可司马炎依旧不当回事。结果,八王之乱爆发后,内地胡人趁着战乱,联合外面的胡人进入中原,引发了五胡乱华,汉人损失惨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