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故乡》的思索——当代“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很多人记得语文有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这一篇文章摘自《故乡》,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距今快100年了。

今日夜半无事,专门读了一遍《故乡》,一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文中很多细节,我们只摘取跟闰土有关的一些——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鲁迅好多年后回故乡,和老宅子道别,处理宅子里的东西,再看最后一眼时,鲁迅妈妈提起了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这是鲁迅对闰土的动态记忆。是一个帅气的少年。鲁迅对他甚至是羡慕,佩服的。

重读《故乡》的思索——当代“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那时候闰土和鲁迅年纪相仿,小孩子心地纯洁,友情没有掺杂复杂的情感,小孩子之间玩得很愉快。美好的友情就建立了。

重读《故乡》的思索——当代“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闰土给鲁迅讲了怎样捕鸟,还有看瓜的趣事,还有海边的趣事,鲁迅羡慕极了。那时候,双方并没有把彼此的身份拿出来做隔阂——闰土的父亲不过是来鲁迅家打工的,鲁迅是一个公子哥。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少年鲁迅对少年闰土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住在高墙里,看不见新鲜和快乐的东西,他觉得闰土的生活比他有趣。

重读《故乡》的思索——当代“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赠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当时两个小伙伴依依不舍,闰土还给鲁迅带了礼物,可见两个人的友情还是很深的。

然后是几十年不见,直到这次回故乡——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31),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重读《故乡》的思索——当代“闰土”是否仍然“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见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岁月不饶人,鲁迅老了,闰土也苍老了。

2.鲁迅变得沉默,深沉,闰土更加的沉默,并且完全没有了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衣着,体态,神态,都饱经风霜,看不到当年的青葱岁月了。

3.闰土家里已经生了很多小孩,开始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从鲁迅母亲的话也可以知道——闰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生活过得很苦,家里不要的家具什么的,可以让闰土拿走。

4.闰土对鲁迅毕恭毕敬,开始叫“老爷”了,这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本来鲁迅想叙叙旧,聊聊小时候的,一句“老爷”让两个人立刻尴尬起来,仿佛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无法再进行沟通了。

5.是什么磨灭了闰土骄傲的心性,是生活,他知道自己和鲁迅已经千差万别,不可逾越了,最主要的,他的向上的心性已经消失。

6.是什么隔开了鲁迅和他的小伙伴,大抵鲁迅是没有变心的,可是在现实面前,他再也无法表达内心曾经的那份火热,非常悲哀的发现,那份热情已经被浇灭,是现实浇灭的。

7.但是,鲁迅仍然心存希望,他似乎看到了下一辈的希望,(他的后辈和闰土的后辈还是很友好的在玩耍),但是,鲁迅却不敢说,下一辈长大后一定会愉快的在一起。谁知道呢?

8.在离开故乡的路上,鲁迅陷入了沉思——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的心里仍然被长大后的闰土震撼着,小时候,大家都是纯真无邪,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美好,长大后,才发现,有很多的艰辛和不易,更无奈的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非常大,甚至,有些差距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就像一开始,鲁迅就是个公子哥,闰土不过是打工者的孩子,两者不在一个阶层,也本来不在一个圈子里的。只不过是短暂的交集。

我不知道闰土是什么时候发现他和鲁迅之间的距离的。我只知道,他很快败给了这种现实。

小时候深信这个世界是美好和平等的,长大后默默的闭上了嘴。这样的闰土,还存在吗?

但是,我们不得不给自己一碗鸡汤,这个世界,还是有平等存在的,比如,意外不分人,百年以后都要化为尘土,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穿着绫罗绸缎看过这个世界,还是衣衫褴褛走过这个世界,区别并不大,即使区别很大,又如何?

闰土也有闰土的生活,有孩子,有家庭责任,有肉吃肉,没肉喝汤。

只是,有时候知道的真相多了,喝汤的时候会掉一滴泪,加油,坚持住,别让那滴泪落下来——

我们都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活过,彼此有过美好的回忆,此生足矣。

还能说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