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看似吉祥,却是阴阳颠倒的千年误读

龙凤呈祥:看似吉祥,却是阴阳颠倒的千年误读

龙凤呈祥:看似吉祥,却是阴阳颠倒的千年误读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在婚礼的主礼台上方,有时你能看到“龙凤呈祥”的图挂或剪纸,或许,这就是对“龙凤呈祥”的一个误解。“龙凤呈祥”真能修得百年好合吗?假如那条飞龙是喻指新郎官的话,那“龙凤呈祥”这四字,只适用于对男同性恋者的祝福。因为,那只凤的性别原本也是公的。其实,“凤凰”一词,是雄雌二鸟的合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否则,何以有“凤求凰”之说呢?因此,“龙凤呈祥”,是一个被误解千年的词。把凤喻为女性,更是阴阳大颠倒。

我国古老的动物灵崇拜主要有鸟、龙、犬、虎四类,鸟灵代表着南方的稻作文化,龙灵代表着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犬灵代表着山地的驯养文化,虎灵代表着山地的狩猎文化。在这四大动物灵中,尤以鸟灵与龙灵最为突出,并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即所谓的“凤翥龙腾”:北方尊龙,谓之龙腾;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谓之凤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北两大图腾“龙凤呈祥”,在华夏大地并驾齐驭,昭示着一种祥瑞之气。这应该是“龙凤呈祥”的本意!

凤最早作为楚人的原始图腾,是太阳鸟、乌金、阳鸟、鸾鸟的化身,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作为一个图腾崇拜,凤应该是一只神鸟或曰一个神灵,因而,原本是不存在什么性别的。后来,有人将凤与凰组合成“凤凰”,于是,便有了雌雄之分,凤仍然是一只雄鸟。

在距今一万余年至三千年之间,中国民间的文化主体是农耕文化,其图腾自然是反映稻作文明的鸟灵崇拜。在中国南方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凤鸟图案已有七八千年历史,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以南地区,基本是凤鸟的天下,迄今尚未见龙的踪影。凤的地位与影响在当时的南中国大地上远在龙之上,而且是“重凤轻龙”。在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二十四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使。因而,在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凤作为太阳神的化身一直代表着“阳刚”,龙则一度代表着“阴柔”,直到秦汉后才出现阴阳大颠倒。

秦汉之后,龙灵崇拜开始一统天下,并成为皇权的标志与象征。帝王们都说自己是什么“真龙天子”,如秦始皇自称“祖龙”,汉高祖刘邦则说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则是“当仙成龙”,汉光武帝也是“梦赤龙”。从此,龙变得唯我独尊,凤只能作为龙的从属。于是,便有了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的穿着龙袍、坐着龙椅的皇帝,以及头带凤冠的皇后。凤成为龙的附属,渐变为皇后的指代,最后,又稀里糊涂地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让阴阳颠倒几千年。

因而,把“龙凤呈祥”作为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福,实在有悖其本义。“龙凤呈祥”,只适合祝福一对男同性恋。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