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脑洞传


这个问题很主观,我就来说说我印象中的东汉。

位面之子刘秀

如果说王莽是“穿越者”,那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位面之子”,令人印象深刻。

新朝在王莽的“理想”中崩溃,而让新朝崩溃的,就是刘秀等一批绿林赤眉。

刘秀于南阳起义,联合绿林军攻打王莽,师出有名。后来王莽听说刘氏后人起兵复汉,甚为震惊,于是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军42万进攻昆阳和宛城一线。

奇遇一:当王邑和王寻进攻绿林军时,天降陨石,把王莽军砸的七荤八素,搬救兵(仅一万多人)回来的刘秀率军进攻,王莽军大乱,溃败而逃,此时又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洪水又淹死很多王莽军,王邑也在乱军种被杀。

奇遇二:后刘玄封刘秀为大司马,镇慰河北州郡,因为刘玄没有给刘秀兵马,刘秀在河北遭到了王朗等人的追杀,刘秀逃到呼沱河,没有船,河面却恰好结冰。刘秀踏冰而过,他的随从却掉到了河里。当他不知该前往何处时,又出现一白胡子老翁指点他去信都郡。在那里,刘秀召集了四千人马,后来发展壮大收服了铜马军和赤眉军,最后统一了天下。

汉桓帝汉灵帝

我对这两人的印象其实也不能说是印象,纯粹是中学时《出师表》中那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背的太熟悉了,没错,仅此而已。

东汉乱世

东汉末年,董卓篡权,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出现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历史名人和枭雄。刘关张、曹孟德、孙权、赵子龙、吕布、许褚……

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让那个“乱世故事”家喻户晓。


二十有惑


东汉的头和尾巴光耀千古,头有位面之子刘秀,尾有三国群英传。

中间的历史总体平稳,人民生活安定。不过后期宫廷政治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边境上武功赫赫,马援平越南,班超平西域,窦宪驱逐北匈奴,就是后期被羌乱骚扰的厉害。


归零一飞


东汉时期,仍然汲取秦朝的历史教训,反对“法治”,强调“德治”。重新解释“礼乐”制度:“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东汉时期政论家贾山如是说。礼乐制度,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孝悌,中华著名的“孝悌”文化由此开始。

如果说理论的东西很复杂的活,那么,直观的感受就是对故去人的“厚葬”。

东汉时期认为:人寿有期,人死灵魂离开肉体,然而灵魂依然活着。

上图是墓砖铭文,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砖侧面有二十二个字:“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永和是东汉顺帝年号,五年为公元140年。

上面文字的意思寄托了汉代人对死人的态度。叫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画像石,画像砖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一一厚葬。

东汉时期,奉行厚葬。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事操办老辈人的丧事。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厚葬为德,薄葬为鄙”。



汉代大将霍去病陵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像。

厚葬首先由皇帝带头。汉武帝即位初始就开始为自己修筑陵墓,历时五十年,备极奢华。上行下效,诸侯王公,权贵皇亲,富商大贾,甚至中小地主,都竟相模仿。

我们把这种厚葬风气的评判暂放一边。

但是,由此产生的汉代画像石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鲁迅评之为“气魄深沉雄大”。其画面内容,可以窥见秦汉典章及生活状态,和特有的艺术形式。

东汉画像砖刻有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所以,东汉时期的丧葬文化是很有特点的。


良人执戟2


东汉又叫后汉,在西汉面前,没有存在感,打一个比方,西汉是动物躯干,东汉像尾巴。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楼主的题目是东汉是什么印象,那就不谈别的,只说印象。粗浅的历史印象,东汉只有光武中兴,实力上还有投笔从戎,燕然勒石等故事,由于西汉把能讲的故事都讲完了,所以东汉就沉默。我个人感觉既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故事,反而是好事,说明当时的政府更注重民生质量,老百姓活的相对体面。我并不感觉东汉比西汉弱,因为他太厉害了,以至于没有一个外来势力能颠覆他的政权,只能从内部瓦解。历史也是这样做的,东汉的宦官、氏族门阀都是威胁皇权的重要力量。这些都为天下三分埋下隐患。所以,简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就是一个沉默的巨人。


良言晨曦


东汉中华历史上一次转折。政治上是有王莽篡位刘秀走国所引起的迁都才有了东汉这一说,文化又有蔡伦造纸从从此中华文化由刻字转化为书写。文化发展才有了文房四宝,才有了书写文章的文化。后来有南宋时期的文人做出总结,叫做唐诗晋字汉文章。


程林4721


我的印象有这么几个:①马站着睡觉,传说是为了掩护刘秀。②蔡伦造纸被封侯。③十常侍作乱毁掉刘汉江山。总之太监挺能折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