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一轮一级市场的惨淡——项目方估值请慎重

段时间和某投资机构投资总监聊天,他说:17-18两年时间里一共直接投资得项目加起来就两个。

很悲的现状


时间过得很快,可是人的记性总是很糟糕,好了伤疤很快忘记了痛,当然这资本逐利的事是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参杂。还记得2013-2014两年时间里共有O2O企业获得风投900多家,截至2015年时O2O企业存活量不足1/3。于是枪头一转,直扑P2P、医药、新零售、石墨烯、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

于是,在中国做生意得规律就出来了,每一个风口出来,无论是否业内专家还是外门汉都想参与。这都不可怕——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公平得学习和参与机会,可怕得是以骗钱为主得搅局者,他们请一个高学历一起编一个BP攥一个高大上得项目跟政府要奖励和资源支持,然后一心一意得工作:去找投资。结果事后发现,他们在每一个城市同样的套路巡回演戏,每一个工作场所只有一个文员办公,主要是编写材料打印资料文件。或者说有得纯属资金盘、伪需求伪技术等。

于是恶行循环开始了,弄虚作假的却一轮一轮得获得资本和市场热钱的青睐,让老老实实得生意人不得不关门歇业。当这个行业被搅浑之后再没有鱼可摸时,又不得不寻找新的一轮风口。

估值太高以致摔的太惨


当每一个参与者都越发觉得资本的钱容易拿时候,企业的估值也随之飙升。wework的估值从470亿美元直跌79亿美元,这水分一点一点的被二级市场挤出来。这就意味着高科技公司估值虚高的挤兑即将开始。估计像wework这样惨烈的悲剧将会在不久之后接连重演,比如芯片、生物医药等。

一位PE机构的合伙人直言:生物医药的风险很大,现在只要过了临床验证二期或者三期之后就估值到20亿甚至30亿,简直是闭着眼睛瞎估值。

“这个正在被结束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一级市场胡乱估值并且可以不受惩罚的时代。”对于WeWork IPO失败,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其微博上点评道。

近几年,中国一级市场的估值虚高程度可以说有目共睹,再很多领域的中国创业型企业的估值水平远超于外国同类型企业。2014年到2017年项目平均估值增长了3.65倍,其中VC/PE最具代表的成长性的平均估值,从2014年的5.3亿,增长到2017年的16.3亿,增长了3.2倍。从去年来,因为经济总体下行趋势严峻,这种疯狂程度因为资本减少投资的因素而有所削减。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募资难度加大,效果不理想,不像往年一样疯狂抢项目。另一方面,一级市场的估值高地不停的腾挪,加之本生经济不景气生意都不好做。所以说如果项目不是行业内的龙一龙二,机构不会轻易投资。

我前几天还在一个项目方处考察项目,当然不止我一个人,其中听到一个人这么跟项目方解释的:“你们不需要找专业机构参与尽调、投资、写报告,那是太麻烦的事情,也许随便找个人或者一些机构喝喝茶聊聊天就能投钱了。”

如何做到有效估值


为什么会出现虚高估值现象,这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现象,明明精明的像贼一样的专业投资人,怎么会和如此非理想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但这确实这几年很普遍的现象。

二级市场的估值法一直很明确,市盈率估值法。一级市场的传统估值法分为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时看PE\\PEG\\EV\\ENITDA这些指标,绝对估值法用的时现金折现法。而根据企业的类型不同又可以细分更多的相适应的估值方法,比如技术型企业,比较适用EV\\EVBITDA;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比较适用市销率;医药型企业,比较适用研发图谱估值法;政策驱动的企业,比较适用现金折现法。最简单的估值法有成本法,甚至可以根据公司的注册资金,按照实缴到位的资金数额确定其公司目前的实际价值。

切忌盲目估值,比如有些企业会根据自己未来市场空间作为自己的公司价值标准,也不能简单的以当下的盈利或应收来判断投资价值。毕竟估值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事情,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根本无法量化。还有一句话就是毕竟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阿里巴巴。盲目抬高的估值意味着不可能实现的净利润目标。一旦做不到,创始人和股东就要开撕。

乐观局面


到底现在能不能拿到机构的投资?其实答案是肯定的,不可抗力因素到来之前一切生意都要做,人除了必须品还有其追求的一切事物在每天都会不计其数的成交。那么这就产生了无数的商机,不过整体环境的好坏正影响着企业营收。

刚需行业的创新或者传统事物的精细化服务。什么是刚需行业的创新,比如服装是行业的刚需,服装领域的原材料比如面料新配方新增小功能(降温),这就是在原有不改变不创造需求的情况下做到创新;又比如高考前后的各种服务,高考是刚需,高考前的分数冲刺、心理辅导、分析规划,考后的志愿填报规划。越来越精细的领域里正在不断诞生独角兽,这些都是牢牢的依附刚需性质。比如电影投资,电影也成为人们娱乐的刚需。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7月份整月机构投资领域中,前三位分别是教育、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其中获得机构500万元以上规模投资的领域和企业有,教育领域16家,人工智能有14家企业,医疗健康一共有24家企业。

还是不专业、贪婪的锅


最后总结,以后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得专业化、精细化,因为专业已经成为刚需。你项目经营水平、管理团队、融资、递交的文书、销售都要逐步规范专业。

就像昨夜和做外贸电商的兄弟探讨:在选品上,哪怕一些小差错都犯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