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週末去朋友小藝家玩,發生這樣一件事情。

小藝的兒子叫浩浩,平時大多一個人在家玩,偶爾會有住在附近的堂弟過來。

那天,正好叔叔帶著堂弟過來了。

因為倆人經常在一起玩,一見面,眼神會意後直奔玩具屋去了。時不時地聽見裡面哐哐噹噹,夾雜著說話聲和笑聲。

過一會兒,堂弟哭著跑出來跟爸爸告狀:“爸爸,我再也不跟浩浩玩了。他總搶我玩具。”

看到此狀,爸爸一邊安撫兒子的情緒,一邊建議道,時間到了,該回家了。

可這時堂弟卻纏著爸爸說:“我不要,我不要回家,我還要跟浩浩玩。”

任憑別人怎麼勸,就是不回家。一定要堅持要不再玩一會兒,要不讓浩浩到他家玩。

看到這種情景,朋友無奈的解釋說,兩個人經常發生這樣的事,玩的好的時候,兩個人好的跟什麼似的,什麼玩具都可以分享;但分分鐘也可以變成“塑料兄弟情”。

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孩子吵架又和好,事後當個沒事人一樣,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這是因為孩子在嘗試探索與別人交往,卻又沒有太多的辦法維持這種關係,想要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重視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

1

社會規範敏感期:教會孩子“守規則”

當孩子有打人或搶東西的“暴力行為”出現;

當孩子長大一點,卻不懂得問候;

當孩子喜歡亂穿馬路;

……

這就要注意,是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到了。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社會規範敏感期,發生在孩子2歲半至6歲,主要表現有:

孩子開始關注身邊的夥伴,喜歡與人交往,喜歡參加群體活動;

對一些社會規範的事情感興趣;

有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依賴的跡象。

它是一個讓孩子從自我為中心到與社會接軌的橋樑,安全度過這個敏感期,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懂規矩、明事理,懂得社會規則的人。


2

前段時間,發生這樣一件新聞,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在北京一家書店,原本安靜的環境中,一位女子帶著小孩與人拼桌,孩子在大聲地朗讀英文,嚴重影響他人。

因這個孩子吵鬧,被一名寫論文的女孩提醒。

結果,這位女子便謾罵該女孩十幾分鍾,之後店員協調未果,寫論文女孩只好離開。

書店是安靜場所,這是大家不約而同會遵守的習慣和規則。

但對於這位母親來說,似乎並沒有遵守,任憑孩子打破別人的界限。

劉墉曾在書中說,要讓孩子在成長中,懂規則,而不是像溫室裡的花朵,一出了室內就會受挫。

這個世界不以任何人為中心,每個人都需要有規則意識。而規則意識,最好是從小培養。

比如,生活習慣的規則。

童童今年3歲了,吃飯時老是需要追著喂,如果不這樣他絕對不吃。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卻判若兩人,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自己吃,還吃的賊快。

當媽媽覺察到這一陋習時,不再像以前一樣追著喂,生怕孩子吃不飽,而是告訴孩子吃飯的時間,過時不候。果然試驗沒多久,效果顯著。

類似的還有收拾玩具、物品擺放等規則。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比如,時間規則。

很多父母會遇到一個問題:孩子很愛看動畫片/IPAD,每天沉迷其中,成了一個小小電視迷。

有些父母會給孩子限定時間,有些會限制次數,無論哪一種,都是讓孩子學會遵守時間規則。

不僅如此,時間規則還包括上課不要遲到、約定時間要遵守等。

比如,物權規則。

生活中最常看見的,就是孩子們爭搶玩具的場景。

兩個小朋友,一個玩具,你爭我搶不罷休。如果讓孩子學會物品的歸屬權,學會公平,學會交易時互惠。

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當孩子開始懂得規則,意味著邊界意識開始發展,你給孩子的規則和界限感越明確,孩子越懂得分寸。因為從父母那兒得知,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

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是連續的,這一刻沒人教他怎麼做是正確的,別指望以後他能夠自己悟出來。


3

幼兒教育家孫瑞雪老師說,在一個文明、平等的環境中,如果想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須有這些規則來保證。

只有當孩子瞭解規則,才能知道做事的底線在哪裡,進而在成長中,漸漸學會如何生活。

  • 平時,多給孩子創造接觸社會的機會

在《他鄉的童年》日本篇中,讓我們看到了藤幼兒園獨特的設計和教育方式。

幼兒園的門,看起來似乎是壞的,總也不能順利關嚴,每次需要再次回來關一下,才能關好。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其實這道門是園長故意設計的,當孩子關上門的那一刻,以為關好了,只有這樣設計才能讓他注意是否真的關好。否則,冬天太冷,門沒關好,會影響到別人。

幼兒園的院子裡有個水龍頭,但園長故意把下面的池子拆掉了。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如果孩子把水開得太大,落到地上,就會把鞋濺溼。這樣可以提醒他,用完早些關掉,節約用水。

園長看似無心的設計,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一些社會規則。

孩子的規則意識有時不用刻意教,把他帶入社會環境中,接觸到的大多事物都接觸到規則,比如,紅綠燈,打招呼等,孩子自會觀察和學習。

  • 還可以用繪本引導孩子

在《大衛上學去》中,讓我們認識一下剛進入學校,總也不能好好遵守學校規則的大衛。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大衛,你遲到了。”

“大衛,回去坐好。”

“大衛,上課不可以吃口香糖。”

“大衛,手不要亂碰別人。”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甚至和別人打架了,大衛也不承認是自己先動的手,還把食物扔得滿地都是。

大衛,像極了很多剛入園的孩子。什麼規則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一切都需要學習。

家長可以利用與規則有關的繪本,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是正確的,從而遵守規則。

  • 言傳身教,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也是一生最重要的老師,一言一行無不在影響著孩子。

在湖北武漢,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在地鐵站候車,小朋友把薯片掉落在地上。媽媽立即彎腰撿起,還耐心教導小朋友。

孩子愛搶玩具?抓住這個敏感期,讓他懂規矩、明事理

網友評論:這應該就是父母教給孩子最好的一課!

董卿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這樣的人。

想讓孩子有規則意識,父母就要遵守秩序;想讓孩子懂禮儀,父母就要尊重長輩,友愛同伴;想讓孩子會交往,父母就需要會交友。

家長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孩子的樣子;孩子是一個影子,跟隨著父母的腳步。

在孩子尚小的年紀,於生活細微處教孩子遵守規則,這會讓他一生受益。否則,別等到事情無可挽回,才發現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