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飛船征服俄院士

採訪王永志不是第一次了,但“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前記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再一次見到他時,卻感到這位馳騁天疆的驍將明顯消瘦了不少。問到他的健康狀況時,這位年近70歲的總工程師開了一句有職業特色的玩笑,稱自己的身體已“排除故障,消除隱患”。這位“王大總師”從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的高度概括地談了這一工程中的重大技術突破。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任務艱鉅前所未遇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多、難度最大,也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科學門類和工程領域都很多,工程實施也非常複雜,它不僅僅需要國家的大量經濟支持,還與國家的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以及基礎工業水平密切相關。責任之大、任務之艱鉅可想而知,這些都是王永志過去當火箭總師和總指揮時所沒有遇到的。

方案研製階段是從1993年年初開始的。王永志作為論證組組長和工程總設計師,最艱鉅的任務就是制定出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總體技術方案。可行性論證階段,論證領導小組就對制定總體技術方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全面完成四項基本任務。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一步跨越國外40多年

中國載人飛船是在國外開展載人航天40多年後開始起步的,中國應當借鑑國外航天的先進經驗,但決不是照抄照搬,必須有中國特色,尤其是要具有現代技術的特點,才能體現技術進步。這是王永志等一大批專家共同的思想,並如實貫徹到工程設計、研製工作的全過程中。

說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特色和技術進步點來,王永志如數家珍。比如: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在跨越式發展中迎頭趕超。美國和前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都是從載人飛船起步,尤其是前蘇聯的載人飛船一直使用到今天,並且經過了40多年的不斷改型和完善。當時使用的聯盟TM飛船已經是第五代產品。中國的載人飛船應該以聯盟TM飛船為目標,並在局部有所趕超,這樣我們就一步跨越前蘇聯40多年的改進過程。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國外曾有人說中國的飛船照搬了他們的東西,王永志以理服人,反駁了這種說法。

2001年4月,他來到了聯盟號飛船的故鄉,應邀到莫斯科參加了慶祝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太空飛行40週年紀念活動,並被母校莫斯科航空學院授予“榮譽博士”稱號,他學習過的宇航系還給他頒發了傑出畢業生金質獎章。在隨後進行的學術報告中,他用俄文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特色和技術特點,他的俄羅斯老師米申院士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坐在主席臺上竟情不自禁地大聲說:“中國飛船不是俄羅斯的‘聯盟號’,是中國飛船。”這莊嚴的聲明,有力地回答了許多疑問和傳聞。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

站在工程總體的高度,王永志把確保安全看得很重。王永志一直主張,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為確保安全所做的絕大多數工作最好是備而不用,但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王永志評價說,我國載人火箭的可靠性已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上最好的火箭,做到了控制系統的系統冗餘,火箭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逃逸救生功能。

在王永志一生中,最受累的要算當研究院院長的時候,風險最大的是研製長二捆火箭的時候,最幸運的是先後參與主持六種新型號火箭的首次發射而無一次失利,責任壓力最大的是要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天,這些“之最”為王永志的航天生涯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當問到他如果有機會再做一次選擇,還會選擇“航天”嗎?王永志的回答是堅定的:“我會的!”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飛船不是聯盟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