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工匠——箍桶匠

消逝的工匠——箍桶匠

消逝的工匠——箍桶匠(散文)

长期以来,手工匠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他们受到人们的尊重,享受着“坐上横头,吃酒肉饭”的待遇。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木制品,一些手工匠人慢慢地消逝了,其中箍桶匠也销声匿迹,难见踪影了。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圆桶形家具、炊具、农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于是涌现了一批箍桶匠,俗称箍桶师傅。箍桶师傅一般分为二种,一种是开圆木店的,店面里摆放制作好木制品具,明码标价,供顾客挑选,店面后头是制作木制品具的作坊。还有一种箍桶匠,挑着担子,走村串巷,边走边喊“箍桶噢”, “箍桶噢” ,上门制作和修理木制品具,收费灵活,可按件收费,也可以按日计酬,有的用大米、菜油、木料折抵工钱。

箍桶匠使用的大刨最具特色,刨壳长约80厘米,刨铁刀口宽约10厘米,刨的背面前端安有两只足,使用时架在大木凳上,刨面朝上,刃口向着箍桶师傅,箍桶师傅双手执板胚于创面上,往前推动使之平直,根据器具大小,按照一定角度刨出每块桶板的拼接斜面,钻好洞,用竹钉连接形成桶圈,再用凸圆刨修整桶圈内壁,锯平桶脚。用企口锯在内壁底部锯出企口线,凿好企口,装上桶底板,刨好外壁,箍上桶箍后,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桶箍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人家都是用竹篾编成花箍做桶箍,美观、扎实、耐用,后来改用粗铁丝敲扁作桶箍,条件好的家庭还用黄铜做成箍,成本相对要高一些。

消逝的工匠——箍桶匠

由于圆木器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家家必备,因此箍桶师傅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进入初夏季节,天气逐渐变热,家家户户的老旧的浴桶要整修,漏水的浴桶桶箍要紧一紧,用桐油刷上几遍,实在不能用的要重做一个,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下半年,箍桶师傅更加忙碌了,因为家中有女儿出嫁的要准备嫁妆,大脚桶、小脚桶、马桶这三样是必不可少的,家境好点的东家还要多做几样陪嫁,如水桶、米桶、饭甑、赤盒、站桶等等。小孩用的站桶高约一米,上口约40厘米,下口约70厘米,内有隔栅供孩子站立,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脚力,又可解除大人抱负之累。寒冬腊月,在隔栅下放一火钵保暖。赤盒属于精制家具,用于盛放祭祀先祖三牲祭品。会做赤盒的箍桶师傅手艺精湛,赤盒口径45厘米,腹径50厘米,高18厘米,有盖,提柄高约30厘米,有的雕刻龙凤,以示吉祥,用铁箍,刷红漆,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消逝的工匠——箍桶匠

制作圆木器具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工艺复杂,要经过削板、钻孔、拼接、修整、套箍等十几道工序,手艺也是师徒授受,口耳相传,一个技艺好的箍桶师傅活儿应接不暇,工钱相对要高些。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轻便美观的塑料、不锈钢日用品进入市场,逐步替代了圆木器具,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用上浴缸、抽水马桶,圆木器具淡出人们的视线。箍桶师傅几近失业,纷纷改行,随着箍桶师傅老去,箍桶这门手艺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箍桶噢”, “箍桶噢” 吆喝声成为绝唱,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