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不出家门,就能够知道天下大事。因为大道就是一种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的智慧,当然就知道天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历史上很多智者都可以做到。

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一个人欲望越多,追逐的名利越多,他所明白的大道就越少。因为,做学问的一定是深居简出,把所知所见高度总结生华,才能明白大道。

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所以,掌握大道的圣人,不需要出门考察,却能够推知事理,不需要亲自看见,就能推知真相。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这一篇是说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我觉得老子是强调在有了经历阅历之后,独立思考,内观反照,才能领悟大道。

老子说,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悟道之人

老子的这段话很难理解,乃至于让人觉得有些矛盾。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按老子的说法正好与之相反。其实不然,前提是“行道之人”,所谓“行道之人”:就是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行事之人,用现代的话就是学习并按照科学知识行事,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事物的变化,也能知道天体的运行规律。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的时候,参加农业劳动,闲暇之余好为《梁父吟》,俨然一个超凡脱俗的田园诗人。虽然他并没有到处游历,然而其内心深处却怀有鲲鹏之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心怀天下大事。为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出语惊人,一篇《隆中对》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王猛,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少年时。家贫如洗,曾以贩卖畚箕为生。但他人穷志不穷,为人严谨、博学多才,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因而时常遭到浅薄浮华子弟的轻视和耻笑。

王猛却悠然自得,隐居华阴山,洞察天下大事,静观时局变化。东晋桓温曾许以高官厚禄,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已腐败,坚辞不就。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前秦苻坚。二人一见如故,苻坚大有当年刘备遇到诸葛亮之感。 王猛也不负重托,主持朝政,刚明清肃,善恶分明,才尽其用,官称其职,劝课农桑,训练军队,井井有条,气象一新,前秦逐渐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