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古董

看了iPhone 11的拆解,想對比一下30多年前的另一巔峰之作:Watchman。

所有人都知道索尼的Walkman隨身聽,但是聽說過Watchman的肯定極少極少。

那麼Watchman是什麼呢?

“手錶人”?

在80年代早期,富裕極了的中國家庭大概會有一臺9寸或12寸黑白電視,吸引著方圓幾里地的親戚圍看《姿三四郎》和《霍元甲》。

那時我們對手持電視這種東西一無所知,只能說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Watchman誕生於1982年,總共生產過多達65個型號。我最近淘到的這個是85年版本。

索尼的古董

只為參考尺寸,請忽略本人玉手

有沒有好奇它是怎麼把CRT顯像管和Tuner塞進去,然後用4節5號電池驅動高壓包的呢?

一、

Walkman當年在中國的地位比今天的iPhone高很多,擁有Walkman的同學大概和今天擁有奔馳車的自豪感差不多。

索尼的古董

移動互聯網誕生前,普通人的娛樂集中在視聽(AV)領域。而在這個領域,霸主肯定是索尼。

索尼是蘋果的前世吧。

和蘋果一樣,索尼的幾乎所有產品,都比其它品牌貴。

雖然貴不少,但選索尼總是沒錯的。

這就是“信索尼大法”的由來,也是索尼“Make.Believe”的口號最接地氣的翻譯。

按慣例,簡單回顧一點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然後再看一下Watchman的拆解圖。

二、

1963年,飛利浦開發出我們後來用的這種小尺寸盒式磁帶後,日本廠商都同意每盒交6日元權利金,除了索尼。

索尼的古董

大賀典雄居然最終讓飛利浦同意向全世界免掉了專利費。

大賀不是井深和盛田挖來的張勇,而是請來的喬布斯,而且請他用了10年。

雖然飛利浦少賺很多錢,但也許是英雄相惜,從此兩家公司在CD、VCD、DVD和藍光標準大戰中成為鐵桿盟友並取得全勝。

飛利浦在Natlab開發出小型激光光盤技術後(插入廣告:《ASML's Architects》作者Rene的另外一本書),大賀特地飛到埃因霍溫去看,被折服。

雙方合作制訂了CD的標準,在飛利浦提供的激光和光學技術基礎上,索尼提供數字音頻技術和改進系統設計。

飛利浦光盤的原設計是直徑11.5釐米播放1小時,但身為音樂家的大賀典雄固執地堅持一定要錄完整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追求小尺寸想把光盤放兜裡的飛利浦反覆反對無效,最後只好讓步把CD加大一圈到12釐米約75分鐘。這就是我們今天CD的尺寸。

索尼CD機是80年代初推出的。不過對於當時剛從苦難中翻身的中國老百姓來講,它們也是不存在的。

直到進入了90年代,我們都還在聽磁帶。

三、

20年前的MBA案例裡總是講索尼的Betamax和JVC的VHS錄像帶大戰。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時的勝敗並不重要。

日本人好像並未為中途島扼腕。他們只花了30年就重新站到世界的潮頭。

1946年戰敗的廢墟上誕生的索尼,第一個產品是個失敗的電飯鍋。

到1975年,日本家庭彩電的擁有率已經超過90%。

錄像機開始成為新熱點。然而以環球影業為首的美國公司控告索尼,宣稱家庭擁有錄像機是非法的,因為錄取電視節目是一種侵權。

官司打了8年一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後大法官們艱難地以5:4判索尼勝。Time-shift(時移)成為一個合法的理由。

但這場訴訟索尼並不是獲益者,因為它的錄像帶大戰輸了。

80年代模擬時代的Betamax失利後,90年代索尼飛利浦陣營的VCD成為短暫的數字標準。

由於盜版成本遠低過錄像帶,VCD成就了中國從模擬到數字的彎道超車。

低劣的VCD碟片使超強糾錯的愛多和步步高等公司一飛沖天。

美國倒是因為錄像機和錄像帶的鉅額存量,畫質不高的VCD沒有流行。

接下來的DVD標準之戰中,索尼聯合飛利浦對陣東芝、松下、先鋒和JVC。結果在電腦巨頭IBM、微軟和惠普等調解下,最終沒打起來。

十年後索尼和飛利浦攜藍光捲土再戰,對面的HD DVD陣營更強大:這次東芝背後站著英特爾和微軟,還有環球、派拉蒙和華納。

結果索尼橫下心,鉅額補貼PS3成為最划算的藍光播放器,慘勝。

然而流媒體就開始統治市場了。日本家電則開始被邊緣化。

步步高倒是靠藍光培養了OPPO和後來一加手機的國際化人才。

只能說是滄海桑田。

四、

索尼推出過的產品太太太太太太多了,自己的歷史網站都不能列舉,東京的索尼博物館更是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看來索尼不懷舊,創新仍然是它的DNA。

索尼的古董

關於索尼的興衰沉浮,網上無數文章給出了看似有理的分析。我只能說,非常遺憾真正有深度的一篇都沒有看到。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款Watchman的小身板裡面,是如何藏著大乾坤的。

索尼的古董

主電路板看著還算中規中矩,畢竟是那個時代,只有一兩顆芯片。

索尼的古董

底下高壓部分就有點嚇人了,外殼上寫著:防止電擊。這裡把幾節乾電池變成370伏,。

索尼的古董

再打開的話,就可以欣賞橫置的顯像管和集模擬時代之大成的一團亂麻了。

應該說,設計這樣一個袖珍機器需要的經驗大於現在設計一個數字電路產品。

幸運的是,除了模擬器件要補點課,我們的工程師基本跳過了那個時代。

索尼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保持著無敵硬件實力,只可惜總是缺乏另一個基因:軟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