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說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鐵枝木偶。而我們這次採訪的是澄海老玉春香劇團第三代掌門人許端傑。此次並非我們初訪許班主,因為熱愛非遺而結緣,從臺前到幕後,幽默風趣的許班主每每談到鐵枝木偶,你總能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不一樣的光芒,我想,這大概就是對鐵枝木偶最具魅力的詮釋吧。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鐵枝木偶戲(俗稱紙影戲),形成於明初,澄海的前美村木偶戲生動自然,其劇目及偶像裝扮、唱腔、鼓樂以至舞臺佈置等方方面面,藝術水平頗高,許班主的鐵枝木偶戲正出自前美,聞名潮汕。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用許班主的話講,他就是泡在劇團長大的。從懵懂的4歲開始,父輩就會在劇團休息間隙教授他所有關於鐵枝木偶的技能,從木偶的各色人物介紹到演繹技巧,再到木偶們的製作。小小的他從不覺得不耐煩,反而越接觸越有濃厚興趣,彷彿是一股無形的魔力再吸引他的靠近。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都說鐵枝木偶是“微型潮劇”,三尺戲臺上演繹著悲歡與離合。而作為詮釋的載體——鐵枝木偶,一具具都出自班主自家人的手藝。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正在“上妝”的木偶手指,一字排開,像不像一排排整齊排列的“鳳爪”。

圖中正在給木偶上漆的,是許班主的大女兒。採訪那天36°高溫,小姑娘蹲坐在一角,仔仔細細,安安靜靜,給一個有一個木偶人的“手掌”上色。作為一名初中生,正是最值叛逆的時候,小姑娘一蹲就是一下午……學藝之路總是最辛苦的,這點許班主是最懂其中滋味的,而這種艱辛卻沒有使他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卻步,反而更讓他分外專注。

這種專注,也使得他在製作木偶的技藝上不斷提升。他自豪地說:“如金這種苦是越來越少人啃得下,越來越少人能完成一整個木偶,包括服飾和髮飾的製作,很多同行都需要向我預定和購買,同行的肯定更是我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為了使表演到最佳效果,許班主在木偶身上可以說是下足本,他講究“原汁原味”,他認為,傳承的本質就在於保留傳統的“原本”,保住了“根”,才能然傳承走得更遠。每一具木偶的壽命一般在2-3年,為了給觀眾呈現最佳的表演,“木偶”退休後,不是修修補補再“上崗”,而是直接作廢,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每一出木偶戲的成本,但是,許班主依舊堅持,潮汕工匠人的“倔強”如此,是潮汕非遺之幸。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潮汕非遺 || 三尺戲臺掌中戲,十指交織悲與歡

那些看上去簡單的“拼接”,其實大有學問,需要專注。分毫之間,需要匠人多年的經驗總結和積累。

然而,木偶再怎麼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若是沒有操縱者的雙手,這精緻的傀儡不過是一堆沒有靈魂的泥塑罷了。操縱木偶的手,正是整部木偶戲的靈魂所在。

而木偶表演操縱起來遠非我們所看到的的那般輕鬆自如,一具木偶重大達三斤,一場好的鐵枝木偶戲會讓觀賞者彷彿看的是一幕幕真實的潮劇,要達到這種效果,整場戲下來不僅是一場體力的考驗,也是一場腦力的較量。

許班主見證了鐵枝木偶的興起,也見證其衰落。他沒有抱怨,依舊堅持在這條路上。期間他也曾經嘗試換職業,而選擇重新迴歸者“掌上舞臺”,不是所謂的“離開老本行,混不下去”,恰恰相反,工匠人的“倔強”,讓他在其他行業依舊幹得風生水起,而恰恰是對貼紙木偶的專注,讓他始終放心不下這些看似沒有感情的木頭,放心不下這門家傳手藝。比起自己的個人發展,他更怕這門老祖宗的非物質遺產遭遇“顛沛流離”,所以他最終選擇迴歸,選擇繼續以劇團為家,以鐵枝木偶表演為終身奮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